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无路"的一代——《光荣与梦想(一)》|2019读#38

4月来了,厦门的天气开启了 “随机模式” + “满30-15活动” ,天气时晴时雨忽冷忽热。

这个月开始把囤在箱底的这部厚厚的《光荣与梦想》,就着清明假期读完了。

这本书算是 “明朝那些事儿” 的美国历史版,经典,读者众多的“网红”书。还是得承认,这本书比 “明朝那些事儿” 优秀。

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写这种社科类历史类的图书特别喜欢揪细节,写得说好听叫详尽,难听点就是特啰嗦,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骗稿费。

2019读#38

「关于作者」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 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著名记者。肯尼迪总统密友,多次为其撰写讲稿。

《光荣与梦想》使他一举成名。《光荣与梦想》引进中国后,影响深远,成为无数人必读的经典书之一。

(摘自豆瓣读书介绍)

「美国·1932-1941」

这本《光荣与梦想》第一部的标题是《应运而起》,从1932年在经济大危机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写起,包括整个“新政”时期,一直写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涵盖了1932年到1941年,历经了胡佛和罗斯福两任总统。

这段历史是美国腾飞成 “超级大国” 之前的黑暗时期。这个时期里困扰着美国和美国人的都是国内的那些糟糕事,没有人或者只有少数人能预料到美国会在这样糟糕的情况下突然完成蜕变。

十年,大约就是一代人。作者用了一个词,称呼这代人为—— “走投无路的一代”。

「大事记」

这十年,最重要的是这三件事情:

1、大萧条

从1929年的股票崩盘到30年代的 “大萧条” 开始,“大萧条” 影响了美国的一整代人,因此作者把这一代人称之为 ‘走投无路’ 的一代人。

书上说,“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

2、罗斯福新政

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

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

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3、战争的阴影

在30年代底,40年代初,“纳粹” 在欧洲大陆肆无忌惮。这个时候的美国与 “大萧条” 时期相比,通过罗斯福新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后来的后记大国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虽然全世界已经笼罩着战争的乌云,孤立无援的英国不断的向美国求助,但是美国仍然坚持所谓的 “中立法案” ,民调也现实大多数美国人反对战争,认为美国应该避免参战。

尽管罗斯福政府想尽办法在国会允许的条件下援助英国,但是美国仍然在踌躇之中,直到那场日本人主导的偷袭——珍珠港事件。

「总统」

这套《光荣与梦想》记述的最主要轴线有两条——“选举” 和 “总统”,其实也可以当做是一条。

这段 “光荣与梦想”  从胡佛总统开始,虽然这个开端并不怎么正面。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874年8月10日-1964年10月20日)美国第31任总统(1929年3月4日-1933年3月3日),共和党。

作者对这位总统并不怎么客气,几乎以挖苦和讨伐的姿态在写这位共和党总统,将 “大萧条” 的一些责任也加之在他身上。

后面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的 “胡佛” ——FBI的埃德加·胡佛,并不是一个人,我初看差点混淆。

富兰克林·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美国第32任总统,民主党。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超过两届(连任四届,病逝于第四届任期中)的总统。

作者明显是罗斯福超级粉丝,与胡佛相反,对罗斯福简直是不吝赞美之词,并与胡佛的失败和丑恶形成对比。

当然,罗斯福值得这样的赞美。

「生活方式」

这套《光荣与梦想》的一个特点就是写得事无巨细写得十分详尽。

因此书里不仅有政治家的斗争、总统的政令、国家的走向等 “高大上” 的内容写,还有很多美国平民百姓、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细节。后者是这套书更能吸引我的一个原因。

生活 · 收入 

美国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家,每年赖以维持生活的收入不到五千元。靠救济过活的不计算在内,平均只有一千三百四十八元。

凭这点收入,一般要养活两个大人和一两个孩子,住四五间房的公寓或六间房的住宅。房子一般是租的;经过1929至1933年间的大动荡,有私人房屋的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已经不多。

流行语 · 流行打扮

这个时期里流行的语言有 keen(热衷的),gas(吹牛),capacetic(好极),有秘密的滑稽语 Confucius say[“子曰”],knock,knock[“吃吃喝喝”]),有显示男子雄伟气概的标志的jalopies(破汽车),还有特殊的打扮。

不分男女都穿胶底白褐双色皮鞋,啤酒会茄克衫(由朋友亲笔签名在上),晴雨两用大衣(弄脏更好)。

姑娘们白天的标准服式是双层式的毛衣(有钱的要穿开士米或安哥拉羊毛织品),长达小腿的方格褶裙,短统袜(后来叫做“少女袜”),俄式头巾。

男青年要穿便装上衣和长裤;如果不穿双色鞋,可穿粗革厚底鞋(鞋底钉上V字钉,走起来格噔格噔响):要是有女性密友编织的菱纹毛衣,那就更神气了。到了参加正式舞会(中学每年开一次,大学至少四次),服装就要全部换过。舞会在体育馆开,天花板挂上绉纸花,地板打了蜡,姑娘们身穿薄纱晚礼服,左肩别上兰花或者栀子花,男青年穿上租来的“德西多” 或者深色便服和白麂皮鞋,一双双翩翩起舞。

潮流

“摇摆乐” 在20实际3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摇摆乐,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记忆标志。

那个时候电影也成了家庭的娱乐潮流。在电视出现之前,电影的神秘吸引力是巨大的,各种类型的影片陆续出现,观众群不分男女老少、信仰派别,票房一路走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潮流就是听广播。在那个时代,打开收音机的动作就像部落仪式一样必不可少。广播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广播,人们向操纵消费社会迈出了第一步:广告。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性依然是禁忌。人们担心一切传统会形同虚设,毕竟这个年代怎么看都是动荡的年月。

社会还是非常保守。还记得上个月的那本书吗——《最危险的书》吗?就是在这种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努力为经典文学的 “淫秽”片段正名。

End

公众号ID : Dove_booklist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投无路"的一代——《光荣与梦想(一)》|2019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