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是过不够的!

有必要提醒一下自己:有些简单不过的事情,一步做错,后面步步擎肘,倒得多几步去收拾,而且不能抱怨:谁叫你先前一步做错了!!

——原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是现实吃瘪之后,印象就加深了。这么看来,懂得所有道理也并不能过好一生,诚是吃瘪吃得不够多之故。

看双雪涛的九故事,就让我想起人生的一次又一次吃瘪,没完没了。其实不叫《九故事》,是短篇小说集《飞行家》。里面一篇《刺杀小说家》就是去年年底改编成电影上映的,据说特效取胜。

我因为好奇,看完这篇《刺杀小说家》就找电影来看,看了三分钟就停了——电影手法确实和小说手法很不一样,知道导演做了很多修补与拓展,这就够了。小说哪怕只剩下一个骨架,做电影的也有本事把血呀肉呀毛发呀疮疤呀长回去,很了不起——不过,长回去了也就是一个版本的电影,而不是一个版本的小说啦。

双雪涛的文字简练,刻画人物基本白描,应该是传承了中文古典小说的笔法,情节架构却有点像欧美小说——话说“九故事”就是这么一个传统吧?但是在文字之余,作者并没有一个“我”在,这也仍然是中华老传统。所以鲁迅先生一百年前就说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并无“缨人心”之作,应该是传统使然,至今依然。

然后突然“悟”到,为何小说技巧与文笔素养能堆出一些作品,却无法达到神乎其技?因为问题不是“技”而是“神”,而这个“神”,与作者的“我”有绝大关系。顺便又明白了为何国内作家轻易放弃自我并且认为自己符合东方智慧——是生存智慧没错,只是这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建立了自我然后勘破自我,达到无我,另一种是本来就没建立自我,硬说自己放下了,看似容易其实无功——这个中区别具体落到小说家身上,就是优秀与普通的差别。

翻开许久未碰的财新博客,读到两则短文:一则是资中筠的“五十而志于学”,另一则是李银河回忆王小波。资中筠四十九岁患癌,手术治愈后转换岗位,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也不能说是从零开始,之前的实践让她对自己的判断力有了信心。也许这是人到中年最可贵的财富吧。李银河今日回忆当年,仍然幸福感满满,觉得与王小波这二十年的日子没有过够。“共处20年,竟从未有过沉闷厌倦的感觉。”可是这是多好的结局呀,最后她说,“唯一可以告慰他的是:我们曾经拥有过这一切。”

无论多么美好的时光,也是会成为过去的,只是留在记忆中的感受被存储了下来。——活着真好呀,每年春天的花花都看不够。

朋友发来南开的花花,有一幅我特别喜欢,因花下印着一行字:“南开南开,笑口常开”。真的,活着,身外繁花似锦,头脑里面亦有流动的盛宴,这是多么丰盛的生活,怎么活得够呢?一生总是不够的~

笑口常开,花花常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生是过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