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见心理医生》致伤痕累累的我们:你可以过得很好

如果此刻,你的生活充满焦虑,过得一团糟,你会如何寻求帮助?

有人通过学习,自我疗愈;

有人通过运动,转移注意力;

还有人咨询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著作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蛤蟆先生此刻也陷入焦虑情绪里,不能自拔。在朋友的相助下,他走进了心理医生的咨询室,开启了寻求帮助之路。

也许你会想,这是本童话故事书?其实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畅销英国20多年。

作者把多年的心理研究结果,和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融入蛤蟆先生10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带我们体验心理咨询过程,讲解人人都用得上的心理知识,帮助我们剖析行为背后的真相,觉察到焦虑的原因。

通过自我调节,让内心重获自由,成为一个自在快乐的成年人。


01 寻找痛苦根源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

“再完美的父母,也会养出伤痕累累的孩子”

何况这世上本没有完美的父母,和无缺的家庭。

我们都是带伤的孩子。

书中,成年后的蛤蟆,父母虽已离世,并留下无忧的物质生活,但内心深处一直藏着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

他有个严苛的父亲,因为达不到他的高要求,时常严厉批评否定蛤蟆。

母亲为了迎合父亲,便遵循父亲严格的育儿观,常常刻意收起慈母的一面。

在蛤蟆的记忆里,母亲拥抱的次数少得可怜,他也永远达不到父亲的高要求。

孤独的童年里,没有多少爱或欢乐的回忆,更多的是恐惧。

在父母的权威下,蛤蟆变得顺从、依赖甚至讨好父母。

家可以是温暖的港湾,也能成为痛苦的缔造者,影响往后余生。

成年后的蛤蟆,对待身边的人像对待父母一样,只会一味地顺从、讨好,他在乎身边所有的朋友,唯独不在乎自己。

当好不容易从监狱里逃脱,结束被人呼来喝去的日子时,再次被河鼠指责“邋遢、丢人现眼”,难过的蛤蟆收起所有的委屈,开始自责,跟河鼠道歉,乞求原谅。

当面对像父亲一样严苛的獾,气势汹汹地批评他时,他忍住愤怒,依然低声认错。

一直认错、乞求原谅,一直在不断地否定自己。

蛤蟆一遍遍体验着童年时的感受,就如活在过去的情境中,有着同样的情绪,忽略当下的自己。

童年是他痛苦的根源,是他歇斯底里想要逃避的。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想起演员陈乔恩,她就属于后者,终其一生的努力,都在为了和原生家庭和解,但谈何容易。

谈到家庭,她常会触及伤痛,泪流满面。

陈乔恩的妈妈从小管教严厉,只要犯一丁点错误就会打她,导致成年后的她听到妈妈的脚步声都会感到害怕。

爸爸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喜欢管她的事,父女俩几乎零交流。

所以,陈乔恩从小的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甚至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可以三个星期不出门,躲在家里和自己的小猫说话。

即便成年,已有守护自己的能力,但和父母之间,永远有着难以逾越的隔阂,对待外界的人和物,始终缺乏安全感,显得不自信。


网络图片,侵删

02 蛤蟆求解过程

为什么原生家庭会带来如此大的伤害呢?

始作俑者是:你童年时形成的人生坐标。

人生坐标,指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它决定我们成年后对待身边事物的心境,我们的行为方式。

找到人生坐标,我们需要试着回忆4、5岁时的你,然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第二个:我是在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分别用“好”与“不好”来回答,我们将不同的答案排列组合后,能产生以下4个答案: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不好

这4个答案就构成一个人生坐标,每个坐标轴里代表着你对世界的看法。

生活不快乐,有焦虑感的人通常都处在3、4的人生坐标轴中。

处在我不好,你好的坐标中,我们常常把自己视作受害者,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时常焦虑,对自己极度缺乏自信心,如蛤蟆一样;

处在我好,你不好的坐标中,便化身成一个严厉的父母,时常愤怒,斥责他人,总喜欢挑剔身边的人和事,把怒火转向别人,就如故事中的獾。

苍鹭心理医生引导说:“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童年时开始的阶段则显著地影响后来的各个阶段。”

当我们对世界的最初看法形成后,它变成我们生存的“底层架构”,在今后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构建这样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把人生变成一个既定的剧本,照着演绎就好。

比如蛤蟆在面对朋友的谴责时,会不自觉地回到童年时被父亲批评的情绪里,开始自责,否定自己,上演童年时向父亲低头认错的剧情。

比如我们,小时候厌恶甚至逃避父母严厉的模样,长大为人父母后,却又不自觉得活成了他们的模样。

周而复始地体验着过去的类似经历。

也可以说,我们在控制事件的发生,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中的一样。


网络图片,侵删

03 蛤蟆的觉悟

最好的状态是处在“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中。

我们可以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己和睦相处,感受当下最真实的自己。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蛤蟆每次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着自己的过往,全面回顾自己的人生,并开始意识到,某些人、某些事,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怎样影响着他。

在这过程中,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能更客观地去看待事物,勇敢的表达自己。

通过蛤蟆的咨询、自省的过程,作者向我们传递:如何才能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调整对待世界的看法:

1、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

蛤蟆先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裹着满身的绝望感,来找苍鹭心理医生,却遭到苍鹭的拒绝。

因为,蛤蟆不是真正为了自己,更多是取悦朋友,才来咨询的。

只有当我们是发自内心的为了自己,而非取悦别人时,我们才能真正的打开心扉,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我们都有变好的能力,能不能变好完全取决于自己,所有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心中。

2、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状态,提醒自己“能不能停止自我批评”。

处在“我不好,你好”的人生坐标中的蛤蟆,总是一次次批判自己有罪,不断谴责自己,甚至对自己施与极刑,想过自杀。

通过10次心理咨询,和自我反思后,他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状态,逐渐跳出过往的情绪中,客观的看待事件,停止自责。

3、真诚地回应当下的状态。

看清自己内心世界的蛤蟆,开始意识到,也许还有另一种活法,无需跟着预定的脚本走,甚至可以没有剧本,一切即兴发挥,感受当下在的知觉,。

所谓活的真实,就是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才能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去应对事件的状况,学到关于自我更新的知识。

从而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网络图片,侵删

蔡康永曾说:

“你无法选择原生家庭,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有些东西注定要经历,但再难熬的日子,再不可接受的伤痛,当我们回想时,一切都已经历完,它属于过去。

而你活在此刻,还有未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懂这本书,阻止各种极端的事件发生,也让更多心理需要帮助的人找到自我解救的方式。

我们都有变好的能力,可以依靠力量重获内心的自由,成为很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蛤蟆先生去见心理医生》致伤痕累累的我们:你可以过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