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师生关系

今天阅读的主要内容为“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这一主题,它给我的启发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何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天地君亲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多的强调“师道尊严”。

在陶行知先生那里,倡导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由此,我读出了亦师亦友,读出了教学相长,读出了榜样示范。

一、 亦师亦友

教师与学生的本质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但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关系,比如朋友关系。教师对自己的定位,首先是学生的老师,这无可厚非,但也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必非此即彼。其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如此。老师教育学生的方式应该是严慈相济,不必总是板着一张脸来威慑学生。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不因我们严厉的表情,高声的语气而树立,而因我们高尚的师德,丰厚的底蕴,专业的学识,以及和学生良好的关系而建立。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校之长,每当他出现在校园里,周围总是围着许多的孩子,他们的关系是那样亲昵,并没有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向学生低下了头,俯下了身,他就失去在孩子们心中的权威,失去了教师的尊严。相反的,这样亲近的关系,更进一步提高了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他无疑是一位深受儿童喜爱的好校长,好老师。

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可以让教室成为一个安全的场。“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东西——害怕。”雷夫打造的教室没有害怕,就是基于这种关系。

这让我想到了班级中的一件事:一天下午,同学们都去参加课外小组了,我在办公室判作业。突然听到门外传来哭声,两名男生喊报告进来了。不停哭泣的是我们班的男生明明,另一个是同年级1班的。我开始了解情况,原来就是普通的打闹引起的事件:两人上篮球课打闹,结果恼羞成怒,动起手来,都没有受伤。

我们班的明明为什么哭着来找我?一是他认为自己受了委屈。二是平时遇事他就爱哭,这也是在家里拿捏家长的手段。三是更重要的原因,两个人课上打架,他惧怕老师的处理。因为我在课外小组前明确强调了纪律问题,以及违反后的处理办法。他明知自己理亏,惧怕老师的惩罚,所以先用哭博取同情。

根据班规处理问题,这当然是班级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但在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中,学生不会有如此表现。应该让他们学会的不是畏惧,而是勇于承担错误和责任,反思成长。

很多老师与家长,生怕与孩子贴近,使双方角色定位不清,认为这样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比如,大家会顾虑与孩子成为朋友,会不会让他们在和大人相处时显得“没大没小”?其实,往往身体的走近,更容易使心走进。

还有就是年龄的界限,似乎对于小学生不必那么强调朋友关系,在中学以后朋友关系更加凸显。比如,我女儿上初中以后,对于各科老师的称呼为“老张”、“小仙女”“李哥”……在当面这样称呼老师时,老师们也乐在其中,有的老师甚至提倡他们这样的“称兄道弟”,他们特别愿意与学生“打成一片”。我想,这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因为喜欢老师,更促使他们愿意学习其所教学科。

其实,在小学生这里,也可以和他们成为朋友。教师首要的是拥有一颗童心,用童心唤醒童心。

二、 教学相长

陶行知先生主张师生应该“彼此感化锻炼”。他把“跟学生学”作为大众教师的六条标准之一:“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如果是小学生,有没有值得老师学的地方?当然有。

在我们班里,我就要经常向小朋友们学习。一个打乱了的七巧板,要让它归还原位,我却不如小刚整理得快,需要向他讨教;围棋对于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小明给我讲解下棋的方法;我跟丽丽学折纸,她爱心折得真好;小云负责管理多媒体,每次她都会认真检查主机上有没有老师忘记拔下的U盘,这种细致正是我要学习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使我促进了自己的成长,也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帮助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三、 榜样示范

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

伟大的先贤孔子也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为君者是这样,对于为师者更要这样,这里当然也同样包括为人父母者。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重在身教。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一定同时做到,甚至做得更好。举几个反面例子:比如,要求学生在校不能吃零食,老师却在办公室里偷偷地吃;要求学生爱护环境,老师却对校园里地面上的纸屑故作视而不见;要求学生爱惜粮食,老师自己却没有践行“光盘行动”…… 为人之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为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

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做教师的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对于我们教育的指导意义不可谓不大,并且永远闪烁着民主之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型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