岁末回眸

王纪群

今天是公元2019年的最后一天,365个日日夜夜如同白驹过隙,让我不禁再一次感叹“时间都去哪了”。

小时候总是嫌日子过得太慢,盼望着快一点长大;人过中年,忽然间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快到你来不及回首,一年就匆匆从你的身边溜走。好在记忆还不算太差,让我还有能力岁末回眸。

2019年是我告别四十奔向五十的最后一年(尽管按周岁算我今年48岁,但一直觉得虚岁更为科学,因为经过了“十月怀胎”,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已经在母体里生活了将近一年,所以古人将新生儿记为一岁是十分有道理的,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在从“不惑”走向“知天命”的这十年中,我不再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道阻且长,也不再有“天下事舍我其谁”的空洞抱负,而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既有对命运的认同,又有对未来的规划。我想,这种状态可能就是“知天命”吧。

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回眸2019年我所经历的生活,可以用三个次来概括,即:亦幻亦真、亦得亦失、亦儒亦道


亦幻亦真


2019年恰逢我中师毕业30周年,我们师范同学在6月30日举行了庆祝活动,三十几人(有几人因故未到)汇聚一堂,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在筹备活动期间,我特别写了《回忆我的中师生活》系列文章,来怀念那个青葱岁月。那几天,我的脑海里一直回味着师范生活的点点滴滴,品味着青春年少的一幕一幕。虽历经三十年,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不知是幻是真。

在这一年,我还写了一篇《回忆我的母亲》的散文。之所以有动笔的冲动,是因为那些日子我常常梦见已故的父亲、母亲。在梦中,我又见到他们的音容笑貌,又聆听到他们的谆谆教导,醒来以后泪眼婆娑,不知是幻是真。

其实,何必分辨什么“幻与真”,生活本就“亦幻亦真”。昨天是今天的回忆,今天也会成为明天的回忆;梦里的情景不过是过往生活的组合,今天的生活又会成为明日梦境的素材。“心随东棹忆华年”、“梦里不知身是客”,往事与旧梦就“亦幻亦真”地残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亦得亦失


年轻时特别计较得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辩证地看待得失。2019年10月我决定戒烟、戒酒。亲朋好友都问我为什么?我说:“不为什么。”因为戒烟戒酒本就不需要理由。

在《叔本华的顿悟口诀》第七章“幸福的密码”中,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曾写到:“健康才是成就人类幸福的最重要的成分。只有最愚笨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的幸福而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不论这其他的幸福是功、名、利、禄,还是学识以及过眼烟云般的感官享受,人世间没有任何事物能比健康来得重要。”年轻时不太在意自己的健康,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陪伴了我三十年。叔本华的话让我醍醐灌顶,果断戒烟、戒酒,也算是亡羊补牢。

戒烟、戒酒后我对“得失”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往老友相见抑或读书写作,香烟往往是我的“标配”,成为打开话题的“敲门砖”,理顺思路的“导航员”。戒烟之后,虽经历短暂不适,但很快我就发现原来香烟既不是“敲门砖”也不是“导航员”,有如此认知只不过是自己拒绝改变的借口而已。戒酒之后,聚会的场合明显减少了,偶尔聚聚我也只是“以茶代酒”。缺少了酒精刺激,也就没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看似远离了热闹,缺少了激情,但我越来越喜欢在孤独中品味生活,在理智中思考人生。

我想,这不正是“知天命”之年该有的状态吗?人生本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只要遵从内心,得失便往往不再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得即是失、失即是得。


亦儒亦道


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出世。“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秉承的理念。在我看来,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不失为另一种选择。

现代社会我们已经很难过那种所谓的隐居生活,人们不但需要用工作来养家糊口,更需要用工作填补生活的空虚。但凡工作就不免有竞争、有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在热爱本职工作的同时,辅之以道家出世的心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委实人生的大智慧。

2019年,我工作之余读了几十本书,几百篇学术文章,写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及各种文体的随笔。不慕名利、皆因兴趣,只为感受那一份恬淡、优雅。能够走上读书、写作之路,真要好好感谢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正是秉承胜任本职工作的信念,我慢慢喜欢上了读书与写作,由读专业书拓展到读“文史哲”,由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拓展到写诗歌、散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了,对教育的思考更加深入了。由此,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跳出教育看教育”。

综观历史不难发现,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母体文化。这种文化基因已经根植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对待工作与生活,做到既热爱又不功利,既看淡又不失进取,如此,便会享受的亦儒亦道的乐趣。

2019年即将写入历史,岁末回眸,感慨良多。展望来年,我将沿着自己设定好的路从容地走下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悠闲淡雅的心态迎接“天命之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岁末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