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能量》打卡17天笔记

【第一天】:

家中无大事,但往往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给家族人,尤其是孩子,树立品格非常重要的东西。

【家规】:家里或家族的规矩,祖上对家族内人的教育规范及准则,也叫家法。(比如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跟我们讲的:见到人要打招呼,对长辈要有礼貌,大人说话小孩不能插嘴,大人不上桌小孩子不能先吃饭等都属于家规范畴)

(李嘉诚家族):独立人格,勤俭节约,凡事忍耐,不断学习,为人正直,用心做事。

(王永庆家族):要忍耐

【家风】:经历了家教、家法和家规,所沉淀的一种默契的文化。也叫家族的气质。家风的传承往往是跟家训和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风决定了家族兴衰的导向。家风的强大,不是个体的强大,更不是繁衍的强大,而是子孙后代对祖先的价值观的绝对高效的认可。家风包括:勤劳,付出,善良等等。(比如:爸妈给我们留下来的善良的形象,或付出的形象,或勤劳的形象,这些形象可能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小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爸妈是什么样子,他们处事的风格,为人处事等等,都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爸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家风出现在魏晋南北朝,唐朝以后被大量使用。

家训和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置业的教会。它对个人教养的原则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王锡爵家族家训):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

(颜氏家族家训):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意思是:齐家治家,道德规范后人。

(孔子家族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强调要修身养性。

古代家训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家庭和家族的有序和谐,繁衍发展,它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教化功能。而教化,是推动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它包括: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等。

【第二天】孔子家族:

【孔子庭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你不学习诗词,是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

你不学习礼仪,就不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去世1000多年后的明代,他的第64代传人孔尚贤看到家族中有些人知法犯法等一些列有违背祖先文化的事情屡数上演,他便亲自主持制定了孔氏家族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族规~《孔氏祖训箴规》

【祖训宗规】:祖训宗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人下。

【重孝悌】: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摘自《论语》

【为政以德(用道德来治理朝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自《论语》

结果好的企业或者个人,都在顺应规矩做事;结果不好的企业或者个人,都在违背规矩做事。这里的规矩便是德。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里的之指的也是德。

学完这节课,明白了一个道理:给孩子穿衣吃饭,只能让孩子长大;用崇高的思想为孩子赋能,孩子才能成人。

当我们把道德放在自己心中,并教给孩子处处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很美好。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才可以免于庸俗。

【第三天】杨震家族:

杨震,弘农华阴人,2000多年前的一代名臣。“天下杨氏出弘农”~杨震是被公认的杨氏家族的发脉始祖。

他中年从教,有底子三千,多成栋梁之才。人称关西夫子或关西孔子。

他50多岁入仕途,官至太尉。他一生刚正不阿,勤勉清廉,以“四知拒金”的故事美名远扬,又以“遗财不如遗清白”的治家之道,给后世留下了清白的家风。

【四知拒金】:来自于《后汉书杨震列传》清廉篇: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揭见,至夜怀金十金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在他蒙冤被罢官,他决定以死明志时,他要求他的孩子“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在杨震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和礼物。他们的子孙深受“做清白吏”的家风影响各个为官清廉。

【他的二儿子杨秉】:以“三不惑”为一生的操守~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

后来,李白专门写了一首诗赞美杨震“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

哎,不得不说这怀念一个人,就是怀念一个时代啊!

【第四天】裴氏家族:

裴氏家族位于山西省闻喜县礼云镇的裴柏村,自汉永建初年,即公元126年,裴氏的先辈裴晔迁居于此。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被誉为“中华宰相村。”

裴氏家族是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典范。

【裴氏家规】核心内容: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协和家族,敦睦邻里,立身谨厚,居家勤俭,严教子孙,读书明德,淳厚戚明,慎重言语,讲求公德。富含了对后人“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要求。

【裴氏家戒】10个毋:毋杵尊亲,毋辱祖先,毋重男轻女,毋事赌博,毋为盗窃,毋贪色淫,毋吸烟毒,毋酗酒好斗,毋忘本崇洋,毋入帮派。

在这里,家规是正面引导,劝子孙后代从善,家戒就是负面清单警戒后人。一正一负,相辅相成。

【严教子孙】:家庭教育,立人丕甚。海尔谆谆,性乃不移。谨信泛爱,重道尊师。传子一经,金玉薄之。

【读书明德】:人不读书,马牛襟裾。学而时习,其乐有余。一技专长,生计无澞。立达希贤,典型规模。

【立身谨厚】:谨身节用,明刊孝经。武侯谨慎。昭若日星。厚德载福,宽能让静。谦虚自牧,息怒不形。

【毋辱祖先】:为人子孙者,应修身明德,遵守正道,不敢为非,毋辱祖先。

裴氏家族的核心点就是让我们从小,从家庭教育做起,始于立人,着眼做人,功在为人。怎么塑造人格,为人处事,奉献社会,三者统一起来,聚焦于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第五天】王羲之家族:

王羲之,字逸少,临沂人。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一生秉承“修身,齐家,治国”的儒家理念。

他重视对子孙的礼教,王氏先祖谱留下以“信、德、孝、悌、让”五字为核心的内涵遗训。

【戒子通录】: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恶,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说话做事经得起考核查对,这就是诚信的最高境界;把美好的名声让给别人,自己甘愿背上恶名,这是德行的最高境界;通过自己成名来使父母感到荣耀,这是孝敬的最高境界;兄弟之间心情愉快,家族之间和睦相处,这是友爱的最高境界;面对财富能够时时谦让。这五个方面,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问父亲学习书法的窍门,王羲之把他领导院子里,指着十八只水缸说:“吾儿若问窍门,劝儿练尽缸中水。”

【金庭王氏族谱】: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国治家治,家国同治;孝敬长辈,和睦家族。管事办事,讲究法度;谨慎严密,遵守规矩。立功尽职,人之本分;不应自傲,更需努力。与人为善,融洽相处,品行忠厚,礼让三分;多做善事,造福子孙。)

【附:《兰亭集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第六天】诸葛亮家族: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有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里的卧龙说的就是诸葛亮。

他是徐州琅琊阳人,现在的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散文家,人称智圣。他临终前留下的《诫子书》是其一生修身初世的总结。

在700多年前的宋末元初,诸葛亮的第27世世孙,诸葛大狮,代领家族迁到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诸葛村,这里是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集地。这也是一个神奇的古村落,村中的建筑全部按照九宫八卦设计布局,被誉为“八卦奇村华夏一绝”。诸葛大狮按照先祖的八卦阵型,建起了自己的村庄,布局家族延续千年的平安环境,更以“修身,齐家”的人生理念为子孙后代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

“诸葛三兄弟”: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其兄弟诸葛瑾东汉末移居江南,受到孙权重用,任东吴长史,官至大将军;其堂弟诸葛诞,为曹魏重要将领,官至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隐居待时。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

公元208年,曹操率30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公元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去世。

诸葛亮的一生,有两个27年。公元207年前,是他修身养性,立志于世的准备阶段。诸葛亮学有所成后,并没有跟随曹操和孙权,而是辅佐了当时一文不名,名微寡众的刘备,是因为刘备选择了兴复汉室,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思想家。第二个27年是从公元207年到234年,这个27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的《出师表》列举诸臣之贤能可用者,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黄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至迷乱。

【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烟醉,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须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第七天】客家家训:

客家人的祖先原是中原汉族,在永嘉之乱后,他们跨越黄河和长江,多次迁徙,在赣南、闽西、粤东的山区定居下来,形成了客家民系。

【客家精神】:尊祖敬宗,耕读传家,开拓进取,兴家报国。

客家有很多不同的姓氏,每个姓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家训和家规。

【永定卢氏家规】:敦孝悌,笃宗族,和乡党,重农桑,尚节俭,崇正学。

【吴氏祖训】: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和睦同族,尊敬祖宗,弘扬祖德。

【王氏家训】:先国家,敦孝友,重丧祭,肃闺门,守耕读,务勤俭。

【胡氏家族】:钱粮为国家正供,自应递年完纳,不得拖欠。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忠义为重,财帛为轻。

【苏氏家规】:礼义廉耻,为人豪杰,为官必廉,事君必忠。

【林氏家训】:端正勤俭,是居身良法;仁恕正直,是居家良法;恭宽容忍,是居乡良法;廉洁奉公,是居官良法。

客家人的祖训家规,不同的姓氏家规家训不一样,但他们却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将“礼仪廉耻”奉为做人的根本,把“孝悌仁爱”奉为立身之根本,把“为国尽忠”立为责任担当。

【第八天】陶氏家族:

开篇以“截发筵宾”和“封坛退鮓”两个小故事,向我们展现了湛氏(陶侃的妈妈)的伟大。

陶侃出身贫苦,少年葬父,在陶母湛氏的细心教诲下,养成了好学勤奋,清廉的优秀品质。到后来学有所成,出仕为官,从县吏开始做起,一直做到了荆江二州刺史。

【陶侃运壁的故事】:陶侃在广州为官时,一大早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门口,又搬回去。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我正致力恢复中原,如果每天太悠闲,恐怕难当大任。”

后来,人们用这个故事来表示励志勤奋,不畏往复。

【陶侃曾孙陶渊明】:公元352年~427年,字元亮,浔阳紫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杰出诗人,词赋家。陶渊明洒脱豁达,以隐逸诗人和田园诗派创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诗歌篇篇有酒而有名。

陶渊明还非常重视子孙教育。

【陶渊明给儿子的一篇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体现了陶渊明对待普通百姓的尊重仁爱之心。

【与子评等疏家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告诫子孙要和睦。

【与子评等疏家书】:少学琴书,偶爱清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浔阳陶氏祖训遗规】: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制心以礼,制事以义,制取财以廉,措行以耻。如是则教化隆而真儒出,四维张而家声大矣。

陶母,陶侃,陶渊明的家教故事,形成了系统的陶氏家训,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正伦纪等内容。

陶母与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并成为“四大贤母”。

陶氏家训家规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

“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

“修身不可诚”、“法度不可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

【第九天】颜氏家族:

颜氏一族渊源甚古,可以推至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五圣人之一,并以德行著称的颜回,孔子称赞颜回:“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勤俭与清正。

《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是颜回第三十五代世孙,也是一位历经沧桑,一生经历五朝,三次被俘,在艰辛岁月,兴亡荣辱中,看透修身处世要义的人。

《颜氏家训》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告诫子孙的经典家训。

【颜氏家训慕贤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君子必慎交游焉。~交友之道。

【颜氏家训勉学篇】:博士买驴,书卷三纸,为有“驴”字。

【颜氏家训~教子第二】: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颜氏家训~名实第十】: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第十天】钱氏家训:

钱镠~吴越国(今苏杭一带)开创者。

临安钱氏~被誉为“千年名门旺族,两浙第一家”。

比较有名的钱氏后代:科学家钱学森,国学家钱钟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

《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将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

尊师重教,读书明理是钱氏家族重要的家风。

【钱氏家训个人篇】: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要求自己不能够不谨慎严格,面对财务不能不清廉耿介。

【钱氏家训个人篇】: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熟读经典才会根基深厚,了解历史才能谈吐不凡。

【钱氏家训个人篇】: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花丛密布柳枝繁杂的地方能够开辟出道路,才显示出本领。狂风大雨肆虐的时候能够立得住,才算是立定了脚跟。

【钱氏家训家庭篇】:娶媳求淑女,勿计嫁妆。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钱氏家训家庭篇】: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钱氏家训家庭篇】: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把勤劳节俭当做根本,一定会丰衣足食。用忠实厚道传承家业,就能够源远流长。

【钱氏家训社会篇】: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不要看见利益就动心谋取,不要见别人比你水平高就心生妒忌。

【钱氏家训社会篇】: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钱氏家训国家篇】: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钱氏家训国家篇】: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第十一天】范仲淹家族:

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今江苏市吴中区人,公元989-1052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4岁时跟随继父迁至长山。因家境贫寒,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凝固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他读书特别刻苦。所以,他叮嘱后人要志存高远,勤俭结约,和气做人,清白为官。

四川德阳范家大院是范仲淹后裔的聚集地之一。子孙们始终践行忠厚祖训,继承清白遗风。

后人论宋朝人物,甚至“范仲淹为第一。”

毛主席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文武双全,但不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呢,不但能文武双全,而且能下笔千言。”

范仲淹亲自为后人制定了《六十一字族规》和《告诸子及弟侄》。

【告诸子及弟侄】: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平时要多读有益的书,清心寡欲,洁身自好,以此树立良好的品德,不要玷污自己的名声。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节操,不要随便讨论别人的是非曲直。虽博得一时的小名,却招致日后更多的烦恼和懊悔。

【六十一字族规】: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相助,相扶,庶几和气致祥,永远吾家族家人炽昌般。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

做事情要以礼义为先,不能恃才傲物,要处处谦逊,与邻居搞好关系。要尊老爱幼,怜孤恤寡,帮助穷人。

【告诸子及弟侄】: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愚。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在京城少与别人交往应酬,凡是遇到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要多想想是否有不利的地方。我经历过很多波折,由于我能够穷乐道,因此能够免祸。

范仲淹对“小我”与“大我”,“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奉献”的处理,为后世景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正所谓“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十二天】包拯家族:

“开封(北宋首都)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忠奸分明的包公。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

【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

包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作风。

包拯家训,只有37字,是历史上最短的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墓之后不得葬子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第十三天】司马光家族: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由于他夫人的原因,他一生没有生自己的孩子,收养了他哥哥的儿子司马康为养子。他主持缠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16个朝代,1000多年的朝代兴衰更替的经验和教训。

【司马光小故事】:司马光砸缸,司马光诚信卖马,司马光坚不纳妾。

司马光的家规叫《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这里“康”指司马康。《训俭示康》围绕“成由勤俭败由奢”来教导他的后代要节俭。《温公家范》系统阐述了为人治家和处世之道。

【训俭示康】:平生衣取蔽寒。十曲重复。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千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为美。~节俭朴素。

【温公家范】: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数十年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以散之。

【温公家范】:唐中书令崔玄炜,初为库部员外郎,母户氏尝戒之曰:“汝今坐食俸禄,苟不能忠清,虽日杀三牲,吾犹食之不下咽也。”

【第十四天】张载家族:

【六有家规】: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十戒家规】: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宴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市语。

【学规两则】:《订顽》和《砭愚》,后被一个大儒改为《西铭》和《东铭》

【摘自东铭】: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为”展现了张载博爱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强烈的使命。

【第十五天】苏东坡家族:

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苏东坡弟弟苏辙,也是北宋文学家。

苏轼,苏辙和其父亲苏洵被成为“三苏”。

【苏轼家训】:凡吴子孙,必讲文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老小有序,礼义廉耻。为人豪杰,处事必公。费用必俭,为官必廉。非义不取,救死扶贫。敦亲睦族,敬老尊贤。

【苏东坡六事廉为本赋】: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

【苏洵族谱后录下篇】: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

侍奉父母,要尽到最好的孝心,兄弟之间要互相关爱,与朋友相处要坦诚守信,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别人要宽宏大量。

【第十六天】黄庭坚家族: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书法家,诗人,文学家。

【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表达了黄庭坚廉洁从政,敬民爱民的心智。

【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凡我子姓亲存者,务宜随分敬养。

【家戒】: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

【第十七天】洪氏家族:

洪氏六戒:戒游,戒博,戒饮,戒斗,戒色,戒逸。

【洪氏祖训】:孝以事亲,义以睦族,敬以持己,恕以及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族能量》打卡17天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