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数据库面试题

基础知识

为什么要使用数据库/数据库的优点?

使用数据库的主要原因是数据库具有以下优点:

1. 数据持久性:数据库可以将数据持久地存储在磁盘上,即使系统发生故障或断电,数据也不会丢失。这使得数据库成为长期存储和管理数据的理想选择。

2. 数据共享和多用户访问:数据库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和共享数据。通过数据库,不同的应用程序和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对数据进行读取、写入和修改,提高了数据的共享和协作能力。

3. 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数据库提供了事务的概念,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通过事务,可以将一系列操作作为一个逻辑单元进行处理,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从而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安全性:数据库提供了安全机制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通过用户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可以限制对数据的访问和操作,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可以进行数据的读写和修改。

5. 数据查询和分析:数据库提供了强大的查询语言(如SQL),可以方便地进行复杂的数据查询和分析。通过查询语言,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所需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业务分析。

6. 数据备份和恢复:数据库提供了备份和恢复机制,可以定期备份数据,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在系统发生故障或数据丢失时,可以通过恢复机制将数据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什么是MySQL?

MySQL是一种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它是由瑞典MySQL AB公司开发并推出的,后来被Sun Microsystems收购,再后来又被Oracle Corporation收购。MySQL以其高性能、可靠性和灵活性而闻名,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规模的应用程序和网站。

MySQL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开源免费:MySQL是一款开源软件,可以免费使用和修改,这使得它成为广大开发者和企业的首选数据库。

2. 跨平台性:MySQL支持多个操作系统平台,包括Windows、Linux、macOS等,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和部署。

3. 高性能:MySQL具有优化的查询引擎和高效的存储引擎,能够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和高并发的访问请求,提供出色的性能表现。

4. 可靠性和稳定性:MySQL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处理大量的数据和高负载的访问,同时提供了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 灵活性:MySQL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和索引类型,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它还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的接口和API,方便与各种应用程序集成。

6. 可扩展性:MySQL支持主从复制和分布式架构,可以实现高可用性和水平扩展,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需求。

7. 社区支持和生态系统:MySQL拥有庞大的用户社区和开发者社区,提供了丰富的文档、教程和技术支持,同时有大量的第三方工具和库可以与MySQL集成。

总而言之,MySQL是一种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高性能、可靠性和灵活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规模的应用程序和网站。它是一款成熟、稳定且易于使用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数据库三大范式是什么?

数据库三大范式是指数据库设计中的三个规范,用于规范化数据模型,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它们分别是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

  1. 第一范式(1NF):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字段都是原子性的,不可再分。也就是说,每个字段只能包含一个值,不能包含多个值或者重复的值。

  2. 第二范式(2NF):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要求非主键字段完全依赖于主键,而不是依赖于主键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每个非主键字段必须完全依赖于主键,而不是部分依赖。

  3. 第三范式(3NF):在满足第二范式的基础上,要求非主键字段之间不存在传递依赖关系。也就是说,非主键字段之间不能相互依赖,而是直接依赖于主键

案例分析 

假设有一个学生选课系统,包含以下两个表:

学生表(Students)

学生ID 学生姓名 年龄 课程ID
1 张三 20 1
2 李四 22 2
3 王五 21 1

课程表(Courses)

课程ID 课程名称 教师姓名
1 数学 张老师
2 英语 李老师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分析:

  • 第一范式(1NF):每个表中的字段都是原子性的,没有重复的值。
  • 第二范式(2NF):学生表中的非主键字段(学生姓名、年龄)完全依赖于主键(学生ID),课程表中的非主键字段(课程名称、教师姓名)完全依赖于主键(课程ID)。
  • 第三范式(3NF):学生表和课程表之间不存在传递依赖关系,非主键字段之间没有相互依赖。

通过遵循三大范式,我们可以设计出结构清晰、数据一致性高的数据库模型,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和查询性能。

mysql有关权限的表都有哪几个?

MySQL中与权限相关的表有以下几个:

1. `mysql.user`:该表存储了MySQL服务器的用户账户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主机等。

2. `mysql.db`:该表存储了数据库级别的权限信息,包括用户对于特定数据库的权限。

3. `mysql.tables_priv`:该表存储了表级别的权限信息,包括用户对于特定表的权限。

4. `mysql.columns_priv`:该表存储了列级别的权限信息,包括用户对于特定列的权限。

5. `mysql.procs_priv`:该表存储了存储过程和函数级别的权限信息,包括用户对于特定存储过程和函数的权限。

6. `mysql.proxies_priv`:该表存储了代理用户的权限信息,用于配置用户代理的权限。

这些表存储了MySQL服务器中的不同层次的权限信息,可以通过查询这些表来获取和管理用户的权限。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表的修改和查询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员权限

MySQL的binlog日志有几种录入格式?分别有什么区别?

MySQL的binlog日志有三种录入格式,分别是Statement格式、Row格式和Mixed格式。

1. Statement格式:以SQL语句的形式记录在binlog中,记录了对数据库的每个操作语句。在主从复制中,主服务器将执行的SQL语句发送给从服务器,从服务器会重新执行这些语句来达到数据同步的目的。这种格式相对较简单,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主从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例如使用了非确定性函数或触发器等

2. Row格式:以行的形式记录在binlog中,具体记录了每一行数据的变化情况。在主从复制中,主服务器将发送变更前后的行数据给从服务器,从服务器会根据这些行数据来进行相应的修改。这种格式能够确保主从数据的一致性,但会导致binlog日志的体积较大

3. Mixed格式:综合了Statement和Row两种格式的优点。对于能够安全使用Statement格式的操作,使用Statement格式记录;对于会导致不确定性的操作,使用Row格式记录。这种格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binlog日志的体积,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选择适当的binlog录入格式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决定。Statement格式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下,Row格式适用于确保数据一致性的情况,Mixed格式则是综合考虑了性能和一致性的选择。

mysql有哪些数据类型

MySQL提供了多种数据类型,常见的数据类型如下:

1. 数值类型:
   - 整数类型:TINYINT、SMALLINT、MEDIUMINT、INT、BIGINT
   - 浮点数类型:FLOAT、DOUBLE、DECIMAL

2. 字符串类型:
   - 定长字符串类型:CHAR
   - 变长字符串类型:VARCHAR、TEXT、MEDIUMTEXT、LONGTEXT

3. 日期和时间类型
   - 日期类型:DATE、DATETIME、TIMESTAMP、YEAR
   - 时间类型:TIME

4. 二进制类型:
   - 二进制字符串类型:BINARY、VARBINARY、BLOB、MEDIUMBLOB、LONGBLOB

5. 枚举和集合类型
   - 枚举类型:ENUM
   - 集合类型:SET

6. 其他类型:
   - 布尔类型:BOOL、BOOLEAN
   - JSON类型:JSON

每种数据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限制。在设计数据库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数据特性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此外,MySQL还支持自定义数据类型,可以根据需要创建自定义类型。

了解的myql存储引擎有哪些?

存储引擎是什么?

存储引擎是 MySQL 的核心,是负责 MySQL 中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存储引擎就是存储数据、建立索引、更新、查询数据等技术的实现方式。存储引擎是基于表而不是基于库的,所以存储引擎也可以被称为表引擎。不同的存储引擎提供不同的存储机制、索引技巧等功能,使用不同的存储引擎还可以获得特定的功能。在 MySQL5.5 之后,InnoDB 是 MySQL 默认的存储引擎。

存储引擎是数据库系统中负责数据存储和检索的核心组件。它定义了数据如何被存储、组织和访问的方式。不同的存储引擎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场景。

了解的myql存储引擎有哪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MySQL存储引擎:

1. InnoDB:默认的事务性存储引擎,支持行级锁定、外键约束、崩溃恢复和并发控制等特性。

2. MyISAM:较早的存储引擎,不支持事务和行级锁定,但对于读取密集型应用具有较好的性能。

3. Memory(也称为Heap):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读写速度非常快,但数据不会持久化,适用于临时数据或缓存。

4. Archive:用于存储和查询大量历史数据,具有较高的压缩比,但不支持索引和更新操作。

5. NDB Cluster:用于分布式环境下的高可用性和高性能需求,支持数据分片和复制,提供实时数据访问和故障恢复。

6. CSV:将数据以逗号分隔的形式存储在文本文件中,适用于数据交换或导入/导出。

7. Blackhole:接收写入操作但不存储数据,适用于复制数据到其他服务器或测试目的。

8. Federated:允许将数据存储在远程MySQL服务器上,适用于分布式环境或数据集成。

常见的Mysql四种存储引擎?

  1. InnoDB存储引擎:

    • 定义:InnoDB是MySQL的默认事务性存储引擎,支持ACID事务,具备崩溃恢复、并发控制、行级锁定和外键约束等特性。
    • 主要特性:
      • 支持事务:具有事务的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 行级锁定:在并发环境下提供更好的性能和数据完整性。
      • 外键约束:支持定义和维护外键关系。
      • 崩溃恢复:通过重做日志(Redo Log)和回滚日志(Undo Log)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和恢复能力。
    • 优点:
      • 支持事务和行级锁定,适合于高并发的OLTP应用。
      • 具备崩溃恢复和数据完整性保护。
      • 支持外键约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 缺点:相对于其他引擎,InnoDB在某些情况下会占用更多的磁盘空间
    • 使用场景:适用于需要事务支持、高并发读写、数据完整性和崩溃恢复的应用,如电子商务、银行系统等
  2. MyISAM存储引擎:

    • 定义:MyISAM是MySQL的早期存储引擎,不支持事务和行级锁定,但具有较好的读取性能和简单的表结构。
    • 主要特性:
      • 适用于读取密集型应用,对于大量的SELECT操作性能较好。
      • 支持全文索引和压缩表。
      • 不支持事务和行级锁定,只支持表级锁定。
    • 优点:
      • 读取性能较好,适用于读取密集型应用。
      • 简单的表结构,易于管理和维护。
      • 对于非事务性的应用,可以提供较高的性能。
    • 缺点:
      • 不支持事务和行级锁定,可能导致并发性能和数据完整性问题。
      • 对于大量的写入操作,性能较差。
    • 使用场景:适用于读取密集型、非事务性的应用,如新闻网站、博客等。
  3. Memory存储引擎:

    • 定义:Memory存储引擎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读写速度非常快,但数据不会持久化到磁盘。
    • 主要特性:
      • 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读写速度非常快。
      • 不支持持久化,重启数据库后数据会丢失。
      • 不支持TEXT和BLOB类型的列
    • 优点:
      • 适用于缓存、临时数据和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
      • 读写速度非常快。
    • 缺点:
      • 数据不持久化,重启数据库后数据丢失。
      • 不支持TEXT和BLOB类型的列
    • 使用场景:适用于临时数据、缓存和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如会话管理、缓存表等
  4. Archive存储引擎:

    • 定义:Archive存储引擎用于存储和查询大量历史数据,具有较高的压缩比,但不支持索引和更新操作
    • 主要特性:
      • 高度压缩:可以大幅度减小数据存储空间。
      • 不支持索引,只支持顺序查询。
      • 不支持更新操作,只支持插入和查询
    • 优点:
      • 适用于存储大量历史数据,节省存储空间。
      • 顺序查询性能较好。
    • 缺点:不支持索引和更新操作,查询灵活性受限。
    • 使用场景:适用于存储大量历史数据、只进行顺序查询的应用,如日志存档、数据归档等。

MySQL存储引擎InnoDB与Myisam的区别

MySQL存储引擎InnoDB和MyISAM是两种常见的存储引擎,它们在功能和性能方面有一些区别。

1. 事务支持:InnoDB支持事务处理,可以使用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属性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而MyISAM不支持事务处理。

2. 锁定级别:InnoDB使用行级锁定,这意味着在并发访问时可以更好地处理并发操作。而MyISAM使用表级锁定,这可能导致并发访问时的性能瓶颈。

3. 外键约束:InnoDB支持外键约束,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而MyISAM不支持外键约束。

4. 性能:对于大量的读操作,MyISAM可能会比InnoDB更快。而对于大量的写操作和并发访问,InnoDB通常表现更好。

5. 容灾性:InnoDB支持崩溃恢复和故障转移,可以提供更好的容灾性。而MyISAM不支持崩溃恢复和故障转移。

6.InnoDB使用聚集索引,即将数据按照主键的顺序存储在磁盘上。因此,InnoDB的主键索引和数据是紧密关联的,查询效率较高。而辅助索引需要通过主键索引来定位数据。MyISAM使用非聚集索引,即数据文件和索引文件是分离的。索引文件中存储了数据文件中相应记录的指针。因此,MyISAM的主键索引和辅助索引是独立的。

7.InnoDB不保存整个表的行数,执行SELECT COUNT(*) FROM table时需要进行全表扫描来计算行数。而MyISAM使用一个变量来保存整个表的行数,执行上述语句时只需读取该变量,速度较快。

选择使用哪种存储引擎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如果需要事务支持、外键约束和更好的并发性能,可以选择InnoDB。如果对于读操作的性能要求更高,可以选择MyISAM。

索引

什么是索引?

索引是数据库中用于提高查询效率的一种数据结构。它类似于书籍的目录,可以帮助数据库快速定位和访问数据。

索引可以理解为一个快速查找表,其中包含了索引列的值和对应的物理存储位置。当执行查询时,数据库引擎可以使用索引来快速定位满足查询条件的数据行,而不必扫描整个表。

索引的创建可以基于单列或多列,可以是唯一的或非唯一的。常见的索引类型包括B树索引、哈希索引、全文索引等,每种索引类型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虽然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性能,但也会带来一些额外的开销。索引需要占用磁盘空间,并且在插入、更新和删除数据时需要维护索引结构,因此过多或不必要的索引可能会影响写入性能。

索引有哪些优缺点?

索引在数据库中起到了提高查询效率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优缺点。下面是索引的一些主要优点和缺点:

优点:

1. 提高查询性能:索引可以加快查询操作的执行速度,通过减少数据扫描和比较的次数,快速定位满足查询条件的数据行。
2. 加速排序和分组操作:对于排序和分组操作,索引可以提供有序的数据,减少排序和分组的开销。
3. 支持唯一性约束:索引可以用于创建唯一索引,保证表中某列的值的唯一性。
4. 支持外键约束:索引可以用于创建外键约束,维护表之间的关联关系和数据的完整性。

缺点:

1. 占用存储空间:索引需要占用磁盘空间,特别是对于大表和多列索引,可能会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
2. 增加写入开销:在插入、更新和删除数据时,需要维护索引结构,导致写入操作的性能降低。
3. 增加索引维护成本:当表中的数据发生变化时,索引需要进行维护,包括索引的重建和统计信息的更新,这会增加数据库的维护成本。
4. 不适用于少量数据:对于数据量较小的表,索引的优势可能不明显,甚至会带来额外的开销。

索引适合和不适合使用的场景

索引适合使用的场景:

1. 经常被查询的列:对于经常被查询的列,通过创建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性能。例如,经常用于查询【过滤】、排序、分组或连接操作的列。
2. 大表:对于包含大量数据的表,通过索引可以减少数据扫描的次数,提高查询效率。
3. 高并发读取操作:当数据库中存在大量并发读取操作时,索引可以提高并发查询的效率,减少锁竞争。
4. 唯一性约束和外键约束:对于需要保证唯一性约束和外键约束的列,可以使用索引来实现,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索引不适合使用的场景:

1. 少量数据的表:对于数据量较小的表,索引的优势可能不明显,甚至会带来额外的开销。
2. 经常进行大量写入操作的表:对于经常进行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的表,索引的维护成本会增加,可能导致写入性能下降。
3. 频繁更新的列:对于经常进行更新操作的列,索引的维护成本也会增加,可能导致性能下降。
4.不要给高重复值的列建索引:索引本身就是为了提高查询速度,然而数据值高度重复,数据区别性不高,索引起不了效果(比如说:性别);

索引有哪几种类型?

普通索引:普通索引是最基本的索引类型,它在数据库中创建一个单独的索引结构,用于加快对表中某一列或多列的查询速度。普通索引没有特殊的约束或限制。

创建普通索引的示例代码:

-- 使用CREATE语句创建普通索引

CREATE INDEX idx_name ON table_name (column_name);

-- 使用ALTER语句创建普通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INDEX idx_name (column_name);

删除普通索引的示例代码:

-- 使用DROP语句删除普通索引

DROP INDEX idx_name ON table_name;

唯一索引:唯一索引与普通索引类似,但要求被索引的列的值必须唯一,不允许重复。唯一索引可以用于加速对表中某一列或多列的查询,并保证数据的唯一性。

创建唯一索引的示例代码:

-- 使用CREATE语句创建唯一索引

CREATE UNIQUE INDEX idx_name ON table_name (column_name);

-- 使用ALTER语句创建唯一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UNIQUE INDEX idx_name (column_name);

删除唯一索引的示例代码:

-- 使用DROP语句删除唯一索引

DROP INDEX idx_name ON table_name;

主键索引:主键索引是一种特殊的唯一索引,用于标识表中的唯一记录。主键索引要求被索引的列的值必须唯一且不能为空,一个表只能有一个主键索引

创建主键索引的示例代码:

-- 使用CREATE语句创建主键索引

CREATE TABLE table_name (

  column_name INT, PRIMARY KEY (column_name)

);

-- 使用ALTER语句创建主键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PRIMARY KEY (column_name);

删除主键索引的示例代码:

-- 使用ALTER语句删除主键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PRIMARY KEY;

骚戴理解:主键索引是不需要索引名的,注意CREATE UNIQUE INDEX idx_name ON table_name (column_name); 这样的写法只适用于创建普通索引和唯一索引

组合索引:组合索引是指在多个列上创建的索引,可以提高多列条件查询的效率。组合索引的顺序非常重要,对于查询条件中涉及到的列,应该按照最常用的顺序创建索引。

创建组合索引的示例代码:

-- 使用CREATE语句创建组合索引

CREATE INDEX idx_name ON table_name (column1, column2, ...);

-- 使用ALTER语句创建组合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INDEX idx_name (column1, column2, ...);

删除组合索引的示例代码:

-- 使用DROP语句删除组合索引

DROP INDEX idx_name ON table_name;

全文索引:全文索引是用于在文本数据中进行全文搜索的索引类型,可以加快对文本数据的模糊查询速度。全文索引一般用于大型文本字段,如文章内容、评论等

创建全文索引的示例代码:

-- 使用CREATE语句创建全文索引

CREATE TABLE table_name (

     column1 datatype, column2 datatype,

     ...

     FULLTEXT (column_name)

);

-- 使用ALTER语句创建全文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FULLTEXT INDEX idx_name (column_name);

删除全文索引的示例代码:

-- 使用DROP语句删除全文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INDEX idx_name;

B树和B+树

二叉查找树

二叉树具有以下性质:左子树的键值小于根的键值,右子树的键值大于根的键值。
如下图所示就是一棵二叉查找树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1张图片


对该二叉树的节点进行查找发现深度为1的节点的查找次数为1,深度为2的查找次数为2,深度为n的节点的查找次数为n,因此其平均查找次数为 (1+2+2+3+3+3) / 6 = 2.3次

二叉查找树可以任意地构造,同样是2,3,5,6,7,8这六个数字,也可以按照下图的方式来构造: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2张图片

但是这棵二叉树的查询效率就低了。因此若想二叉树的查询效率尽可能高,需要这棵二叉树是平衡的,从而引出新的定义——平衡二叉树,或称AVL树。

平衡二叉树(AVL Tree)

平衡二叉树(AVL树)在符合二叉查找树的条件下,还满足任何节点的两个子树的高度最大差为1。下面的两张图片,左边是AVL树,它的任何节点的两个子树的高度差<=1;右边的不是AVL树,其根节点的左子树高度为3,而右子树高度为1;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3张图片

B树定义

定义:B树是一类树,包括B树、B+树、B*树等,是一棵自平衡的搜索树,也是平衡多路查找树,B树允许每个节点有更多的子节点。
B-树是专门为外部存储器设计的,如磁盘,它对于读取和写入大块数据有良好的性能,所以一般被用在文件系统及数据库中

骚戴理解:定义只需要知道B-树允许每个节点有更多的子节点即可(多叉树)。子节点数量一般在上千,具体数量依赖外部存储器的特性。

为什么会出现B树这类数据结构?

传统用来搜索的平衡二叉树有很多,如 AVL 树,红黑树等。这些树在一般情况下查询性能非常好,但当数据非常大的时候它们就无能为力了。原因当数据量非常大时,内存不够用,大部分数据只能存放在磁盘上,只有需要的数据才加载到内存中。一般而言内存访问的时间约为 50 ns,而磁盘在 10 ms 左右。速度相差了近 5 个数量级,磁盘读取时间远远超过了数据在内存中比较的时间。这说明程序大部分时间会阻塞在磁盘 IO 上。那么我们如何提高程序性能?减少磁盘 IO 次数,像 AVL 树,红黑树这类平衡二叉树从设计上无法“迎合”磁盘。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4张图片

上图是一颗简单的平衡二叉树,平衡二叉树是通过旋转来保持平衡的,而旋转是对整棵树的操作,若部分加载到内存中则无法完成旋转操作。其次平衡二叉树的高度相对较大为 log n(底数为2),这样逻辑上很近的节点实际可能非常远,无法很好的利用磁盘预读(局部性原理),所以这类平衡二叉树在数据库和文件系统上的选择就被 pass 了。

空间局部性原理:如果一个存储器的某个位置被访问,那么将它附近的位置也会被访问。

我们从“迎合”磁盘的角度来看看B-树的设计。

索引的效率依赖与磁盘 IO 的次数,快速索引需要有效的减少磁盘 IO 次数,如何快速索引呢?索引的原理其实是不断的缩小查找范围,就如我们平时用字典查单词一样,先找首字母缩小范围,再第二个字母等等。平衡二叉树是每次将范围分割为两个区间。为了更快,B-树每次将范围分割为多个区间,区间越多,定位数据越快越精确。所以新建节点时,直接申请页大小的空间(磁盘存储单位是按 block 分的,一般为 512 Byte。磁盘 IO 一次读取若干个 block,我们称为一页,具体大小和操作系统有关,一般为 4 k,8 k或 16 k),计算机内存分配是按页对齐的,这样就实现了一个节点只需要一次 IO。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5张图片

上图是一棵简化的B树,多叉的好处非常明显,有效的降低了B树的高度,为底数很大的 log n,底数大小与节点的子节点数目有关,一般一棵B树的高度在 3 层左右。层数低,每个节点区确定的范围更精确,范围缩小的速度越快(比二叉树深层次的搜索肯定快很多)。上面说了一个节点需要进行一次 IO,那么总 IO 的次数就缩减为了 log n 次。B-树的每个节点是 n 个有序的序列(a1,a2,a3…an),并将该节点的子节点分割成 n+1 个区间来进行索引(X1< a1, a2 < X2 < a3, … , an+1 < Xn < anXn+1 > an)。

骚戴理解:B树的每个节点,都是存多个值的,不像二叉树那样,一个节点就一个值,B树把每个节点都给了一点的范围区间,区间更多的情况下,搜索也就更快了,比如:有1-100个数,二叉树一次只能分两个范围(根节点是50),左子树范围是0-50和右子树范围是51-100,而B树(根节点是25、50、75、100),分成4个范围 1-25, 25-50,51-75,76-100一次就能筛选走四分之三的数据。所以作为多叉树的B树是更快的

平衡多路查找树(B-Tree)

B树是为磁盘等外存储设备设计的一种平衡查找树。

首先要知道系统从磁盘读取数据到内存时是以磁盘块(block)为基本单位的,位于同一个磁盘块中的数据会被一次性读取出来,而不是需要什么取什么。

InnoDB存储引擎中有页(Page)的概念,页是其磁盘管理的最小单位。InnoDB存储引擎中默认每个页的大小为16KB,可通过参数innodb_page_size将页的大小设置为4K、8K、16K,在MySQL中可通过如下命令查看页的大小: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page_size';

而系统一个磁盘块的存储空间往往没有这么大,因此InnoDB每次申请磁盘空间时都会是若干地址连续磁盘块来达到页的大小16KB。InnoDB在把磁盘数据读入到内存时会以页为基本单位,在查询数据时如果一个页中的每条数据都能有助于定位数据记录的位置,这将会减少磁盘I/O次数,提高查询效率。

B树结构的数据可以让系统高效的找到数据所在的磁盘块。为了描述B树,首先定义一条记录为一个二元组[key, data] ,key为记录的键值,对应表中的主键值,data为一行记录中除主键外的数据。对于不同的记录,key值互不相同。

一棵m阶的B-Tree有如下特性

  • 每个节点最多有m个孩子。
  • 除了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外,其它每个节点至少有Ceil(m/2)个孩子。
  • 若根节点不是叶子节点,则至少有2个孩子
  • 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且不包含其它关键字信息
  • 每个非终端节点包含n个关键字信息(P0,P1,…Pn, k1,…kn)
  • 关键字的个数n满足:ceil(m/2)-1 <= n <= m-1
  • ki(i=1,…n)为关键字,且关键字升序排序。
  • Pi(i=1,…n)为指向子树根节点的指针。P(i-1)指向的子树的所有节点关键字均小于ki,但都大于k(i-1)

B树中的每个节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包含大量的关键字信息和分支,如下图所示为一个3阶的B树: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6张图片

每个节点占用一个盘块的磁盘空间,一个节点上有两个升序排序的关键字和三个指向子树根节点的指针,指针存储的是子节点所在磁盘块的地址。两个关键词划分成的三个范围域对应三个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的范围域。以根节点为例,关键字为17和35,P1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小于17,P2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17~35,P3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大于35。

模拟查找关键字29的过程

  • 根据根节点找到磁盘块1,读入内存。【磁盘I/O操作第1次】
  • 比较关键字29在区间(17,35),找到磁盘块1的指针P2。
  • 根据P2指针找到磁盘块3,读入内存。【磁盘I/O操作第2次】
  • 比较关键字29在区间(26,30),找到磁盘块3的指针P2。
  • 根据P2指针找到磁盘块8,读入内存。【磁盘I/O操作第3次】

在磁盘块8中的关键字列表中找到关键字29。

分析上面过程,发现需要3次磁盘I/O操作,和3次内存查找操作。由于内存中的关键字是一个有序表结构,可以利用二分法查找提高效率。而3次磁盘I/O操作是影响整个B树查找效率的决定因素。B树相对于AVLTree缩减了节点个数,使每次磁盘I/O取到内存的数据都发挥了作用,从而提高了查询效率。

B+Tree

B+Tree是在B-Tree基础上的一种优化,使其更适合实现外存储索引结构,InnoDB存储引擎就是用B+Tree实现其索引结构。

从上面的B-Tree结构图中可以看到每个节点中不仅包含数据的key值,还有data值。而每一个页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如果data数据较大时将会导致每个节点能存储的key的数量很小,当存储的数据量很大时同样会导致B-Tree的深度较大,增大查询时的磁盘I/O次数,进而影响查询效率。在B+Tree中,所有数据记录节点都是按照键值大小顺序存放在同一层的叶子节点上,而非叶子节点上只存储key值信息,这样可以大大加大每个节点存储的key值数量,降低B+Tree的高度。

B+Tree相对于B-Tree有几点不同

  • 非叶子节点只存储键值信息。
  • 所有叶子节点之间都有一个链指针
  • 数据记录都存放在叶子节点中。

将上一节中的B-Tree优化,由于B+Tree的非叶子节点只存储键值信息,假设每个磁盘块能存储4个键值及指针信息,则变成B+Tree后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7张图片

通常在B+Tree上有两个头指针,一个指向根节点,另一个指向关键字最小的叶子节点,而且所有叶子节点(即数据节点)之间是一种链式环结构。

因此可以对B+Tree进行两种查找运算:一种是对于主键的范围查找和分页查找,另一种是从根节点开始,进行随机查找。

实际情况中每个节点可能不能填充满,因此在数据库中,B+Tree的高度一般都在2~4层。mysql的InnoDB存储引擎在设计时是将根节点常驻内存的,也就是说查找某一键值的行记录时最多只需要1~3次磁盘I/O操作。

数据库中的B+Tree索引可以分为聚集索引(聚簇索引)和辅助索引(非聚集索引/聚簇索引),如果B+Tree中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整张表的行记录数据那就是聚集索引,如果叶子节点存储相应行数据的只包含主键值和索引字段那就是非聚集索引。当通过非聚集索引来查询数据时,InnoDB存储引擎会遍历非聚集索引找到主键,然后再通过主键在聚集索引中找到完整的行记录数据。

索引的数据结构

索引是用于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的数据结构。常见的索引数据结构包括:

  1. B树索引:B树(或B+树)是一种平衡的多叉树结构,常用于数据库索引。B树索引按照键的顺序组织数据,并支持快速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它适用于范围查询和精确查找。

  2. 哈希索引:哈希索引使用哈希函数将键映射到索引的槽位,以快速定位数据。哈希索引适用于等值查询,但不支持范围查询。它在数据量较大时可能会发生哈希冲突,需要解决冲突的方法,如链表或开放寻址。

  3. 全文索引:全文索引用于在文本数据中进行全文搜索。它使用特殊的数据结构,如倒排索引(Inverted Index),将文本内容映射到对应的词语或词项。全文索引支持模糊查询、关键字搜索等操作。

  4. 位图索引:位图索引使用位图(Bitmap)来表示数据集中每个值的存在或缺失。它适用于低基数(Cardinality)的列,即具有较少不同值的列。位图索引可以高效地处理多个条件的并集、交集和差集操作。

这些索引数据结构各有优劣,选择适合的索引类型取决于具体的查询需求和数据特征。数据库系统通常根据表的结构和数据量自动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

B树和B+树的区别

B树和B+树是常用于数据库索引的数据结构,它们在存储和查询方面有一些区别。

1. 关键字存储:在B树中,每个节点既存储关键字,也存储对应的数据。而在B+树中,只有叶子节点存储关键字和对应的数据,非叶子节点只存储关键字。

2. 范围查询:由于B+树的叶子节点形成了有序链表,所以范围查询、范围分区、顺序访问在B+树中更高效。只需遍历叶子节点链表即可获取范围内的所有数据。而在B树中,需要在内部节点和叶子节点之间进行多次磁盘访问。

3. 查询时间复杂度:B+树内节点不存储数据,所有 data 存储在叶节点导致查询时间复杂度固定为 O(logn)。而B-树查询时间复杂度不固定,与 key 在树中的位置有关,最好为O(1)

B树和B+树具体分析

1.B+树内节点不存储数据,所有 data 存储在叶节点导致查询时间复杂度固定为 O(logn)。而B-树查询时间复杂度不固定,与 key 在树中的位置有关,最好为O(1)

如下所示B-树/B+树查询节点 key 为 50 的 data。

B-树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8张图片

从上图可以看出,key 为 50 的节点就在第一层,B-树只需要一次磁盘 IO 即可完成查找。所以说B-树的查询最好时间复杂度是 O(1)。

B+树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9张图片

由于B+树所有的 data 域都在根节点,所以查询 key 为 50的节点必须从根节点索引到叶节点,时间复杂度固定为 O(log n)。

骚戴理解:B树的由于每个节点都有key和data,所以查询的时候可能不需要O(logn)的复杂度,甚至最好的情况是O(1)就可以找到数据,而B+树由于只有叶子节点保存了data,所以必须经历O(logn)复杂度才能找到数据

2.B+树叶节点两两相连可大大增加区间访问性,范围查询效率更高

B+树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10张图片

根据空间局部性原理:如果一个存储器的某个位置被访问,那么将它附近的位置也会被访问。

B+树可以很好的利用局部性原理,若我们访问节点 key为 50,则 key 为 55、60、62 的节点将来也可能被访问,我们可以利用磁盘预读原理提前将这些数据读入内存,减少了磁盘 IO 的次数。
当然B+树也能够很好的完成范围查询。比如查询 key 值在 50-70 之间的节点。

骚戴理解:由于B+树的叶子节点的数据都是使用链表连接起来的,而且他们在磁盘里是顺序存储的,所以当读到某个值的时候,磁盘预读原理就会提前把这些数据都读进内存,使得范围查询和排序都很快

3.B+树更适合外部存储。由于内节点无 data 域,每个节点能索引的范围更大更精确

这个很好理解,由于B-树节点内部每个 key 都带着 data 域,而B+树节点只存储 key ,真实的 key 和 data 域都在叶子节点存储。前面说过磁盘是分 block 的,一次磁盘 IO 会读取若干个 block,具体和操作系统有关,那么由于磁盘 IO 数据大小是固定的,在一次 IO 中,单个元素越小,量就越大。这就意味着B+树单次磁盘 IO 的信息量大于B-树,从这点来看B+树相对B-树磁盘 IO 次数少。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11张图片

从上图可以看出相同大小的区域,B-树仅有 2 个 key,而B+树有 3 个 key。

骚戴理解:由于B树的节点都存了key和data,而B+树只有叶子节点存data,非叶子节点都只是索引值,没有实际的数据,这就时B+树在一次IO里面,能读出的索引值更多。从而减少查询时候需要的IO次数!

4.B-树中任何一个关键字出现且只出现在一个结点中,而B+树可以出现多次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12张图片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B+树的50关键字出现了多次

使用B+树的好处

使用B+树作为数据库索引的数据结构有以下优点:

1. 范围查询高效:B+树的叶子节点形成有序链表,使得范围查询、范围分区、顺序访问操作非常高效。只需遍历叶子节点链表即可获取范围内的所有数据,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磁盘访问。

2.磁盘IO次数较少:B+树的层级结构和有序链表的特性使得磁盘IO次数相对较少。在查询时,通常只需要进行少量的磁盘访问,从而提高查询性能。

3. 支持高效的插入和删除操作:B+树的内部节点只存储关键字,而数据都存储在叶子节点中。这种结构使得插入和删除操作更加高效,因为只需要调整少量的节点,而不需要涉及到大量的数据搬迁。

4. 查询效率稳定(任何关键字的查询必须走从根结点到叶子结点,时间复杂度都是 O(log n))

5. 适应磁盘预读:B+树的节点大小通常与磁盘页的大小相匹配,可以充分利用磁盘的预读特性。在查询时,可以一次性读取多个节点到内存中,从而提高查询效率。

B+树也有一些缺点:

1. 内存占用较大:相比于其他树结构,B+树需要更多的内存来维护节点间的链接关系。

2. 更新操作相对较慢:由于B+树的层级结构,更新操作可能需要涉及多个节点的修改,导致更新操作相对较慢。

3. 不适合随机访问:相较于其他树结构,B+树在随机访问的性能上可能稍逊一筹。如果需要频繁进行随机访问操作,可能有其他数据结构更适合。

在B+树中, 由于底层的各个叶子节点都通过指针组织成一个双向链表, 因此,只需要从跟节点到叶子节点定位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Key, 然后不断在叶子节点迭代next指针即可实现遍历,此时相当于顺序IO,结构如下图所示。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13张图片

相反,如果通过每次从根节点查找进行遍历,相当于进行随机IO,效率低下,如下图所示: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14张图片

Hash索引和B+树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优劣呢?

Hash索引和B+树索引的底层实现原理

hash索引底层就是hash表,进行查找时,调用一次hash函数就可以获取到相应数据。B+树底层实现是多路平衡查找树。 对于每一次的查询都是从根节点出发,查找到叶子节点方可以获得所查键值,然后根据查询判断是否需要回表查询数据

Hash索引和B+树有什么区别

Hash索引和B+树是常用的数据库索引结构,它们在存储和查询方面有一些区别。

1. 存储结构:在Hash索引中,索引项是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哈希值,将关键字和对应的数据存储在哈希表中。而在B+树中,索引项按照排序规则存储在树的节点中。

2. 查询效率:在Hash索引中,通过散列函数可以直接定位到对应的数据块,查询效率非常高,通常为O(1)。而在B+树中,需要通过树的层级进行查找,查询效率通常为O(logN),其中N为数据量。

3. 范围查询:Hash索引不适合范围查询,因为哈希函数是将关键字映射到固定的哈希值,无法按照顺序进行范围查询。而B+树的有序性使得范围查询非常高效。

4. 插入和删除操作:在Hash索引中,插入和删除操作通常需要重新计算哈希值,并且可能需要进行数据的搬迁,因此效率较低。而B+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相对高效,通常只需要调整少量的节点。

5. 内存占用:Hash索引通常需要预先分配一定大小的哈希表,因此在内存占用方面可能较大。而B+树的内存占用相对较小,因为只需要维护树的节点和指针。

6. 适用场景:Hash索引适用于等值查询非常频繁的场景,例如通过主键进行查询。而B+树适用于范围查询、范围分区、顺序访问等场景。

7.稳定性:hash索引虽然在等值查询上较快,但是不稳定。性能不可预测,当某个键值存在大量重复的时候,发生hash碰撞,此时效率可能极差。而B+树的查询效率比较稳定,对于所有的查询都是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且树的高度较低。

多数情况下,直接选择B+树索引可以获得稳定且较好的查询速度。而不需要使用hash索引。

数据库为什么使用B+树而不是B树

数据库通常使用B+树而不是B树作为索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范围查询效率更高:B+树的叶子节点形成有序链表,使得范围查询操作非常高效。只需遍历叶子节点链表即可获取范围内的所有数据,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磁盘访问。而B树的叶子节点不形成有序链表,范围查询需要进行额外的磁盘访问,效率相对较低。

2. 磁盘IO次数较少:B+树的层级结构和有序链表的特性使得磁盘IO次数相对较少。在查询时,通常只需要进行少量的磁盘访问,从而提高查询性能。而B树的非叶子节点也存储数据,查询时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磁盘访问。

3. 适应磁盘预读B+树的节点大小通常与磁盘页的大小相匹配,可以充分利用磁盘的预读特性。在查询时,可以一次性读取多个节点到内存中,从而提高查询效率。而B树的节点大小可能不与磁盘页大小匹配,无法充分利用磁盘的预读特性。

4. 顺序访问更高效:由于B+树的叶子节点形成有序链表,所以顺序访问变得高效。可以通过遍历叶子节点链表来实现顺序访问,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磁盘访问。而B树的叶子节点不形成有序链表,顺序访问效率相对较低。

5. 支持高效的插入和删除操作:B+树的内部节点只存储关键字,而数据都存储在叶子节点中。这种结构使得插入和删除操作更加高效,因为只需要调整少量的节点,而不需要涉及到大量的数据搬迁。而B树的非叶子节点也存储数据,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需要涉及到更多的节点调整。

哈希索引

Hash索引是一种用于加快数据访问速度的数据结构,它通过将关键字映射到存储位置来快速定位数据。实现原理如下:

1. 首先,确定用于生成哈希值的关键字,可以是数据中的任意属性或字段。这个关键字应该具有唯一性,以确保没有冲突的哈希值。

2. 创建一个哈希函数,将关键字映射到一个固定大小的哈希值。哈希函数应该是一个确定性函数,即对于相同的关键字,始终生成相同的哈希值。

3. 创建一个哈希表,它是一个数组结构,大小通常会根据数据量进行调整。每个哈希表的元素被称为哈希槽或桶。

4. 将数据项插入到哈希表中。通过将关键字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得到哈希值,然后将数据项存储到对应的哈希槽中。如果存在冲突,即多个数据项映射到同一个哈希槽,可以使用链表等数据结构来解决冲突。

5. 当需要查找数据时,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关键字的哈希值,并在哈希表中定位到对应的哈希槽。如果存在冲突,可以遍历链表等数据结构来找到目标数据。

6. 更新和删除操作也是类似的,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关键字的哈希值,并在哈希表中定位到对应的哈希槽。如果存在冲突,进行相应的更新或删除操作。

Hash索引的实现原理基于哈希函数的高效映射能力,使得数据的访问速度非常快。然而,由于哈希函数的选择和哈希冲突的存在,Hash索引可能会出现数据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导致查询性能下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数据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哈希函数和解决冲突方法。

Hash 索引的弊端

哈希索引也存在一些弊端,包括以下几点:

  1. 不支持范围查询:哈希索引只适用于精确匹配索引所有列的查询,无法支持范围查询操作。因为哈希函数将键值映射到离散的哈希码上,相邻的键值可能会被映射到不同的哈希码,导致无法连续地定位到相关记录。

  2. 哈希冲突影响性能:当不同的键值计算得到相同的哈希码时,即发生了哈希冲突。哈希冲突会导致链表的形成,需要在链表中顺序查找具体的记录,增加了查询的时间复杂度。当哈希冲突较为频繁时,哈希索引的性能可能会下降。

  3. 不适合频繁更新的场景:哈希索引在插入、删除和更新操作时,需要重新计算哈希码并更新哈希表。如果频繁进行这些操作,会导致频繁的哈希表重建,影响性能。相比之下,像B+树索引这样的结构更适合频繁更新的场景。

  4. 内存消耗较大:哈希索引需要维护一个哈希表,将哈希码与索引记录关联起来。由于哈希表的大小通常需要预先确定,如果数据量较大,哈希表可能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空间

MySQL索引实现

在MySQL中,索引属于存储引擎级别的概念,不同存储引擎对索引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本文主要讨论MyISAM和InnoDB两个存储引擎(MySQL数据库MyISAM和InnoDB存储引擎的比较)的索引实现方式。

MyISAM索引实现

MyISAM引擎使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叶结点的data域存放的是数据记录的地址。

下面是MyISAM索引的原理图: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15张图片

这里设表一共有三列,假设我们以Col1为主键,则上图是一个MyISAM表的主索引(Primary key)示意。可以看出MyISAM的索引文件仅仅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在MyISAM中,主索引和辅助索引(Secondary key)在结构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主索引要求key是唯一的,而辅助索引的key可以重复。如果我们在Col2上建立一个辅助索引,则此索引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同样也是一颗B+Tree,data域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因此,MyISAM中索引检索的算法为首先按照B+Tree搜索算法搜索索引,如果指定的Key存在,则取出其data域的值,然后以data域的值为地址,读取相应数据记录。
MyISAM的索引方式也叫做“非聚集”的,之所以这么称呼是为了与InnoDB的聚集索引区分。

InnoDB索引实现

虽然InnoDB也使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但具体实现方式却与MyISAM截然不同。

第一个重大区别是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就是索引文件。从上文知道,MyISAM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是分离的,索引文件仅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而在InnoDB中,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按B+Tree组织的一个索引结构,这棵树的叶结点data域保存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个索引的key是数据表的主键,因此InnoDB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主索引。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16张图片


上图是InnoDB主索引(同时也是数据文件)的示意图,可以看到叶结点包含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种索引叫做聚集索引。因为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要按主键聚集,所以InnoDB要求表必须有主键(MyISAM可以没有),如果没有显式指定,则MySQL系统会自动选择一个可以唯一标识数据记录的列作为主键,如果不存在这种列,则MySQL自动为InnoDB表生成一个隐含字段作为主键,这个字段长度为6个字节,类型为长整形。

第二个与MyISAM索引的不同是InnoDB的辅助索引data域存储相应记录主键的值而不是地址。换句话说,InnoDB的所有辅助索引都引用主键作为data域。例如,图11为定义在Col3上的一个辅助索引: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17张图片

这里以英文字符的ASCII码作为比较准则。聚集索引这种实现方式使得按主键的搜索十分高效,但是辅助索引搜索需要检索两遍索引:首先检索辅助索引获得主键,然后用主键到主索引中检索获得记录。

了解不同存储引擎的索引实现方式对于正确使用和优化索引都非常有帮助,例如知道了InnoDB的索引实现后,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不建议使用过长的字段作为主键,因为所有辅助索引都引用主索引,过长的主索引会令辅助索引变得过大。再例如,用非单调的字段作为主键在InnoDB中不是个好主意,因为InnoDB数据文件本身是一颗B+Tree,非单调的主键会造成在插入新记录时数据文件为了维持B+Tree的特性而频繁的分裂调整,十分低效,而使用自增字段作为主键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索引的基本原理

索引本质

索引本质是一种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可以是B树、B+树、哈希表等,用于快速定位和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它通过在索引列上创建特定的数据结构,将索引列的值与对应的物理存储位置关联起来

索引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一个快速查找表,其中包含了索引列的值和对应的物理存储位置。当执行查询操作时,数据库引擎可以利用索引来快速定位满足查询条件的数据行,而不必扫描整个表。

常见的索引数据结构包括B树、B+树、哈希表等。这些数据结构的设计和实现旨在在保证查询效率的同时,尽量减少数据的存储空间和维护成本。

索引的本质是通过建立一种映射关系,将索引列的值映射到对应的数据行位置,从而实现快速的数据检索。它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式来加速查询操作,并在大型数据库中提供了更快的数据访问能力。

索引与数据表的关系

索引与数据表之间存在一种关联关系,索引是建立在数据表上的辅助数据结构,用于提高对数据表的查询效率。

具体来说,索引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列上创建特定的数据结构,将索引列的值与对应的数据行关联起来。这些数据结构可以是B树、B+树、哈希表等索引的创建和维护过程会在数据库中生成相应的索引文件或数据结构,用于存储索引的信息

索引与数据表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索引是对数据表的一种补充,它提供了一种快速查找和定位数据的方式。通过索引,可以在查询时快速定位满足查询条件的数据行,而不必扫描整个数据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查询的效率,特别是在大型数据表中。

需要注意的是,索引并不是数据库中的主要数据,它只是一种辅助数据结构。数据表中的数据是实际存储和管理的主要数据,而索引则是用于加速对数据表的查询操作。索引的创建和维护需要一定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资源,因此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权衡索引的使用和开销,以达到最佳的查询性能和资源利用效果。

索引实现原理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18张图片

索引的实现原理可以根据不同的索引类型而有所不同,下面以常见的B树索引为例,介绍其实现原理:

B树索引是一种多叉平衡搜索树,它的实现原理如下:

1. B树的结构:B树是一个平衡的多叉树,每个节点可以包含多个键和对应的指针。根节点是树的入口,包含键和指向子节点的指针。内部节点包含键和指向子节点的指针,叶子节点包含键和对应的数据指针。

2. B树的特性:B树的特性包括平衡性和有序性。平衡性指的是树的每个节点的子节点数量相差不大,以保证查询的效率。有序性指的是树中的键按照顺序排列,以支持范围查询

3. 插入操作:当向B树中插入一个新的键时,首先从根节点开始,根据键的大小找到合适的子节点。如果子节点已满,则进行节点分裂,将一部分键和指针移动到新的节点中,并将新节点插入到父节点中。递归地进行这个过程,直到找到合适的叶子节点,然后将键和数据插入到叶子节点中。

4. 删除操作:当从B树中删除一个键时,首先从根节点开始,根据键的大小找到包含该键的叶子节点。如果叶子节点中存在该键,则直接删除。如果删除后导致叶子节点的键数量过少,则进行节点合并或者重新分配键的操作,以保持平衡性。

5. 查询操作:当进行查询时,从根节点开始,根据键的大小逐级向下查找,直到找到包含该键的叶子节点。然后根据叶子节点中的数据指针,可以快速定位到数据的位置。

通过以上的实现原理,B树索引可以提供高效的数据查找和范围查询能力。它适用于大部分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使用。除了B树索引,还有其他类型的索引(如B+树索引、哈希索引等),它们的实现原理也有所不同,但都旨在提高查询效率和数据访问性能。

索引算法有哪些?

索引算法有多种,常见的索引算法包括以下几种:

1. B树算法:B树算法是一种多叉平衡搜索树,常用于数据库系统中的索引结构。它具有平衡性和有序性的特点,能够支持高效的查找和范围查询操作。

2. B+树算法:B+树算法是在B树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的一种索引结构。B+树与B树相比,将数据存储在叶子节点上,而非内部节点,提高了查询效率和范围查询的性能。

3. 哈希算法:哈希算法使用哈希函数将键映射为一个固定大小的哈希值,并将哈希值与数据的物理存储位置关联起来。哈希索引适用于等值查询,但不支持范围查询。

4. 倒排索引算法:倒排索引算法常用于全文搜索引擎中。它通过将文档中的每个单词与出现该单词的文档关联起来,构建一个倒排表。倒排索引能够快速定位包含特定单词的文档。

5. 全文索引算法:全文索引算法是一种用于处理文本数据的索引技术。它可以对文本进行分词、词干提取等处理,并构建索引以支持全文搜索和相关性排序。

创建索引的原则

创建索引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来确保索引的有效性和性能提升:

1. 选择合适的列:根据查询的频率和重要性,选择需要创建索引的列。通常选择经常用于查询条件的列或者经常用于连接操作的列。

2. 考虑列的选择性:选择具有高选择性的列创建索引,即在该列上具有较多不同的值。这样可以减少索引的大小,并提高查询效率。

3. 避免过多的索引:过多的索引会增加数据写入的开销,并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只创建必要的索引,避免冗余和重复的索引。

4. 考虑索引的大小:索引的大小会影响查询的性能。过大的索引可能导致磁盘IO开销增加,而过小的索引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查询性能。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量和查询需求来评估索引的大小。

5. 考虑维护成本:索引的创建和维护都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开销,包括存储空间和计算资源。在创建索引时,需要权衡索引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资源利用效果。

6. 定期更新统计信息:索引的性能和效果受到统计信息的影响。定期更新表的统计信息,以保证查询优化器能够正确选择最佳的索引和执行计划。

7. 避免过度索引:过度索引可能导致查询优化器困惑,选择不合适的索引,反而降低查询性能。需要评估和优化索引,避免过度索引的问题。

以上原则可以作为创建索引时的参考,但具体的索引设计和创建策略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库和应用场景来确定。在实践中,可以进行性能测试和监控,根据实际的查询需求和性能指标来调整和优化索引。

关于索引的常见最佳实践

  1. 最左前缀匹配原则:MySQL的组合索引遵循最左前缀匹配原则。这意味着在组合索引中,只有从最左边的列开始匹配,才能充分利用索引。如果遇到范围查询或者不匹配的列,MySQL将停止匹配。

  2. 较频繁作为查询条件的字段适合创建索引:对于经常作为查询条件的字段,创建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性能。索引可以加速查询操作,使得数据库能够更快地定位到符合条件的数据。

  3. 更新频繁的字段不适合创建索引:更新频繁的字段在进行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时,需要维护索引的一致性。频繁的索引维护操作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因此对于更新频繁的字段,需要谨慎考虑是否创建索引。

  4. 重复的列不适合加索引:如果一个列的值分布不均匀,无法有效区分数据,那么在该列上创建索引的效果会很差。例如,性别列只有几个固定值,就没有必要在该列上创建索引。

  5. 尽量扩展索引而不是新建索引:尽量使用已有的索引来满足查询需求,而不是创建新的索引。扩展索引可以在已有的索引基础上添加新的列,避免了额外的索引空间和维护成本。

  6. 定义有外键的数据列一定要建立索引:对于定义了外键关系的列,建立索引可以提高连接操作的性能。索引可以加速外键的匹配和查找,提高查询效率。

  7. 对于很少涉及的列不要建立索引:对于很少在查询中涉及到的列,创建索引的效果会很小。此外

  8. 对于一些特定的数据类型的列不适合建立索引:对于一些特定的数据类型,如text、image和bit,创建索引的效果会较差。这些数据类型的列通常存储较大的数据量,而且索引的维护和存储会增加额外的开销。

创建索引的三种方式?怎么删除索引?

创建索引的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在执行CREATE TABLE时创建索引

CREATE TABLE user_index(
    #建立主键索引并设置自增
    id INT auto_increment PRIMARY KEY, 
    first_name VARCHAR(16),
    last_name VARCHAR(16),
    id_card VARCHAR(18),
    information text,
    #建立联合索引
    KEY index_name1 (first_name,last_name),
    #建立外键
    UNIQUE KEY index_name2 (id_card),
    #建立全文索引
    FULLTEXT KEY index_name3 (information)
)

CREATE TABLE 表名(索引类型 索引名(索引列))

第二种方式:使用ALTER TABLE 命令去增加索引(更新表时创建索引)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19张图片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20张图片

ALTER TABLE 表名 ADD 索引类型<索引名称> (索引列)

第三种方式:CREATE INDEX 命令创建(只能增加普通索引和UNIQUE索引)

#建立普通索引
 CREAT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_name (column_list);
#建立外键
CREATE UNIQU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_name (id_card)

#建立普通索引

CREATE INDEX 索引名 ON 表名(字段/列);

#建立唯一索引

CREATE UNIQUE INDEX 索引名 on表名(外键字段)

怎么删除索引?

要删除索引,可以使用ALTER TABLE语句或DROP INDEX语句,具体取决于您要删除索引的数据库类型和版本。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删除索引的方法:

1. 使用ALTER TABLE语句删除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INDEX index_name;
这将从指定的表(table_name)中删除名为index_name的索引。

删除主键索引:alter table 表名 drop primary key

2. 使用DROP INDEX语句删除索引:

DROP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_name;
这将从指定的表(table_name)中删除名为index_name的索引。

如果主键是自增长的,那么在删除主键索引之前,需要先取消自增属性。取消自增属性的方式取决于具体的数据库系统。

以下是一个示例代码,演示如何取消自增属性并删除主键索引:

-- 取消自增属性
ALTER TABLE table_name MODIFY column_name datatype;

-- 删除主键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PRIMARY KEY;

使用索引查询一定能提高查询的性能吗?为什么?

使用索引查询并不一定能提高查询的性能,具体取决于查询的条件、数据分布、索引的设计和使用方式等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索引查询性能不佳的情况:

1. 不适当的索引设计:如果索引选择不当或者索引列与查询条件不匹配,索引查询可能会变得低效。例如,当查询条件中使用了不在索引列上的操作符(如不等于、模糊匹配等),或者查询条件中使用了多个列,但索引只覆盖了部分列。

2. 数据分布不均匀:如果数据分布不均匀,即某些值的重复度很高,那么索引查询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磁盘IO操作,降低查询性能。

3. 索引过多或过大:过多的索引会增加数据写入和维护的开销,并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而过大的索引可能导致磁盘IO开销增加,降低查询性能。

4. 数据量太小:当数据量较小时,使用索引查询可能不会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因为索引的维护和查询开销可能超过直接扫描整个数据的开销。

5. 查询涉及大量的数据页:如果查询涉及的数据量很大,需要访问大量的数据页,那么使用索引查询可能会导致频繁的磁盘IO操作,降低查询性能。

百万级别或以上的数据如何删除

在处理百万级别或以上的数据时,删除操作可能会变得复杂和耗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策略和技术,可以帮助高效删除大量数据:

1. 批量删除:将删除操作分批进行,每次删除一定数量的数据。这样可以减少对事务日志和索引的影响,提高删除操作的效率。可以使用循环结构和限制条件来实现批量删除。

2. 禁用或删除相关约束和索引:在删除大量数据之前,可以考虑禁用或删除与这些数据相关的约束和索引。这样可以减少删除操作的开销,并在删除完成后重新启用或重新创建这些约束和索引。

3. 使用TRUNCATE TABLE语句:如果需要删除整个表的数据,可以使用TRUNCATE TABLE语句。与DELETE语句相比,TRUNCATE TABLE语句更高效,因为它直接删除数据页而不是逐行删除。

4. 使用分区表:如果数据表使用了分区技术,可以通过删除整个分区来高效删除大量数据。这样可以避免对整个表的扫描和删除操作,提高删除效率。

5. 使用DELETE语句的优化:在使用DELETE语句删除大量数据时,可以考虑以下优化技巧:
   - 使用WHERE子句限制删除的范围,避免不必要的扫描和删除操作。
   - 禁用触发器和触发器的级联操作,以减少额外的开销。
   - 使用批量操作语句(如DELETE TOP或LIMIT)来限制每次删除的行数。

6. 定期优化表:定期进行表的优化和维护操作,包括删除无用的数据、重新组织数据和索引等,可以提高删除操作的效率。

前缀索引

什么是前缀索引?

前缀索引是一种索引技术,它只使用列值的前缀部分来创建索引。通常,数据库系统会在索引中存储整个列值,但前缀索引只存储列值的前缀部分,从而节省了索引的存储空间。

前缀索引也叫局部索引,类似这种给某列部分信息添加索引的方式叫做前缀索引,比如给身份证的前 10 位添加索引

为什么要用前缀索引?

使用前缀索引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节省存储空间:前缀索引只存储列值的前缀部分,相比于完整索引,可以显著减少索引的存储空间。这对于大规模数据集和有限的存储资源非常有益。

2. 提高查询性能:合适的索引大小可以减少磁盘IO操作,从而提高查询性能。前缀索引可以减少索引树的高度,加快索引的遍历速度,尤其是在长文本列上的索引。

3. 灵活性:前缀索引可以根据具体的查询需求和数据特征,灵活选择每个列的前缀长度。这样可以在满足查询需求的同时,减少索引的大小和维护成本。

4. 支持多列组合索引:在创建多列组合索引时,某些列的前缀可能更重要或更常用。使用前缀索引可以选择每个列的前缀长度,以平衡查询需求和索引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前缀索引可能会导致索引的选择性下降,从而影响查询性能。较短的前缀长度可能会导致索引不够唯一,可能需要更多的磁盘IO来定位数据。因此,在使用前缀索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和查询模式进行权衡和测试,以确保索引的有效性和查询性能的提升。

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前缀索引?

前缀索引可以用于以下情况:

1. 长文本列:当需要在长文本列上创建索引时,使用前缀索引可以减少索引的大小。这对于存储较长的字符串或文本内容的列非常有用。

2. 多列组合索引:在创建多列组合索引时,某些列的前缀可能更重要或更常用。使用前缀索引可以灵活地选择每个列的前缀长度,以满足查询需求和索引性能的平衡。

3. 节约存储空间:对于大规模的数据集,使用前缀索引可以显著减少索引的存储空间。这对于有限的存储资源和需要频繁更新索引的场景非常有益。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前缀索引可能会导致索引的选择性下降,从而影响查询性能。较短的前缀长度可能会导致索引不够唯一,可能需要更多的磁盘IO来定位数据。因此,在创建前缀索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和查询模式进行权衡和测试,以确保索引的有效性和查询性能的提升。

前缀索引的使用?

ALTER TABLE 表名 ADD KEY(字段名(N));

N就是要用字段的前几位建立索引。

那么怎么来确认这个N是多少的呢?

先查询出来字段共有多少条数据

首先我们先查询一下字段共有多少条数据:

select count(字段名) from 表名;

这时候我们会得到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这个字段所有数据的长度,然后我们将这个数据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之后将这个字段内的所有数据进行去重,去重函数为distinct,用我们刚才所取得的所有的数据数量除以我们去重过后得到的数据的数量,这个时候我们得到的就是我们这个字段的最大辨识度

CREATE TABLE `author` (
   `id` INT(11)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COMMENT '主键',
   `name` VARCHAR(32) NOT NULL COMMENT '姓名',
   `gender` TINYINT(1) NOT NULL COMMENT '性别,0-男,1-女',
   `age` TINYINT(3) NOT NULL DEFAULT '0' COMMENT '年龄',
   `email` VARCHAR(32) NOT NULL DEFAULT '' COMMENT '邮箱',
   `homepage` VARCHAR(128) NOT NULL DEFAULT '' COMMENT '主页',
   `add_time` TIMESTAMP NOT NULL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COMMENT '添加时间',
   `update_time` TIMESTAMP NOT NULL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COMMENT '修改时间',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1 DEFAULT CHARSET=utf8;

// email列创建前缀索引
CREATE INDEX idx_author_email ON author(email(3));

// 插入5条数据
insert into `author` (`name`, `gender`, `age`, `email`) values('xx','0','20','[email protected]');
insert into `author` (`name`, `gender`, `age`, `email`) values('yy','1','18','[email protected]');
insert into `author` (`name`, `gender`, `age`, `email`) values('zz','0','25','[email protected]');
insert into `author` (`name`, `gender`, `age`, `email`) values('xyz123','0','30','[email protected]');
insert into `author` (`name`, `gender`, `age`, `email`) values('xyz123','0','120','[email protected]');

什么是最左前缀原则/最左前缀匹配原则/最左匹配原则?

最左前缀原则(也称为最左前缀匹配原则)是指的在一个复合【组合】索引中,如果查询条件使用了索引的最左边的列,那么该索引可以被充分利用

举个例子来说明最左前缀原则:

假设有一个包含两个列(A和B)的表,并且创建了一个复合索引(A, B)。现在考虑以下查询: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WHERE A = 'value';

根据最左前缀原则,由于查询条件只使用了索引的最左边的列A,而没有使用B列,所以该复合索引(A, B)可以被充分利用,数据库可以使用该索引来快速定位满足条件的行。

然而,如果查询条件是这样的: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WHERE B = 'value';

根据最左前缀原则,由于查询条件使用了索引的右边的列B,而没有使用A列,所以该复合索引(A, B)无法被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库可能不会使用该索引,而是进行全表扫描或使用其他索引。

因此,最左前缀原则强调在使用复合索引时,应尽量将最常用、最具选择性的列放在索引的最左边,以便最大程度地利用索引的优势,提高查询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最左前缀原则只适用于复合索引,而不适用于单列索引

当对多列创建索引后,并不是只要包含了创建索引的列就能使用索引,索引的使用要遵循最左前缀匹配原则。

假设对列(A, B, C)创建索引,那么只有以下场景能使用索引:

  • 对列(A, B, C)或者(A, C)或者(A, B)进行查询会匹配索引,对(C, A)或者(B, C)来说不能使用索引,也就是都包含了第一个索引A,整个联合索引才会起效
  • 通配符只能使用LIKE 'val%'形式,不能使用LIKE '%VAL%',后者会导致全表扫描。
  • 索引列不能进行运算,例如WHERE A + 1 = 5这种场景会导致索引失效。
  • 索引列不能包含范围值查询,如LIKE/BETWEEN/>/<等都会导致后面的列无法匹配索引。
  • 索引列不能包含有NULL值

mysql会从左到右一直匹配直到遇到范围查询(>、<、between、like)就停止匹配

比如a = 1 and b = 2 and c > 3 and d = 4

  • 如果建立(a,b,c,d)顺序的索引,d是用不到索引的,因为到c>3这里有个>号就会停止匹配了,所以即使你给d加了索引,也用不到这个索引
  • 如果建立(a,b,d,c)的索引则都可以用到,a,b,d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和in可以乱序,比如a = 1 and b = 2 and c = 3 建立(a,b,c)索引可以任意顺序,mysql的查询优化器会帮你优化成索引可以识别的形式

再例如对列(A, B, C)创建索引,那么对列(A, B, C)或者(A, C)或者(A, B)进行查询会匹配索引,对(C, A)或者(B, C)来说不能使用索引,也就是都包含了第一个索引A,整个联合索引才会起效

B+树在满足非聚簇索引的时候需要回表查询数据吗?

在使用B+树作为非聚簇索引时,通常需要进行回表查询来获取完整的数据行。

B+树的叶子节点存储的是索引键值和指向对应数据行的指针(通常是主键值),而不是直接存储数据行。当使用非聚簇索引进行查询时,首先会根据索引找到对应的主键值,然后再通过该主键值去聚簇索引中找到对应的记录行。这个过程被称为回表(或者称为二次查找)

因此,尽管B+树可以提供高效的索引搜索和范围查询,但在获取完整的数据行时,仍需要通过主键值进行回表查询。

骚戴理解:通常是需要回表查询数据,但是如果我查询的只是主键值,那就不需要回表

什么是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

根据索引的存储方式来划分,索引可以分为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聚簇索引的特点是叶子节点包含了完整的记录行,而非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只有索引字段和主键ID

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也叫聚集索引或主键索引,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索引类型,而是一种数据存储方式,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保存了一行记录的所有列信息。也就是说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记录行

特点
  • 聚簇索引是按照索引的列值对数据进行物理排序的索引结构。
  • 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聚簇索引,一般是主键或唯一约束所在的列。
  • 聚簇索引决定了数据在磁盘上的物理存储顺序,因此对于经常需要按照索引列进行范围查询或排序的情况,聚簇索引可以提供较好的性能。
  • 聚簇索引的缺点是当插入新数据时,可能会导致数据页的分裂和重新排序,影响插入性能。
  • InnoDB中,每个表必须有一个聚簇索引,默认是根据主键建立的。如果表中没有主键,InnoDB会选择一个合适唯一的非空索引列作为聚簇索引,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列,会使用一列隐藏的列DB_ROW_ID作为聚簇索引。

非聚簇索引

非聚簇索引(也称为辅助索引或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只包含主键值和索引字段

当使用非聚簇索引进行查询时,首先会根据索引找到对应的主键值,然后再通过该主键值去聚簇索引中找到对应的记录行。这个过程被称为回表(或者称为二次查找)

非聚簇索引通过引用聚簇索引中的主键来定位实际的数据行。这种设计可以提高非聚簇索引的查询性能,并减少非聚簇索引的存储空间需求。非聚簇索引通常用于查找特定值或范围查询,而聚簇索引则更适合顺序访问和范围查询

骚戴理解:innodb中,在聚簇索引之上创建的索引称之为辅助索引,辅助索引访问数据总是需要二次查找,非聚簇索引都是辅助索引,像复合索引、前缀索引、唯一索引,辅助索引叶子节点存储的不再是行的物理位置,而是主键值。

特点

  • 非聚簇索引是在索引的列值和对应的数据行之间建立的引用关系。
  • 一个表可以有多个非聚簇索引。
  • 非聚簇索引适用于经常需要根据非聚簇索引列进行查询的情况,可以提供快速的索引查找和范围查询。
  • 非聚簇索引的缺点是查询时需要多次磁盘IO操作,因为需要先找到主键,然后再根据主键找到对应的数据行。

案例分析

例如一个包含了用户姓名和年龄的的数据表,假设主键是用户ID,聚簇索引的结构为(橙色的代表id,绿色是指向子节点的指针):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21张图片

叶子节点中,为了突出记录,把(id, name, age)区分开来了,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它们是构成一条记录的整体。

而一个非聚簇索引(以age为索引)的结构是: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22张图片

它的叶子节点中,不包含整个记录的完整信息,除了索引字段age本身以外,只包含当前记录的主键id。如果想要获取整行记录数据还需要再通过id号到聚簇索引中回表查询。

何时使用聚簇索引与非聚簇索引?

使用聚簇索引的情况:

- 经常需要对列进行分组和排序的查询,因为聚簇索引可以提供有序的数据存储。
- 需要返回某个范围内的数据,因为聚簇索引可以更快地定位到指定范围内的数据。
- 列具有较小的不同值的范围,因为聚簇索引可以减少存储空间的需求。
- 列用作外键或主键,因为聚簇索引可以保证唯一性和快速查找。

使用非聚簇索引的情况:

- 列具有大量的不同值,因为非聚簇索引可以更好地处理高基数(cardinality)的列。
- 列经常被更新的频率较高,因为非聚簇索引的更新操作比聚簇索引更高效。
- 需要频繁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表,因为非聚簇索引的维护开销较低。

覆盖索引

覆盖索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索引,它包含了查询所需的所有列,可以直接返回查询结果,而无需回表查询数据行。

当一个查询只需要访问索引中的列而无需访问实际数据行时,覆盖索引就可以发挥作用。通过覆盖索引,数据库可以直接从索引中获取所需的数据,而无需额外的IO操作去读取数据行,从而提高查询性能。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23张图片

以上面的age索引为例,它是一个非聚簇索引,如果我想通过年龄查询用户的id,执行了下面一条语句:

select id from userinfo where age=10;

这种情况是否还有必要去回表?因为我只需要id的值,通过age这个索引就已经能拿到id了,如果还去回表一次不就做了无用的操作了吗?实际上确实是不需要的。索引查询中,如果辅助索引已经能够得到查询的所有信息了,就无需再回表,这个就是覆盖索引

非聚簇索引一定会回表查询吗?

不一定,这涉及到查询语句所要求的字段是否全部命中了索引,如果全部命中了索引,那么就不必再进行回表查询。其实就是如果是覆盖索引就不会回表了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24张图片

以上面的age索引为例,它是一个非聚簇索引,如果我想通过年龄查询用户的id,执行了下面一条语句:

select id from userinfo where age=10;

这种情况是否还有必要去回表?因为我只需要id的值,通过age这个索引就已经能拿到id了,如果还去回表一次不就做了无用的操作了吗?实际上确实是不需要的。索引查询中,如果辅助索引已经能够得到查询的所有信息了,就无需再回表,这个就是覆盖索引。这个时候非聚簇索引就不会回表了

联合索引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注意联合索引中的顺序?

联合索引是什么?

联合索引(也叫组合索引)指的是同时对多列创建的索引,创建联合索引后,叶子节点会同时包含所有索引列的值和主键id,并且同时根据多列排序,在联合索引中,如果想要命中索引,需要按照建立索引时的字段顺序挨个使用,否则无法命中索引。

例如一个包含了用户姓名和年龄的的数据表,假设主键是用户ID,聚簇索引的结构为(橙色的代表id,绿色是指向子节点的指针):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25张图片

例如对同时对上面的姓名和年龄创建的索引结构: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26张图片

每个叶子节点同时保存了所有的索引列,除此之外,还是只包含了主键id。

索引下推

索引下推(Index Pushdown)是一种优化技术,用于在查询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索引来减少数据的读取和处理操作。它的主要思想是将部分查询计算下推到索引层级,以减少对数据层级的访问。

在传统的查询执行过程中,数据库系统首先根据查询条件从索引中定位到匹配的行,然后再从数据层级中读取这些行的具体数据,最后进行计算和筛选。而索引下推则在索引层级上进行部分查询计算,从而减少对数据层级的访问。

具体来说,索引下推可以在索引层级上执行以下操作:

1. 筛选:通过索引的条件过滤掉不符合查询条件的行,减少了需要读取的数据量。

2. 投影:只从索引中选择需要的列,而不是读取整行数据,进一步减少了数据的读取量。

3. 聚合:在索引层级上进行聚合操作,例如对索引列进行求和、计数等操作,避免读取整个数据行。

索引下推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对数据层级的访问,降低了磁盘IO操作和数据传输的开销,从而提高了查询性能。它尤其适用于查询条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列或需要进行聚合操作的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数据库系统和索引类型都支持索引下推。具体的实现和支持程度可能因数据库系统和索引类型而异。在使用索引下推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库系统和索引类型进行评估和测试,以确保能够获得性能的提升。

新版本的MySQL(5.6以上)中引入了索引下推的机制:可以在索引遍历过程中,对索引中包含的字段先做判断,直接过滤掉不满足条件的记录,减少回表次数。

例如针对上面表中的(name, age)做联合索引,正常情况下的查询逻辑:

  • 通过name找到对应的主键ID
  • 根据id记录的列匹配age条件

这种做法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回表,例如表中存在(张三, 10)和(张三, 15)两条记录,此刻要查询(张三, 20)的记录。查询时先通过张三定位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主键ID,然后在聚簇索引中遍历满足条件的行,看是否有符合age = 20的记录。实际情况是没有满足条件的记录的,这个回表过程也相当于是在做无用之功。

索引下推的主要功能就是改善这一点,在联合索引中,先通过姓名和年龄过滤掉不用回表的记录,然后再回表查询索引,减少回表次数。

加了索引一定会走索引吗?索引失效的情况有哪些?

加了索引并不一定会一直走索引,索引失效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 不满足索引列顺序:如果查询条件中的列顺序与索引的列顺序不一致,或者查询条件不包含索引的前缀列,那么索引可能无法被使用,查询将会退化为全表扫描。

2. 当使用OR操作符连接多个条件时,如果其中一个条件涉及到索引列,而另一个条件不涉及索引列,那么索引可能会失效。

3.当查询条件存在隐式转换时,索引会失效。比如在数据库里id存的number类型,但是在查询时,却用了下面的形式:

select * from sunyang where id='123'; //'123'是字符串

4. 使用了不支持的操作:某些操作无法使用索引,例如使用了非等值操作(如LIKE、<、>等)、函数操作(如SUM、COUNT等)、类型转换操作等,这些操作可能导致索引失效。

5. 数据量过小:当表中的数据量非常小的时候,数据库优化器可能会选择直接进行全表扫描,而不使用索引。

6. 更新频繁的表:对于频繁进行插入、更新或删除操作的表,索引的维护成本可能会超过索引带来的性能提升,此时索引可能会被禁用或失效。

7.查询条件中使用 <>NOTINNOT EXISTS 等操作符

  • <>NOT:在某些情况下,使用 <>NOT 操作符可能导致索引失效,特别是当查询的结果集较大时。但是,对于一些小型结果集或者使用 <>NOT 操作符的查询,数据库系统可能仍然能够使用索引来提高查询性能。

  • IN:使用 IN 操作符时,如果查询的值列表较大,可能会导致索引失效。然而,对于较小的值列表,数据库系统可能仍然能够使用索引。

  • NOT EXISTS:使用 NOT EXISTS 子查询时,通常情况下数据库系统可以使用相关的索引来加速查询。但是,具体是否会导致索引失效还取决于查询的其他条件和表结构。

当使用NOT操作符对索引列进行条件判断时,索引可能会失效

8.LIKE通配符

使用通配符在索引列的开头进行模糊匹配:当使用通配符(如%)在索引列的开头进行模糊匹配时,索引无法按照有序的方式进行查找,而需要进行全表扫描,从而导致索引失效。

简单说就是模糊搜索采用的前置通配符那么索引就可能会失效,例如“%明”

9.对索引列使用函数

使用 CAST 函数对索引列进行类型转换或使用 UPPER 函数对索引列进行操作,会导致索引失效

10.对索引列进行计算或表达式操作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column + 1 = 10;

在这个例子中,对索引列进行计算或表达式操作,会导致索引失效。

如果我想要强制走某个索引,能实现吗?

使用 关键字 force表示强制走括号中的索引key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force index (index_name) where conditions=2;

事务

什么是数据库事务?

数据库的事务(Transaction)包含了一组数据库操作命令。事务把所有的命令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向系统提交或撤销操作请求,即这一组数据库命令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因此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逻辑单元。
在数据库系统上执行并发操作时,事务是作为最小的控制单元来使用的,特别适用于多用户同时操作的数据库系统。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交易系统等。

事务最经典例子就是转账了

假如小明要给小红转账1000元,这个转账会涉及到两个关键操作就是:将小明的余额减少1000元,将小红的余额增加1000元。万一在这两个操作之间突然出现错误比如银行系统崩溃,导致小明余额减少而小红的余额没有增加,这样就不对了。应该是出错误了就回滚到之前的状态,那小明就应该是没有减少余额,事务就是保证这两个关键操作要么都成功,要么都要失败。

事务的四大特性(ACID)介绍一下?

1.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单元,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如果事务中的任何一个操作失败,整个事务都会被回滚,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2.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在执行前和执行后都必须保持数据库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事务的执行不会破坏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如主键、外键、唯一性约束等。

3. 隔离性(Isolation):事务的隔离性指的是并发执行的事务之间应该相互隔离,每个事务都应该感觉不到其他并发事务的存在。隔离级别定义了事务之间的隔离程度,包括读未提交、读已提交、可重复读和串行化等级别。

4. 持久性(Durability):一旦事务提交成功,其对数据库的修改就是永久性的,即使系统发生故障或重启,修改的数据也会被保留。

这些要素确保了事务的可靠性、一致性和持久性,使得数据库在并发环境下能够正确地处理事务,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MySQL(InnoDB)事务隔离级别有哪些?

  • Read Uncommitted(未提交读) >> 最低的隔离级别,允许一个事务读取另一个事务未提交的数据,可能会导致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问题。
  • Read Committed(已提交读) >> 保证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另一个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避免了脏读问题。但是可能会出现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问题。
  • Repeatable Read(可重复读) >>是MySQL的默认事务隔离级别,确保一个事务在多次读取同一数据时,结果始终一致。避免了脏读和不可重复读问题。但是可能会出现幻读问题。
  • Serializable(可串行化) >> 最高的隔离级别,确保一个事务完全独立运行,不会受到其他事务的影响。避免了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问题,但可能会导致并发性能下降。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27张图片

常见的三个事务问题(脏读/幻读/不可重复读)

脏读

脏读(Dirty Read)是指在一个事务中,读取了另一个未提交事务的数据。

具体来说,脏读的过程如下:

1. 事务A开始,对某一行数据进行了修改,但尚未提交。

2. 事务B在事务A未提交之前,读取了事务A修改的数据。

3. 事务A回滚或提交后,事务B读取的数据可能是不一致的或无效的。

脏读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事务B读取了尚未完成的事务A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可能会在事务A回滚或提交之后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事务B读取到的数据可能是不正确或无效的,导致脏读问题。

为了避免脏读问题,可以使用较高的事务隔离级别,如READ_COMMITTED、REPEATABLE_READ或SERIALIZABLE。这些隔离级别会确保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另一个已经提交的事务的数据,避免了脏读问题的发生。但是,较高的隔离级别可能会带来并发性能的下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不可重复读

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是指在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取同一行数据,但在事务执行期间,其他事务对该行数据进行了修改,导致多次读取的结果不一致。

具体来说,不可重复读的过程如下:

1. 事务A开始,读取某一行数据的值。

2. 事务B在事务A未提交之前,对同一行数据进行了修改并提交。

3. 事务A再次读取同一行数据,发现其值已经发生了改变,与第一次读取时的结果不一致。

不可重复读问题的出现是因为读取操作没有锁定数据,而其他事务在事务A执行期间修改了该数据。这种情况下,事务A在多次读取同一数据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

为了解决不可重复读问题,可以使用较高的事务隔离级别,如REPEATABLE_READ或SERIALIZABLE。这些隔离级别会对读取的数据进行锁定,防止其他事务对其进行修改,从而保证多次读取的结果一致性。但是,高隔离级别可能会带来并发性能的下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28张图片

幻读

幻读(Phantom Read)是指在一个事务中,多次执行同一个查询,但在事务执行期间,其他事务插入或删除了符合该查询条件的数据,导致多次查询的结果不一致。

具体来说,幻读的过程如下:

1. 事务A开始,执行一个查询语句,返回一组数据。

2. 事务B在事务A未提交之前,插入或删除了符合事务A查询条件的数据。

3. 事务A再次执行相同的查询语句,发现返回的数据集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数据或者缺失了原有的数据。

幻读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事务A在多次执行相同的查询时,发现结果集的数据量或内容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幻觉一样的感觉。这种情况下,事务A无法保证多次查询的结果一致性。

为了解决幻读问题,可以使用较高的事务隔离级别,如REPEATABLE_READ或SERIALIZABLE。这些隔离级别会对查询的数据集进行锁定,防止其他事务对其进行插入或删除,从而保证多次查询的结果一致性。但是,较高的隔离级别可能会带来并发性能的下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此外,使用行级锁或乐观锁等技术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幻读问题。

骚戴理解:简单说就是同样的条件, 第1次和第2次读出来的记录数不一样,例如假设下面的事务A第一次读10条数据,然后其中没有骚戴这条数据,但是事务B在事务执行的时候插入了一条“骚戴”的数据,事务A同样的查询条件再去读的时候发现读出11条数据,其中有“骚戴”这条数据,这就是幻读,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要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才会发生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29张图片

例子2

时间点

事务A

事务B

1

开启事务

2

开启事务

3

查询数据“骚戴”,不存在

4

插入数据“骚戴”,插入成功

5

提交事务

6

插入数据“骚戴”,插入失败

7

查询数据“骚戴”,查询成功

8

提交事务

我的理解:幻读就是事务A查询某条数据的时候不存在,然后在准备添加这条数据的之前又有一个事务B插入了这条数据并提交了事务,所以当事务A添加这条数据添加不成功,因为数据库中已经有了,这就导致事务A查询也查询不到这条数据,添加也添加不了这条数据,最后事务A又查询了一次这条数据,惊奇的发现这条数据最后又的确出现在数据库里,从事务A的角度来看就像出现了幻觉,莫名其妙多了一条数据

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的区别

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都是数据库事务并发执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它们的表现和原因略有不同。

  • 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是指在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取同一行数据,但在事务执行期间,其他事务对该行数据进行了修改,导致多次读取的结果不一致。不可重复读的问题是由于数据的更新导致的,其他事务对数据进行了修改,导致事务内多次读取的结果不一致。
  • 幻读(Phantom Read)是指在一个事务内,多次执行同一个查询,但在事务执行期间,其他事务插入或删除了符合该查询条件的数据,导致多次查询的结果不一致。幻读的问题是由于数据的插入或删除导致的,其他事务在事务内插入或删除了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导致事务内多次查询的结果不一致。

总结区别如下:

- 不可重复读是由于数据的更新导致的,其他事务对数据进行了修改,导致事务内多次读取的结果不一致。
- 幻读是由于数据的插入或删除导致的,其他事务在事务内插入或删除了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导致事务内多次查询的结果不一致。

为了解决不可重复读问题,可以使用较高的事务隔离级别,如REPEATABLE_READ或SERIALIZABLE。

为了解决幻读问题,可以使用较高的事务隔离级别或者使用行级锁或乐观锁等技术来避免其他事务对数据的插入或删除。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并发性能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说一下Spring的事务传播行为

事务传播行为是指在一个方法调用另一个方法时,事务如何在这两个方法之间传播和管理的行为规则。在Spring框架中,可以通过配置事务的传播行为来定义方法之间的事务边界。

事务传播行为定义了在一个方法调用另一个方法时,当前方法的事务如何与被调用方法的事务进行交互。

骚戴理解:例如methodA事务方法调用methodB事务方法时,methodB是继续在调用者methodA的事务中运行呢,还是为自己开启一个新事务运行,这就是由methodB的事务传播行为决定的。

Spring提供了多种事务传播行为,常用的包括:

1. REQUIRED: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不存在事务,则创建一个新的事务。这是最常用的传播行为,也是默认的传播行为。

2. REQUIRES_NEW:无论当前是否存在事务,都创建一个新的事务。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将当前事务挂起。

3. SUPPORTS: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不存在事务,则以非事务方式执行。

4. NOT_SUPPORTED:以非事务方式执行操作,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将当前事务挂起。

5. MANDATORY: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6. NEVER:以非事务方式执行操作,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7. NESTED: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在当前事务内创建一个保存点,并在方法执行过程中可以回滚到保存点。如果不存在事务,则创建一个新的事务。

通过配置事务的传播行为,可以灵活地控制方法之间的事务边界,确保一组操作要么全部成功提交,要么全部回滚,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不同的传播行为适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行为。

隔离级别与锁的关系

隔离级别(Isolation Level)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用来控制并发访问时数据一致性和隔离性的一种机制。而锁(Lock)是用于实现隔离级别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

不同的隔离级别对应着不同的锁策略,通过锁的机制来保证并发事务的执行顺序、数据的一致性和隔离性。下面是隔离级别与锁的关系的简要说明:

1.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该隔离级别允许一个事务读取另一个事务尚未提交的数据,因此不需要加任何锁。

2.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该隔离级别要求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已经提交的数据,因此在读取数据时会对数据加上共享锁,防止其他事务对数据进行修改

3.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该隔离级别要求一个事务在整个事务过程中读取的数据保持一致,因此在读取数据时会对数据加上共享锁,并在事务结束前保持锁的状态。

4. 串行化(Serializable):该隔离级别要求事务串行执行,即每个事务依次执行,因此在读取数据时会对数据加上排他锁,防止其他事务对数据进行读取或修改。

从锁的类别上分MySQL都有哪些锁呢?

MySQL中有多种类型的锁,可以根据其范围和级别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MySQL锁类型:

1. 共享锁(Shared Locks):也称为读锁,多个事务可以同时持有共享锁,用于防止其他事务对同一资源进行写操作。共享锁不会阻塞其他事务的读取操作,但会阻塞其他事务的写操作。

2. 排他锁(Exclusive Locks):也称为写锁,只有一个事务可以持有排他锁,用于防止其他事务对同一资源进行读或写操作。排他锁会阻塞其他事务的读和写操作

3. 记录锁(Record Locks):也称为行锁,用于锁定表中的单个记录。当一个事务锁定了某个记录时,阻塞其他事务的写操作,但是不会阻塞读操作

4. 间隙锁(Gap Locks):间隙锁是行级锁的一种,用于锁定一个范围,但不包括被锁定的行。间隙锁可以阻塞其他事务对该范围内的插入操作,避免幻读的问题。间隙锁主要用于保证范围查询的一致性。当一个事务加了间隙锁时,阻塞其他事务的写操作,但是不会阻塞读操作

5. 临键锁(Next-Key Locks):结合了记录锁和间隙锁的特性,用于锁定索引范围内的记录和记录本身。

这些锁类型在MySQL中的使用取决于事务的隔离级别和具体的操作。请注意,锁的使用需要谨慎,以避免死锁和性能问题。

骚戴理解:共享锁和排它锁的具体实现就是通过读锁(Read Lock)和写锁(Write Lock)来实现的

意向共享锁和意向排它锁 

意向共享锁(Intention Shared Lock)和意向排它锁(Intention Exclusive Lock)是MySQL中的一种锁机制,用于提高并发性能和减少锁冲突

意向共享锁(IS锁)是一种表级锁,用于表示一个事务想要在某个表上获取共享锁。当一个事务想要在某个表上获取共享锁时,会先尝试获取该表的意向共享锁。多个事务可以同时持有意向共享锁,不会互相冲突

意向排它锁(IX锁)也是一种表级锁,用于表示一个事务想要在某个表上获取排它锁。当一个事务想要在某个表上获取排它锁时,会先尝试获取该表的意向排它锁。多个事务可以同时持有意向排它锁和意向共享锁,但是不允许同时持有意向排它锁和排它锁

意向共享锁和意向排它锁的存在是为了提高并发性能。通过意向锁的机制,可以在表级别上提前表示事务的意图,避免了事务在获取具体锁之前需要遍历整个表来检查是否存在其他排它锁的情况,从而减少了锁冲突和资源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意向共享锁和意向排它锁是MySQL内部使用的锁机制,一般不需要手动操作或干预。MySQL会自动根据事务的需要和锁的情况来管理和获取意向锁。对于普通的开发者来说,更关注的是正确使用事务和合理设计数据库操作,而不需要直接操作意向锁。

MySQL中InnoDB引擎的行锁是怎么实现的?

InnoDB引擎使用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来实现行级锁。MVCC是通过在每行记录中保存版本号来实现的。

当一个事务开始时,InnoDB会为该事务分配一个唯一的事务ID(Transaction ID)。在每个记录中,InnoDB会保存该记录的创建版本号(row trx_id)和删除版本号(row trx_id_delete_mark)。在更新一行记录时,InnoDB会为新版本的记录创建一个新的事务ID,并将旧版本的记录标记为已删除。

在读取一行记录时,InnoDB会根据事务的隔离级别和记录的版本号来判断是否允许读取。如果事务的隔离级别要求读取已提交的数据,则只会读取版本号早于当前事务ID的记录。如果事务的隔离级别要求读取未提交的数据(如可重复读隔离级别),则会读取版本号早于当前事务ID的记录,同时排除已经被其他事务删除的记录。

当多个事务同时访问同一行记录时,InnoDB会根据事务的需求和记录的状态来决定是否需要加锁。如果一个事务需要修改一行记录,则会获取排他锁(写锁)。如果一个事务只需要读取一行记录,则会获取共享锁(读锁)。共享锁之间不会互相阻塞,但排他锁会阻塞其他的读锁和写锁。

通过使用MVCC和行级锁,InnoDB引擎可以实现较高的并发性和事务隔离级别,同时减少锁冲突和死锁的可能性。

InnoDB存储引擎使用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来实现行级锁。在具体的实现中,InnoDB使用了两阶段锁协议(Two-Phase Locking Protocol)和锁冲突检测来确保事务的隔离性和数据一致性。

以下是InnoDB存储引擎的行锁算法的一般步骤:

1. 阶段一(Growing Phase):在事务执行期间,当事务需要锁定一行记录时,InnoDB会尝试获取该行的锁。如果锁可用,则事务可以继续执行。如果锁不可用,则事务会进入等待状态,直到锁可用。

2. 阶段二(Shrinking Phase):在事务执行过程中,当事务不再需要某个行的锁时,InnoDB会释放该行的锁,使其他事务可以获取到该行的锁。

3. 锁冲突检测(Deadlock Detection):InnoDB会检测是否存在死锁(Deadlock),即多个事务互相等待对方持有的锁而无法继续执行的情况。如果检测到死锁,InnoDB会选择一个事务进行回滚,以解除死锁

需要注意的是,InnoDB的行锁是基于索引的,而不是基于整个表。当事务锁定一行记录时,实际上是锁定了该行记录在索引中的对应位置。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锁竞争,提高并发性能。

InnoDB引擎的行锁实现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来说明:

假设有一个名为`orders`的表,包含订单信息,其中每个订单有一个唯一的订单号(`order_id`)作为主键。现在有两个事务同时对订单进行操作:

事务A:

BEGIN;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order_id = 100 FOR UPDATE;
-- 对订单100进行一些修改操作
COMMIT;

事务B:

BEGIN;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order_id = 100 FOR UPDATE;
-- 对订单100进行一些修改操作
COMMIT;

在这个案例中,事务A和事务B都需要对订单号为100的订单进行修改操作,并且都使用了`FOR UPDATE`语句来获取行级锁。

当事务A开始执行时,它会获取订单号为100的行的排他锁(写锁),这样其他事务就无法对该行进行读取或写入操作,直到事务A提交或回滚。

同时,当事务B开始执行时,它也会尝试获取订单号为100的行的排他锁。由于事务A已经持有了该行的锁,事务B会被阻塞,直到事务A释放锁。

一旦事务A提交或回滚,事务B就可以获取到订单号为100的行的排他锁,并进行相应的修改操作。

这个案例展示了InnoDB引擎如何使用行级锁来保证并发事务的隔离性和数据一致性。通过适当的使用行级锁,可以避免数据竞争和冲突,并确保事务的正确执行。

InnoDB存储引擎的行锁的算法?

InnoDB存储引擎使用三种行锁算法:Record Lock、Gap Lock和Next-Key Lock。

  • 记录锁(Record Locks):也称为行锁,用于锁定表中的单个记录。当一个事务锁定了某个记录时,阻塞其他事务的写操作,但是不会阻塞读操作
  • 间隙锁(Gap Locks):间隙锁是行级锁的一种,用于锁定一个范围,但不包括被锁定的行。间隙锁可以阻塞其他事务对该范围内的插入操作,避免幻读的问题。间隙锁主要用于保证范围查询的一致性。当一个事务加了间隙锁时,阻塞其他事务的写操作,但是不会阻塞读操作
  • 临键锁(Next-Key Locks):结合了记录锁和间隙锁的特性,用于锁定索引范围内的记录和记录本身。

当InnoDB存储引擎没有设置任何索引时,它会使用隐式的主键来进行锁定。

什么是死锁?怎么解决?怎么降低死锁?

什么是死锁?

死锁是指在并发系统中,两个或多个进程(或线程)互相持有对方所需的资源,导致它们无法继续执行下去,进而造成系统的无限等待状态。

在死锁的情况下,每个进程都在等待其他进程释放资源,但由于彼此之间的循环依赖关系,导致无法解锁。这样,系统中的资源就被永久地占用,无法再被其他进程使用,造成系统的停滞。

死锁通常发生在多个进程同时竞争有限资源的情况下,例如数据库中的行级锁、进程间的互斥锁等。当多个进程同时请求资源,并且每个进程持有一个资源并等待其他进程释放资源时,就可能发生死锁。

死锁是并发系统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它会导致系统的性能下降甚至系统崩溃。因此,在设计并发系统时,需要合理地管理资源的分配和释放,以避免死锁的发生。常见的死锁避免和解决方法包括资源有序性分配、死锁检测和死锁恢复等。

数据库中怎么解决死锁?

在数据库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死锁问题:

1. 死锁避免(Deadlock Avoidance):通过事务的调度和资源的分配来避免可能发生死锁的情况。这可以通过使用事务的等待图(Wait-For Graph)或资源分配图(Resource Allocation Graph)来检测潜在的死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死锁的发生。

2. 死锁检测与恢复(Deadlock Detection and Recovery):通过定期检测系统中的死锁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除死锁。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死锁检测算法,如银行家算法(Banker's Algorithm)或资源分配图算法(Resource Allocation Graph Algorithm),来检测死锁的存在,并选择一个或多个事务进行回滚(Rollback)或资源剥夺(Resource Preemption)来解除死锁

3. 死锁超时(Deadlock Timeout):为每个事务设置一个超时时间,在超过该时间后,如果事务仍然无法获取所需的资源,则将其回滚,释放已占用的资源,以避免死锁的长时间持续。

4. 锁粒度控制(Lock Granularity Control):通过合理地选择锁的粒度,可以降低死锁的概率。较细粒度的锁可能会增加并发冲突和死锁的可能性,而较粗粒度的锁可能会降低并发性能。因此,在设计数据库架构和事务处理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锁粒度。

5. 优化事务调度(Optimizing Transaction Scheduling):通过调整事务的执行顺序和并发度,可以减少死锁的发生。例如,可以采用顺序锁定(Ordered Locking)或串行化调度(Serial Scheduling)等策略来避免死锁

怎么降低死锁?

要降低死锁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合理设计数据库架构:在数据库设计阶段,可以考虑使用合适的数据模型、表结构和索引来减少并发冲突和死锁的可能性。避免过度规范化和过度细粒度的锁定,尽量降低事务之间的冲突。

2. 减小事务的长度和复杂性:将事务拆分为较小的、短期的操作,尽量减少事务持有锁的时间。长时间持有锁的事务更容易导致死锁的发生。

3. 使用合适的事务隔离级别:根据应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事务隔离级别。较低的隔离级别(如读已提交)可以减少锁的冲突和死锁的可能性,但也可能导致脏读和不可重复读等问题。较高的隔离级别(如可重复读或串行化)可以提供更强的数据一致性,但也会增加锁的冲突和死锁的风险。

4. 合理设置锁粒度: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和并发访问模式,选择合适的锁粒度。较细粒度的锁可能会增加并发冲突和死锁的可能性,而较粗粒度的锁可能会降低并发性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调整。

5. 调整事务执行顺序和并发度:通过合理调整事务的执行顺序和并发度,可以减少死锁的发生。例如,可以使用顺序锁定(Ordered Locking)或串行化调度(Serial Scheduling)等策略来避免死锁。

6. 实施死锁检测和解决机制:在数据库系统中实施死锁检测和解决机制,及时发现并解除死锁。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死锁检测算法,如银行家算法(Banker's Algorithm)或资源分配图算法(Resource Allocation Graph Algorithm),来检测死锁的存在,并选择一个或多个事务进行回滚(Rollback)或资源剥夺(Resource Preemption)来解除死锁。

7. 监控和优化数据库性能:通过实时监控数据库系统的性能指标,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性能瓶颈和资源竞争问题,从而减少死锁的发生。

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库系统和应用场景来综合考虑和应用上述措施,以降低死锁的发生。同时,持续的性能监控和优化也是保持数据库系统稳定和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mysql里面的乐观锁和悲观锁熟悉吗?

乐观锁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30张图片

在MySQL中,乐观锁和悲观锁是两种常见的并发控制机制。

乐观锁(Optimistic Locking): 乐观锁的核心思想是假设并发操作之间不会产生冲突,只有在提交更新时才检查是否发生了冲突乐观锁不会阻塞其他事务的读取操作,只有在提交时才会检测是否有其他事务对数据进行了修改。

乐观锁的实现通常通过版本号(Versioning)或时间戳(Timestamping)来实现。在MySQL中,可以通过在表中添加一个版本号字段或时间戳字段来实现乐观锁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商品库存表,其中包含商品ID和库存数量。多个用户同时对同一商品进行购买操作,使用乐观锁可以实现如下:

  • 读取商品的当前库存和版本号。
  • 用户A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商品,更新库存和版本号。
  • 用户B也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商品,但在提交更新之前,需要检查版本号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版本号未变化,说明没有其他用户同时修改该商品的库存,可以继续提交更新。如果版本号发生了变化,说明有其他用户修改了库存,此时需要重新读取最新的库存和版本号,然后再进行购买操作。

悲观锁

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ing): 悲观锁的核心思想是在操作数据之前,就假设会发生并发冲突,因此会直接加锁,阻塞其他事务对数据的访问,直到当前事务完成操作

在MySQL中,悲观锁可以通过使用SELECT ... FOR UPDATE语句来实现。该语句会在读取数据时对数据进行加锁,阻塞其他事务对数据的修改和查询操作,直到当前事务完成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订单表,多个用户同时对同一订单进行修改操作,使用悲观锁可以实现如下:

  • 用户A读取订单数据时,使用SELECT ... FOR UPDATE语句对订单进行加锁。
  • 用户B也尝试读取订单数据,但由于订单被用户A加锁,用户B需要等待用户A完成操作后才能继续读取。
  • 用户A完成对订单的修改操作后,释放锁。
  • 用户B可以继续读取订单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乐观锁和悲观锁的使用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乐观锁和悲观锁的使用方式可以根据读写操作的频率和并发冲突的情况来选择。

1. 乐观锁适用于读频繁、写较少的情况:
当读操作比较频繁,而写操作较少且并发冲突较少时,可以使用乐观锁。乐观锁不会对读操作进行加锁,不会阻塞其他事务的读取操作,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吞吐量。只有在提交更新时才会检查是否发生了冲突,如果发生了冲突,则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重试或回滚)。

2. 悲观锁适用于写频繁、并发冲突严重的情况:
当写操作比较频繁,且并发冲突比较严重时,可以使用悲观锁。悲观锁会在读取数据时对数据进行加锁,阻塞其他事务对数据的访问,直到当前事务完成。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但会降低系统的并发性能。

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和并发情况来选择乐观锁或悲观锁。如果读操作频繁且并发冲突较少,可以使用乐观锁以提高系统吞吐量;如果写操作频繁且并发冲突严重,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可以使用悲观锁。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并发控制机制(如分布式锁、队列等)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和数据一致性。

骚戴理解:在MySQL中,使用SELECT ... FOR UPDATE语句可以获取行级排它锁(Exclusive Lock)。

当使用SELECT ... FOR UPDATE语句查询某个数据行时,MySQL会对该数据行加上排它锁,以防止其他事务同时修改该行的数据。这意味着其他事务无法同时获取该数据行的共享锁或排它锁,从而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隔离性。

需要注意的是,SELECT ... FOR UPDATE语句在事务中使用,它会将查询结果集中的数据行加上排它锁,并且只有在事务提交或回滚后,这些锁才会被释放。这样可以确保在事务中对数据行的修改操作是串行化的,避免了并发冲突。

因此,使用SELECT ... FOR UPDATE语句可以获取行级排它锁,防止其他事务同时修改被查询的数据行。这在实现悲观并发控制时非常有用。

mysql有哪些锁?

按照锁粒度来分

根据锁的粒度,MySQL中的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表级锁(Table-level Locks): 表级锁是最粗粒度的锁,它可以锁定整个表,阻塞其他事务对该表的读写操作。MySQL中的表级锁有两种模式:

  • 共享锁(Shared Lock):多个事务可以同时获取共享锁,用于读取操作,不阻塞其他事务的共享锁和排他锁。
  • 排他锁(Exclusive Lock):只有一个事务可以获取排他锁,用于写入操作,阻塞其他事务的共享锁和排他锁。

行级锁(Row-level Locks): 行级锁是最细粒度的锁,它可以锁定表中的单个行,只影响到被锁定的行,不会阻塞其他事务对其他行的读写操作。MySQL中的行级锁有两种模式:

  • 记录锁(Record Lock):锁定表中的单个行,阻塞其他事务对该行的排他锁。
  • 间隙锁(Gap Lock):锁定一个范围,但不包括被锁定的行,阻塞其他事务对该范围内的插入操作。
  • 临键锁(Next-Key Locks):结合了记录锁和间隙锁的特性,用于锁定索引范围内的记录和记录本身。

页面级锁(Page-level Locks): 页面级锁是介于表级锁和行级锁之间的一种锁粒度。它将表按页(通常是连续的几个数据行)进行划分,每次锁定一个或多个页面。MySQL中的页面级锁主要用于MyISAM存储引擎,InnoDB存储引擎一般使用行级锁

需要注意的是,MySQL的锁机制是根据存储引擎来实现的,不同的存储引擎可能支持不同的锁粒度。例如,MyISAM存储引擎主要使用表级锁和页面级锁,而InnoDB存储引擎则主要使用行级锁。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并发情况选择合适的锁粒度以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和数据一致性。

按照锁的共享策略(锁的类别)来分

根据锁的共享策略,MySQL中的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 共享锁(Shared Lock):
共享锁是一种读取锁,多个事务可以同时获取共享锁,用于并发读取操作。共享锁之间不互斥,可以同时存在,不会阻塞其他事务的共享锁。只有当事务持有共享锁时,其他事务才能获取共享锁,而排他锁会被阻塞。

2. 排他锁(Exclusive Lock):
排他锁是一种写入锁,只有一个事务可以获取排他锁,用于写入操作。排他锁会阻塞其他事务的共享锁和排他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只有当事务持有排他锁时,其他事务无法获取共享锁或排他锁。

从加锁策略上分

从加锁策略上分,MySQL中的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乐观锁(Optimistic Locking):
乐观锁是一种乐观的加锁策略,它假设事务之间的冲突很少发生。在乐观锁中,事务在读取数据时不会加锁,而是在提交更新时检查数据是否被其他事务修改过。如果检测到冲突,事务会回滚并重新尝试操作。

2. 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ing):
悲观锁是一种悲观的加锁策略,它假设事务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在悲观锁中,事务在读取数据时会加上相应的锁,以防止其他事务对该数据进行修改。常见的悲观锁包括共享锁和排他锁。

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并发情况选择合适的加锁策略。乐观锁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可以减少锁冲突的概率;悲观锁适用于写多的场景,可以避免数据冲突;

自增锁(AUTO-INC锁)

自增锁(AUTO-INC锁)是MySQL中一种特殊的锁机制,用于保证自增列的唯一性和顺序递增

在数据库中,自增锁通常用于处理自增列(也称为自增主键)的值。自增列是一种特殊的列,它的值会自动递增,通常用于唯一标识每一行数据。当多个并发事务同时插入数据时,自增锁确保每个事务获得唯一且按顺序递增的自增值,避免了冲突和乱序的问题。

当一个事务要插入一条包含自增列的数据时,数据库会自动获取一个自增锁来保证生成的自增值的唯一性。其他事务在同一时间内插入数据时,会等待自增锁的释放,以确保生成的自增值是连续的。

自增锁的实现方式可能因数据库管理系统而有所不同。在MySQL中,自增锁是通过InnoDB存储引擎中的自增锁机制来实现的。在其他数据库中,可能会有类似的机制来保证自增列的唯一性和顺序递增。

需要注意的是,自增锁只在使用了自增列的表中生效,对于非自增列或其他表没有影响。它主要用于处理并发插入数据时的自增列冲突问题,确保每个事务都能获得唯一且按顺序递增的自增值。

案例分析

假设有一个名为`users`的表,其中包含一个自增列`id`和一个`name`列。当多个事务同时插入数据时,如果不使用自增锁,可能会导致自增列的重复或乱序

使用自增锁的案例如下:

1. 开启自增锁:
在创建表时,可以使用`AUTO_INCREMENT`关键字为自增列指定自增锁。例如,创建一个带有自增列的表可以使用以下语句:

CREATE TABLE users (
    id INT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100),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2. 插入数据:
假设有两个事务同时插入数据,事务A插入一条记录,事务B也插入一条记录。由于使用了自增锁,事务A会获取到自增锁,生成一个唯一的自增ID,例如1。事务B会在事务A完成后再获取自增锁,生成一个唯一的自增ID,例如2。这样就保证了自增列的唯一性和顺序递增。

-- 事务A
START TRANSACTION;
INSERT INTO users (name) VALUES ('Alice');
COMMIT;

-- 事务B
START TRANSACTION;
INSERT INTO users (name) VALUES ('Bob');
COMMIT;

3. 查询数据:
查询数据时,可以直接使用自增列进行排序,以获取按顺序插入的结果。

SELECT * FROM users ORDER BY id;

select for update是表锁还是行锁?

`SELECT FOR UPDATE` 语句可以既是行级锁,也可以是表级锁,具体取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和执行环境。

在大多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当使用 `SELECT FOR UPDATE` 语句并且查询条件使用了索引或主键时,会对选定的行进行行级锁定,即只锁定符合条件的行。这样可以避免其他事务同时修改这些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查询条件没有使用索引或主键或者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不支持行级锁定,`SELECT FOR UPDATE` 语句可能会升级为表级锁定,即锁定整个表。这样会导致其他事务无法同时修改整个表,可能会影响并发性能。

因此,对于 `SELECT FOR UPDATE` 语句,最好使用索引或主键来指定查询条件,以便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行级锁定。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锁的粒度,提高并发性能。

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执行环境来确定 `SELECT FOR UPDATE` 语句的锁级别。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档或进行测试来确定数据库的行为。

视图

什么是视图?

视图是在数据库中定义的虚拟表,它并不实际存储数据,而是通过查询真实表来获取数据。视图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从原有的表中选择特定的列和行,屏蔽掉对用户无用或没有权限了解的信息,起到了筛选的作用。

使用视图可以简化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因为它隐藏了底层表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简单和一致的接口供用户进行查询。同时,视图还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因为它可以限制用户只能访问他们有权限的数据,屏蔽掉敏感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视图中的数据是依赖于底层真实表的数据的。一旦真实表中的数据发生改变,视图中的数据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因此,视图是在使用时动态生成的,保持与底层表的数据一致性。

为什么要使用视图/优缺点?

使用视图有以下优点:

1. 简化复杂查询:通过将复杂的查询逻辑封装在视图中,可以简化实际查询语句的编写。视图可以隐藏底层表的复杂性,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供用户查询数据。

2. 数据安全性:视图可以用于限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通过只暴露需要的数据给用户,可以保护敏感数据的安全性。视图可以控制用户对特定列或行的访问权限,实现细粒度的数据访问控制。

3. 数据重用:可以将常用的查询逻辑封装为视图,多个应用程序或查询可以共享这些视图。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重用性,减少重复的查询逻辑编写,提高开发效率。

4. 数据抽象:通过视图,可以将底层数据结构和查询逻辑进行分离,提供更高层次的数据抽象。这样可以隐藏底层表的细节,使应用程序更加灵活和可维护。

使用视图也有一些缺点:

1. 性能影响:视图是基于查询结果集的,每次查询视图时都需要重新执行对应的查询语句。如果视图的定义包含复杂的查询操作,可能会对查询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2. 数据一致性:由于视图是动态生成的,视图的查询结果可能随着底层表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在查询过程中底层表发生了修改,可能会导致视图的查询结果不一致

3. 存储空间占用:尽管视图本身不存储数据,但视图的定义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如果定义了多个复杂的视图,可能会增加数据库的存储空间占用。

视图有哪些特点(视图和数据表的区别)?

视图(View)和数据表(Table)在数据库中有以下区别和特点:

1. 存储方式:数据表是实际存储数据的物理结构,它包含行和列,并将数据持久化存储在数据库中。而视图是一个虚拟表,它不实际存储数据,而是通过执行查询语句动态生成结果。

2. 数据内容:数据表存储了实际的数据记录,包含了完整的数据信息。而视图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实际表的查询结果集,它只包含查询所需的数据列和行。

3. 数据安全性数据表的访问权限通常是基于表级别的,即对整个表进行权限控制。而视图可以用于限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可以控制用户对特定列或行的访问权限,实现细粒度的数据访问控制。

4. 数据一致性:由于视图是动态生成的,视图的查询结果可能随着底层表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在查询过程中底层表发生了修改,可能会导致视图的查询结果不一致。而数据表的数据一致性由数据库管理系统保证

5. 数据抽象:视图可以将底层数据结构和查询逻辑进行分离,提供更高层次的数据抽象。通过视图,可以隐藏底层表的细节,使应用程序更加灵活和可维护。

总的来说,视图是一个虚拟表,它通过执行查询语句动态生成结果,可以简化复杂查询、提供数据安全性、实现数据重用和提供数据抽象。与数据表相比,视图不存储实际数据,只包含查询所需的数据列和行,通常是只读的,并且对底层表的修改需要通过对底层表进行操作来实现。

视图的用途和使用场景有哪些?

视图在数据库中有多种用途和使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简化复杂查询:视图可以将复杂的查询逻辑封装起来,提供一个简化和易于理解的接口供用户查询数据。通过使用视图,可以减少编写复杂查询语句的工作量,提高查询的效率和可读性。

2. 数据安全性和权限控制:视图可以用于限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实现细粒度的数据访问控制。通过视图,可以隐藏敏感数据列或行,只暴露需要的数据给用户。这样可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未授权的访问。

3. 数据重用:视图可以将常用的查询逻辑封装为视图,多个应用程序或查询可以共享这些视图。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重用性,减少重复的查询逻辑编写,提高开发效率。

4. 数据抽象和封装:通过视图,可以将底层数据结构和查询逻辑进行分离,提供更高层次的数据抽象。这样可以隐藏底层表的细节,使应用程序更加灵活和可维护。视图可以为应用程序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减少对底层表结构的依赖。

5. 数据统一性和一致性:通过使用视图,可以将多个表的数据整合在一起,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视图。这样可以简化数据的查询和分析,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6. 性能优化:视图可以对查询进行优化,提高查询的性能。通过将复杂的查询逻辑封装在视图中,可以减少查询语句的复杂度,提高查询的执行效率。

总的来说,视图在数据库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和应用场景,可以简化复杂查询、提供数据安全性、实现数据重用、提供数据抽象、保证数据一致性和优化查询性能等。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管理要求,可以灵活地使用视图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能否向Mysql视图中插入/更新/删除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对视图的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实际上是对底层表的操作。在进行这些操作时,需要确保对底层表具有足够的权限,并且操作的数据符合视图的定义条件。另外,视图的更新操作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例如视图的定义中不能包含触发器或自定义函数等。因此,在使用视图进行数据操作时,需要仔细了解和遵守MySQL的相关规定和限制
如果视图包含下述结构中的任何一种,那么它就是不可更新的
(1)聚合函数;
(2)DISTINCT关键字;
(3)GROUP BY子句;
(4)ORDER BY子句;
(5)HAVING子句;
(6)UNION运算符;
(7)位于选择列表中的子查询;
(8)FROM子句中包含多个表;
(9)SELECT语句中引用了不可更新视图;
(10)WHERE子句中的子查询,引用FROM子句中的表;
(11)ALGORITHM 选项指定为TEMPTABLE(使用临时表总会使视图成为不可更新的)

常用SQL语句

SQL语句主要分为哪几类

什么是SQL?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一种用于管理和操作关系型数据库的标准化语言。它是一种声明式的语言,用于定义和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表、视图等)以及对数据进行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SQL语言的分类

1. 数据定义语言(DDL):用于定义数据库的结构,包括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表、索引等对象。通过CREATE,DROP,ALTER这些命令对数据库的结构等有操作的,其中包括表结构,视图和索引。

2. 数据操作语言(DML):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增删改查操作,包括插入(INSERT)、更新(UPDATE)、删除(DELETE)和查询(SELECT)等。

3. 数据查询语言(DQL):用于从数据库中查询数据,最常用的是SELECT语句,可以根据条件过滤和排序数据。

4. 数据控制语言(DCL):用于定义和管理数据库的安全性和权限,GRANT、REVOKE、COMMIT和ROLLBACK都是数据库控制语言(Data Control Language,DCL)的命令。

骚戴理解:COMMIT和ROLLBACK是用于事务管理的命令。COMMIT命令用于将事务的修改永久保存到数据库中,而ROLLBACK命令用于撤销事务的修改,回滚到事务开始之前的状态。

超键、候选键、主键、外键分别是什么?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超键(Superkey)、候选键(Candidate Key)、主键(Primary Key)和外键(Foreign Key)是用于标识和关联表中数据的重要概念。

超键(Superkey):超键是能够唯一标识表中的每一条记录的一组属性(列)集合。超键可以包含多个属性,但不一定是最小的标识集合。换句话说,超键是能够唯一区分表中记录的任意属性组合。

  • 举例:在一个学生表中,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等属性。如果我们将学号和姓名组合起来作为一个键,那么这个键就是一个超键,因为它可以唯一标识每个学生。

候选键(Candidate Key):候选键是在超键的基础上,去除冗余属性后的最小超键。也就是说,候选键是不能再去掉任何一个属性而仍然能够唯一标识表中记录的属性集合

  • 举例:在上述学生表中,如果我们发现学生的学号是唯一且不重复的,那么学号就可以作为候选键,因为它能够唯一标识每个学生,而且没有冗余属性。

主键(Primary Key):主键是在候选键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作为主键,用于唯一标识表中的每一条记录。主键必须满足唯一性和非空性的要求,一个表只能有一个主键。

  • 举例:在学生表中,如果我们选择学号作为主键,那么学号就是主键,它能够唯一标识每个学生,且不能为空。

外键(Foreign Key):外键是用于建立表之间关联关系的一种机制。外键是一个表的字段,它引用了另一个表的主键,用于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 举例:假设有两个表,一个是学生表,另一个是课程表。学生表中有一个字段是课程编号,它引用了课程表中的主键(课程编号)。这个课程编号字段就是学生表中的外键,它建立了学生表和课程表之间的关联关系。

总结:超键是能够唯一标识表中记录的属性集合,候选键是最小超键,主键是选择的候选键,外键是用于建立表之间关联关系的字段。在实际的数据库设计中,候选键和主键用于标识唯一记录,外键用于建立表之间的关联关系。

SQL 约束有哪几种?

SQL约束是用于限制表中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规则。常见的SQL约束有以下六种:

1. 主键约束(Primary Key Constraint):主键约束用于确保表中的某个字段或字段组合唯一标识每一条记录。主键字段不能包含空值(NULL),并且在表中必须是唯一的。

使用CREATE TABLE创建主键约束的案例代码:

CREATE TABLE Students (
    student_id INT,
    student_name VARCHAR(50),
    age INT,
    PRIMARY KEY (student_id)
);

使用ALTER TABLE添加主键约束的案例代码

ALTER TABLE Students
ADD CONSTRAINT PK_Students PRIMARY KEY (student_id);

2. 唯一约束(Unique Constraint):唯一约束用于确保表中的某个字段或字段组合的值是唯一的,但可以包含空值(NULL)。

使用CREATE TABLE创建唯一约束的案例代码:

CREATE TABLE Employees (
    employee_id INT,
    employee_name VARCHAR(50),
    email VARCHAR(50),
    UNIQUE (employee_id)
);

使用ALTER TABLE添加唯一约束的案例代码:

ALTER TABLE Employees
ADD CONSTRAINT UK_Employees_employee_id UNIQUE (employee_id);

3. 非空约束(Not Null Constraint):非空约束用于确保表中的某个字段不允许为空值(NULL)。

使用CREATE TABLE创建非空约束的案例代码:

CREATE TABLE Orders (
    order_id INT,
    order_date DATE NOT NULL,
    customer_id INT
);

使用ALTER TABLE添加非空约束的案例代码

ALTER TABLE Orders
MODIFY order_date DATE NOT NULL;

4. 外键约束(Foreign Key Constraint):外键约束用于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联关系,确保引用表中的某个字段的值必须在被引用表的主键中存在

使用CREATE TABLE创建外键约束的案例代码

CREATE TABLE Orders (
    order_id INT PRIMARY KEY,
    customer_id INT,
    FOREIGN KEY (customer_id) REFERENCES Customers(customer_id)
);

使用ALTER TABLE添加外键约束的案例代码

ALTER TABLE Orders
ADD CONSTRAINT FK_Orders_Customers FOREIGN KEY (customer_id) REFERENCES Customers(customer_id);

5. 检查约束(Check Constraint):检查约束用于限制表中某个字段的取值范围或条件

使用CREATE TABLE创建检查约束的案例代码:

CREATE TABLE Products (
    product_id INT,
    product_name VARCHAR(50),
    price DECIMAL(10, 2),
    CONSTRAINT chk_price CHECK (price > 0)
);

使用ALTER TABLE添加检查约束的案例代码:

ALTER TABLE Products
ADD CONSTRAINT CHK_Products_price CHECK (price > 0);

6. 默认约束(Default Constraint):默认约束用于在插入数据时为某个字段提供默认值

使用CREATE TABLE创建默认约束的案例代码:

CREATE TABLE Employees (
    employee_id INT PRIMARY KEY,
    employee_name VARCHAR(50),
    hire_date DATE DEFAULT CURRENT_DATE
);

使用ALTER TABLE添加默认约束的案例代码

ALTER TABLE Employees
ALTER COLUMN hire_date SET DEFAULT CURRENT_DATE;

以上是六种常见的SQL约束,可以通过CREATE TABLE或ALTER TABLE语句来创建和添加约束。根据具体需求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创建约束。

五种关联查询

1. 交叉连接(CROSS JOIN):返回两个表的笛卡尔积,即将一个表的每一行与另一个表的每一行进行组合。
   示例:

  SELECT * FROM Table1
   CROSS JOIN Table2;

2. 内连接(INNER JOIN):返回两个表中满足关联条件的交集数据
   示例:

   SELECT * FROM Table1
   INNER JOIN Table2 ON Table1.ID = Table2.ID;

3. 外连接(LEFT JOIN/RIGHT JOIN):返回左表或右表中满足关联条件的数据以及另一个表中的空值(如果没有匹配的数据)
   示例:

  SELECT * FROM Table1
   LEFT JOIN Table2 ON Table1.ID = Table2.ID;

   SELECT * FROM Table1
   RIGHT JOIN Table2 ON Table1.ID = Table2.ID;

4. 联合查询(UNION 与 UNION ALL):将两个或多个SELECT语句的结果合并成一个结果集。
   示例: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UNION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2;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UNION ALL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2;

5. 嵌套查询【子查询】:在一个SELECT语句中嵌套另一个SELECT语句,用于根据内部查询的结果进行外部查询。
   示例: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WHERE column1 IN (SELECT column1 FROM Table2);

常见的三种外连接 

外连接(Outer Join)是一种SQL操作,用于在两个或多个表之间联接查询数据时,包括未能找到匹配的行。外连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左外连接(Left Outer Join)、右外连接(Right Outer Join)和全外连接(Full Outer Join)。

1. 左外连接(Left Outer Join):
   左外连接返回左表中所有的记录以及符合连接条件的右表中的匹配记录。对于不满足连接条件的右表记录,将返回NULL值。

  SELECT *
   FROM table1
   LEFT JOIN table2 ON table1.id = table2.id;

2. 右外连接(Right Outer Join):
   右外连接返回右表中所有的记录,以及符合连接条件的左表中的匹配记录。对于不满足连接条件的左表记录,将返回NULL值。

  SELECT *
   FROM table1
   RIGHT JOIN table2 ON table1.id = table2.id;

3. 全外连接(Full Outer Join):
   全外连接返回左表和右表中所有的记录,无论是否满足连接条件。如果某个表中的记录没有匹配记录,则另一个表中对应位置上的字段值将为NULL。

   SELECT *
   FROM table1
   FULL JOIN table2 ON table1.id = table2.id;

以上示例代码中,"table1"和"table2"为要连接的表,"id"为连接条件字段。通过使用左外连接、右外连接或全外连接,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在多个表之间获取联接查询结果,并灵活处理未匹配的记录。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库系统和表结构修改SQL语句以适应需求。

什么是子查询

子查询是指在一个查询语句中嵌套使用的查询,也被称为内部查询或嵌套查询。它是指在主查询中使用了一个完整的SELECT语句作为子查询,子查询的结果将作为主查询的一部分来执行。

子查询可以出现在SELECT、FROM、WHERE、HAVING等子句中,用于提供更复杂的查询逻辑和条件限制。子查询可以返回单个值、单个行或多行结果集,这取决于子查询的具体语法和位置。

子查询的作用包括:

1. 过滤数据:使用子查询可以根据某些条件过滤出需要的数据。
2. 嵌套查询:子查询可以嵌套在其他查询中,用于构建更复杂的查询逻辑。
3. 检索相关数据:子查询可以根据主查询的结果来检索相关的数据。
4. 计算聚合值:子查询可以用于计算聚合函数的值,如求和、平均值等。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演示了如何使用子查询来过滤数据: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WHERE column1 IN (SELECT column1 FROM table2 WHERE condition);

在上述示例中,子查询 `(SELECT column1 FROM table2 WHERE condition)` 返回一个结果集,然后主查询使用了这个结果集来过滤出符合条件的数据。

子查询是SQL中非常有用和强大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更复杂的查询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多复杂的子查询可能会影响查询性能,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考虑和优化。

子查询,又叫内部查询。当一个查询的执行结果是另一个查询的查询条件时,称之为子查询。子查询可以使用几个简单命令构造功能强大的复合命令。

子查询是一个 SELECT 语句,它嵌套在一个 SELECT、SELECT…INTO 语句、INSERT…INTO 语句、DELETE 语句、或 UPDATE 语句或嵌套在另一子查询中。

子查询分类

子查询是指在一个SQL语句中嵌套使用的查询语句,可以作为其他查询的一部分。子查询可以用于多种目的,根据子查询的位置和用途,可以将子查询分为以下几类:

1. 标量子查询(Scalar Subquery):标量子查询返回单个值作为结果,可以嵌套在SELECT语句的列列表、FROM子句、WHERE子句或HAVING子句中。

SELECT column1, (SELECT MAX(column2) FROM table2) AS max_value
FROM table1;

2. 列子查询(Column Subquery):列子查询返回多个列作为结果,可以嵌套在SELECT语句的列列表或FROM子句中。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SELECT column3, column4 FROM table2) AS subquery;

3. 行子查询(Row Subquery):行子查询返回多行多列作为结果,可以嵌套在FROM子句中,并且通常与其他表进行连接操作。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WHERE (column1, column2) IN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2);

骚戴理解:这里行子查询返回多行多列是对的,我一开始以为是返回多行,但是返回多行数据的时候所有列其实也会返回,所以是多行多列 

4. EXISTS子查询:EXISTS子查询用于检查子查询是否返回任何行,通常用于WHERE子句中的条件判断。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WHERE EXISTS (SELECT column1 FROM table2 WHERE table1.column1 = table2.column1);

5. IN子查询:IN子查询用于判断某个值是否在子查询返回的结果集中,可以嵌套在WHERE子句中。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WHERE column1 IN (SELECT column1 FROM table2);

6. 子查询作为派生表:子查询也可以作为派生表,即在FROM子句中嵌套子查询作为表进行操作。

SELECT subquery.column1, subquery.column2
FROM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2) AS subquery;

这些是常见的子查询分类,每种类型的子查询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通过合理使用子查询,可以实现复杂的查询需求,并提高查询的灵活性和效率。 

骚戴扩展:派生表(Derived table)是指在查询语句中使用子查询(subquery)作为一个临时表来进行数据处理和操作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将子查询的结果作为一个表格,然后在查询中使用这个表格进行进一步的操作。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两个表格:学生表(Students)和成绩表(Grades)。我们想要查询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并且只显示平均成绩大于80分的学生。这时可以使用派生表来实现:

SELECT student_name, average_grade
FROM (
    SELECT student_id, AVG(grade) AS average_grade
    FROM Grades
    GROUP BY student_id
) AS derived_table
WHERE average_grade > 80;

在上面的例子中,内部的子查询 `(SELECT student_id, AVG(grade) AS average_grade FROM Grades GROUP BY student_id)` 返回了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这个子查询被作为一个派生表 `derived_table`,然后在外部的查询中使用了这个派生表来筛选出平均成绩大于80分的学生。

通过使用派生表,我们可以在查询中更灵活地处理和操作数据,使得查询语句更加简洁和易读。

mysql中 in 和 exists 区别?哪个时候用哪个?

在MySQL中,IN和EXISTS是两种常用的子查询操作符,它们有一些区别和适用场景:

1. IN操作符:IN操作符用于判断某个值是否在子查询返回的结果集中。它将外部查询的列与子查询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存在匹配的值,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WHERE column1 IN (SELECT column1 FROM table2);

2. EXISTS操作符:EXISTS操作符用于判断子查询是否返回任何行。它通常用于WHERE子句中的条件判断,如果子查询返回至少一行结果,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WHERE EXISTS (SELECT column1 FROM table2 WHERE table1.column1 = table2.column1);

区别和适用场景:

- 性能方面:EXISTS通常比IN更高效,因为它只需要判断是否存在匹配的行,而不需要返回具体的结果集。当子查询返回的结果集很大时,EXISTS的性能优势更为明显。
- 使用条件:如果需要判断某个值是否在子查询的结果集中,可以使用IN操作符。而如果只需要判断子查询是否返回任何行,可以使用EXISTS操作符。
- 子查询结果集的大小:如果子查询返回的结果集较小,且需要使用子查询返回的具体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操作,可以考虑使用IN操作符。而如果子查询结果集很大,或者只需要判断是否存在匹配的行,可以使用EXISTS操作符。

综上所述,IN和EXISTS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一般来说,如果只需要判断是否存在匹配的行,且子查询结果集较大,推荐使用EXISTS操作符;如果需要判断某个值是否在子查询结果集中,或者子查询结果集较小且需要使用具体结果进行进一步操作,可以考虑使用IN操作符。

mysql中 in 和 exists 区别?

在MySQL中,IN和EXISTS是两种常用的子查询操作符,它们有以下区别:

IN操作符

  • IN操作符用于判断某个值是否在子查询返回的结果集中。
  • IN操作符将外部查询的列与子查询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存在匹配的值,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IN操作符适用于对一个确定的值或者固定值列表进行匹配。

示例: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WHERE column1 IN (SELECT column1 FROM table2);

EXISTS操作符

  • EXISTS操作符用于判断子查询是否返回任何行。
  • EXISTS操作符通常用于WHERE子句中的条件判断,如果子查询返回至少一行结果,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EXISTS操作符不关心子查询返回的具体结果,只关心是否存在匹配的行。
  • EXISTS操作符适用于需要判断是否存在匹配行的情况。

示例: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WHERE EXISTS (SELECT column1 FROM table2 WHERE table1.column1 = table2.column1);

IN和EXISTS适用的场景

IN和EXISTS操作符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适用性:

IN操作符适用的场景:

  1. 需要对一个确定的值或者固定值列表进行匹配。
  2. 需要判断某个值是否在子查询的结果集中。
  3. 子查询返回的结果集较小且固定

示例:

  • 查询某个部门中的员工: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department_id IN (SELECT department_id FROM departments WHERE department_name = 'IT');

EXISTS操作符适用的场景:

  1. 需要判断是否存在匹配行。
  2. 子查询返回的结果集较大或者动态变化。
  3. 需要根据外部查询的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相关数据。

示例:

  • 查询有评论的文章:SELECT * FROM articles a WHERE EXISTS (SELECT * FROM comments c WHERE c.article_id = a.id);

需要注意的是,IN操作符在子查询返回大量数据时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因为它需要将外部查询的每一行与子查询的结果集进行比较。而EXISTS操作符在子查询返回大量数据时,只需要找到一行匹配的结果即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EXISTS通常比IN更高效。

综上所述,根据具体的查询需求和数据情况,选择IN还是EXISTS操作符来实现更高效和准确的查询。

varchar(50)中50的涵义

在MySQL中,varchar(50)中的50表示该字段的最大长度为50个字符。

具体涵义如下:
- varchar是一种可变长度的字符数据类型,用于存储字符串。
- 括号中的数字50表示该字段可以存储的最大字符数,即最大长度为50个字符
- 如果存储的字符数超过了指定的最大长度,MySQL会截断超出部分的字符。

需要注意的是,varchar类型的字段只会占用实际存储的字符数加上一定的额外空间(1或2个字节),而不会固定占用指定长度的空间。因此,varchar类型适合存储长度可变的字符串数据,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在设计数据库表时,根据实际需求和数据的预估长度,选择合适的varchar长度是很重要的。如果设置的长度过长,可能会浪费存储空间;如果设置的长度过短,可能会导致数据被截断。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

int(20)中20的涵义?mysql为什么这么设计int(20)?

在MySQL中,int(20)中的20并不是表示整数类型int的长度限制,而是用于显示宽度

具体涵义如下:

  • int是一种整数数据类型,用于存储整数值。
  • 括号中的数字20是显示宽度参数,用于指定在显示查询结果时,该整数类型的字段应该显示的宽度。
  • 显示宽度参数并不会影响实际存储的整数值的范围或占用的存储空间。

为什么MySQL设计了显示宽度参数呢?

这是因为显示宽度参数主要用于控制查询结果的显示格式,而不是限制存储的整数范围

MySQL中的显示宽度参数主要用于下面两个方面:

  1. 对于整数类型,显示宽度参数可以用于控制查询结果的对齐方式。例如,当一个int(20)字段的值为10时,其查询结果可能会显示为" 10",其中的空格用于填充到指定的显示宽度。
  2. 对于零填充(ZEROFILL)属性的整数类型,显示宽度参数可以用于控制查询结果的显示宽度,并在需要时用零填充。例如,一个int(6) ZEROFILL字段的值为10时,其查询结果将显示为"000010"

需要注意的是,显示宽度参数并不会限制存储的整数范围。int类型的长度是固定的,不受显示宽度参数的影响。例如,int(20)和int(10)都可以存储相同范围的整数值,只是在显示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宽度

因此,在设计数据库表时,对于整数类型的字段,显示宽度参数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显示需求和对齐方式,而不是用于限制存储范围。

varchar与char的区别

在MySQL中,varchar和char是两种常用的字符数据类型,它们之间有以下区别:

存储方式:

  • varchar是可变长度的字符数据类型,它只会占用实际存储的字符数加上额外的1或2个字节的空间。
  • char是固定长度的字符数据类型,它会占用指定长度的存储空间,不论实际存储的字符数是多少。

存储效率:

  • 由于varchar是可变长度的,它可以根据实际存储的字符数来动态调整占用的存储空间,因此在存储长度可变的字符串时,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 char是固定长度的,它会占用指定长度的存储空间,即使实际存储的字符数较少,也会占用固定长度的存储空间。因此,当存储的字符串长度基本固定时,char可能会更高效。

查询效率:

  • 由于varchar是可变长度的,它在进行查询时需要对每个记录进行长度的检查,可能会稍微降低查询效率。
  • char是固定长度的,不需要进行长度的检查,因此在进行查询时可能会更高效。

默认值:

  • 当varchar字段没有被显式赋值时,默认值为NULL。
  • 当char字段没有被显式赋值时,默认值为一个由空格组成的字符串

综上所述,选择varchar还是char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数据特点来决定。如果存储的字符串长度可变且长度较长,可以考虑使用varchar,以节省存储空间。如果存储的字符串长度基本固定且长度较短,可以考虑使用char,以提高存储和查询效率

FLOAT和DOUBLE的区别是什么?

在MySQL中,FLOAT和DOUBLE是两种常用的浮点数数据类型,它们之间有以下区别:

存储空间:

  • FLOAT占用4个字节的存储空间。
  • DOUBLE占用8个字节的存储空间。

精度:

  • FLOAT是单精度浮点数,可以存储大约7位有效数字。
  • DOUBLE是双精度浮点数,可以存储大约15位有效数字。

范围:

  • FLOAT的取值范围约为-3.402823466E+38到-1.175494351E-38,以及1.175494351E-38到3.402823466E+38。
  • DOUBLE的取值范围约为-1.7976931348623157E+308到-2.2250738585072014E-308,以及2.2250738585072014E-308到1.7976931348623157E+308。

存储精度:

  • 由于浮点数的存储方式是基于二进制的近似表示,所以在存储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精度损失
  • DOUBLE相对于FLOAT具有更高的存储精度,可以更准确地表示小数。

综上所述,选择FLOAT还是DOUBLE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数据精度要求来决定。如果对精度要求不是很高,且存储空间有限,可以考虑使用FLOAT。如果对精度要求较高,或者需要存储较大或较小的数值范围,可以考虑使用DOUBLE。

drop、delete与truncate的区别

在MySQL中,DROP、DELETE和TRUNCATE是三种常用的操作,它们之间有以下区别:

DROP:

  • DROP用于删除整个表,包括表的结构和数据。
  • 使用DROP操作后,表将完全被删除,无法恢复。
  • 语法:DROP TABLE table_name;

DELETE:

  • DELETE用于删除表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数据,保留表的结构。
  • 使用DELETE操作后,数据被删除,但表的结构仍然存在。
  • 可以使用WHERE子句来指定删除的条件,从而选择性地删除数据。
  • 语法:DELETE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ndition;

TRUNCATE:

  • TRUNCATE用于删除表中的全部数据,保留表的结构。
  • 使用TRUNCATE操作后,表中的数据被删除,但表的结构仍然存在。
  • TRUNCATE操作比DELETE操作更快,因为它是通过直接截断表来删除数据,而不是逐行删除
  • TRUNCATE操作不支持使用WHERE子句来指定删除的条件,它会删除表中的所有数据。
  • 语法:TRUNCATE TABLE table_name;

总结:

  • DROP用于删除整个表,DELETE用于删除表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数据,TRUNCATE用于删除表中的全部数据。
  • DROP会删除表中的数据和结构,而DELETE和TRUNCATE只删除数据。
  • TRUNCATE操作比DELETE操作更快,但无法选择性地删除数据。
  • 使用DROP操作后,表需要重新创建;而使用DELETE或TRUNCATE操作后,表的结构保持不变。

需要注意的是,在执行DROP、DELETE和TRUNCATE操作前,务必谨慎确认,因为这些操作都是不可逆的,可能会导致数据的永久丢失。在生产环境中,建议提前备份数据或使用事务来确保数据的安全。

UNION与UNION ALL的区别?

在MySQL中,UNION和UNION ALL是用于合并多个SELECT语句的操作,它们之间有以下区别:

结果集中的重复行:

  • UNION会自动去除结果集中的重复行,只返回唯一的行。
  • UNION ALL不会去除结果集中的重复行,返回所有的行,包括重复的行。

性能:

  • UNION需要进行额外的去重操作,可能会对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 UNION ALL不需要进行去重操作,相比于UNION,它的执行速度更快。

语法:

  • UNION和UNION ALL的语法相似,都是将多个SELECT语句合并成一个结果集。
  • 语法示例: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1 UNION [ALL] 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2;

使用场景:

  • 如果需要合并的多个SELECT语句的结果集中可能存在重复的行,并且需要去重,可以使用UNION。
  • 如果不需要去除重复行,或者明确知道多个SELECT语句的结果集中不会有重复的行,可以使用UNION ALL,它的执行速度更快。

需要注意的是,UNION和UNION ALL要求多个SELECT语句的列数和对应的数据类型必须一致,否则会导致合并失败。在使用UNION和UNION ALL操作时,建议仔细检查和确认多个SELECT语句的结果集的结构和数据类型是否匹配。

SQL优化

如何定位及优化SQL语句的性能问题?创建的索引有没有被使用到?或者说怎么才可以知道这条语句运行很慢的原因?

要定位和优化SQL语句的性能问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分析查询计划:通过使用EXPLAIN关键字,可以查看MySQL执行查询的执行计划。执行计划将显示查询的执行顺序、使用的索引、扫描的行数等信息。检查执行计划可以帮助确定是否使用了正确的索引。

2. 检查索引使用情况:在查询计划中,可以查看是否使用了索引。如果索引没有被使用,可能是因为索引不存在、索引选择性不好、数据分布不均匀等原因。可以通过创建适当的索引来提高查询性能。

3. 检查查询条件:检查查询语句中的WHERE条件是否能够使用索引。避免在WHERE条件中使用函数、类型转换或其他操作,这可能会导致索引失效。

4. 检查表结构和数据量:检查表的结构和数据量是否对查询性能产生影响。如果表结构设计不合理,可能需要重新设计表结构。如果数据量过大,可以考虑使用分区表、分页查询等方式来提高查询性能。

5. 优化查询语句:根据查询的需求和数据特点,优化查询语句的写法。可以考虑使用JOIN替代子查询、使用LIMIT限制返回的行数、避免使用SELECT *等操作

6. 监控系统资源:监控数据库服务器的系统资源使用情况,如CPU、内存、磁盘IO等。如果系统资源使用过高,可能会导致SQL语句执行变慢。可以通过优化硬件配置或调整数据库参数来改善性能。

7. 使用性能分析工具:使用MySQL自带的性能分析工具,如EXPLAIN、SHOW STATUS、SHOW PROCESSLIST等,可以进一步分析SQL语句的性能问题,并找出潜在的瓶颈。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定位和优化SQL语句的性能问题,并找出导致查询慢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优化SQL语句的性能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尝试和调整,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

explain 案例分析

例如使用explain 命令可以用来分析select 语句的运行效果。

explain select * from mytest;

也可以直接在Navicat上直接解释对应的sql语句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31张图片

explain分析结果说明

select_type:每个子查询的查询类型

table:查询的数据表

type:访问类型(非常重要,可以看出有没有走索引),有以下几个值: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32张图片

possible_keys:可能使用的索引,注意不一定会使用。查询涉及到的字段上若存在索引,则该索引将被列出来。当该列为 NULL时就要考虑当前的SQL是否需要优化了。

key:显示MySQL在查询中实际使用的索引,若没有使用索引,显示为NULL。

key_length:索引长度

ref:表示上述表的连接匹配条件,即哪些列或常量被用于查找索引列上的值 rows 返回估算的结果集数目,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值。

SQL性能优化的目标?

SQL性能优化的目标是提高数据库查询和操作的执行效率,以减少查询时间、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率。具体而言,SQL性能优化的目标包括:

1. 减少查询时间:通过优化SQL语句、索引设计和数据库结构等,减少查询的执行时间,提高查询的效率。

2. 提高系统响应速度:优化SQL语句和数据库设计,减少数据库操作的响应时间,提高系统对用户请求的响应速度。

3. 减少资源消耗:通过优化SQL语句、索引和数据库结构,减少数据库操作对系统资源的消耗,如CPU、内存、磁盘IO等。

4. 提高并发性能:通过优化SQL语句、索引和数据库设计,提高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支持更多的并发用户和请求。

5. 降低系统负载:通过优化SQL语句和数据库设计,减少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负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 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通过优化SQL语句和数据库设计,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冗余和不一致的情况。

总的来说,SQL性能优化的目标是通过优化SQL语句、索引设计和数据库结构等方面的优化,提高数据库查询和操作的执行效率,从而提升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常见的查询优化级别及其示例

在SQL性能优化中,查询优化可以分为多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涉及不同的优化技术和策略。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查询优化级别及其示例:

1. 语法优化:在这个级别上,通过调整SQL语句的书写方式和语法结构,以提高查询性能。例如,避免使用SELECT *,而是明确指定需要的列;避免使用子查询,而是使用JOIN操作等。

2. 索引优化:在这个级别上,通过创建适当的索引来加速查询。例如,为经常用于查询条件的列创建索引,或者创建复合索引以支持多列查询条件。

3. 查询重写优化:在这个级别上,通过重写查询语句来改善查询性能。例如,将复杂的子查询转换为JOIN操作,或者使用UNION ALL替代UNION操作,以避免重复数据的排序和去重操作

4. 查询计划优化:在这个级别上,通过优化查询执行计划来提高查询性能。例如,使用数据库的查询优化器来选择最佳的查询计划,或者使用查询提示(query hints)来指导查询优化器的选择。

5. 数据库配置优化:在这个级别上,通过调整数据库的配置参数来优化查询性能。例如,调整缓冲池大小、并发连接数、日志记录级别等,以适应具体的查询负载和硬件环境。

6. 硬件优化:在这个级别上,通过升级硬件设备或增加硬件资源来提高查询性能。例如,增加内存容量、使用更快的磁盘驱动器、使用分布式架构等

请注意,不同的查询优化级别可能会有不同的优化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库系统和查询负载进行综合考虑和优化。

SQL的生命周期?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33张图片

SQL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或数据库管理员根据业务需求和查询要求,分析和设计SQL查询语句。这包括确定需要查询的表、选择适当的列、定义查询条件和排序要求等。

2. 优化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对SQL语句进行优化,以提高查询性能和效率。这包括优化查询语句的结构、使用适当的索引、重写查询以改进执行计划等。

3. 执行阶段:在这个阶段,数据库管理系统接收到SQL查询请求,并根据优化后的查询语句执行查询操作。这包括解析查询语句、查询计划生成、数据检索和处理等。

4. 监控阶段:在这个阶段,可以对SQL查询进行监控和跟踪,以评估查询的性能和资源消耗。这包括收集查询执行的统计信息、分析查询的执行计划、监测查询的资源利用情况等。

5. 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监控结果,对SQL查询进行调整和优化。这可能涉及修改查询语句、调整索引、更改数据库配置参数等,以进一步提高查询性能和效率。

6. 维护阶段:在这个阶段,持续监控和维护SQL查询的性能。这包括定期进行性能评估、优化查询的更新版本、处理数据库的变更和升级等。

需要注意的是,SQL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循环过程,不断地进行优化、执行、监控和调整,以保证查询的性能和效率。每个阶段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求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优化。

大表数据(表中数据很多)查询怎么优化

对于大表数据的查询,以下是一些优化方法:

1. 使用索引:为经常用于查询条件的列创建索引,可以大幅提高查询性能。确保索引的选择是基于查询频率和查询条件的选择性。

2. 分页查询:对于大表数据的查询,避免一次性返回所有数据,而是采用分页查询的方式,每次只返回部分数据。可以使用LIMIT和OFFSET来限制返回的数据量。

3. 避免全表扫描:避免在没有索引的列上进行全表扫描,这会导致性能下降。尽量使用索引来定位需要查询的数据。

4. 避免不必要的列和行:只查询需要的列,避免返回不必要的数据。同时,通过优化查询条件,减少需要检索的行数,可以提高查询性能。

5. 使用合适的JOIN操作:在涉及多个表的查询中,使用适当的JOIN操作来优化查询。确保JOIN的列上有索引,并且使用适当的JOIN类型(如INNER JOIN、LEFT JOIN等)。

6. 分区表:如果数据库支持分区表,可以将大表数据按照某个列的值进行分区,以提高查询性能。分区可以将数据分散到多个物理存储位置,减少查询的数据量。

7. 缓存查询结果:如果查询结果不经常变化,可以考虑将查询结果缓存起来,避免每次都执行查询操作。这可以通过使用缓存技术(如Redis)或者数据库的查询缓存功能来实现。

8. 数据库优化:除了针对具体查询的优化,还可以考虑调整数据库的配置参数,如增加缓冲池大小、调整并发连接数等,以提高整体的查询性能。

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优化方法,对于复杂的查询和大表数据,可能需要综合使用多种优化技术来达到最佳性能。

超大分页怎么处理?

处理超大分页的查询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 使用基于游标的分页:传统的分页方式是使用LIMIT和OFFSET来限制返回的数据量,但在超大分页的情况下,OFFSET会导致数据库扫描大量的数据。相反,可以使用基于游标的分页,通过记录上一页的最后一条数据的标识(如主键值),在下一页查询时使用该标识来定位数据,避免全表扫描。

2. 数据预处理:在超大分页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预处理数据来提高查询性能。例如,可以将查询结果预先计算并存储在一个临时表中,然后根据需要从临时表中进行分页查询。这样可以避免每次查询都对大表进行扫描和计算。

3. 使用索引优化:确保分页查询的排序列和过滤条件列上有合适的索引。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库的扫描范围,提高查询性能。

4. 缓存分页结果:如果分页结果不经常变化,可以考虑将分页结果缓存起来。这样可以避免每次查询都执行分页操作,提高查询性能。注意要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变化频率来设置缓存的有效期。

5. 数据分片:如果数据库支持数据分片(sharding),可以将大表数据按照某个规则进行分片存储。在进行超大分页查询时,只需要查询相关分片的数据,避免全表扫描。

6. 数据预聚合:对于一些统计类的查询,可以预先计算并存储聚合结果,然后在分页查询时直接使用这些预聚合结果,避免对大表进行实时的聚合计算。

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库系统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超大分页查询往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查询性能、数据变化频率和数据一致性等因素。

mysql 分页

什么是分页

一般在客户端实现分页功能的时候,要显示当前页的数据、当前所在页数、临近页面的按钮以及总页数等等。这些数据随着翻页的进行能够动态的变化,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一般会采取两种办法:真分页和假分页。这样的划分方式是从与数据库的交互方式出发的,是每次翻页时都进行查询还是一次性查出所有的数据。

在MySQL中进行分页查询,可以使用LIMIT和OFFSET子句来实现。LIMIT用于限制返回的记录数,OFFSET用于指定起始位置。

语法如下: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LIMIT offset, count;

其中,offset表示起始位置的偏移量【从0开始】,count表示需要返回的记录数。

例如,如果要查询表中的第6到第10条记录,可以使用以下语句: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LIMIT 5, 5;

这里的offset为5,表示从第6条记录开始,count为5,表示返回5条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offset从0开始计数,而不是从1开始。因此,LIMIT 0, 10表示返回前10条记录

另外,为了提高分页查询的性能,可以为分页查询的排序列和过滤条件列创建合适的索引,以减少数据库的扫描范围。

还可以使用基于游标的分页方式,通过记录上一页的最后一条数据的标识(如主键值),在下一页查询时使用该标识来定位数据,避免全表扫描和使用OFFSET

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量来选择合适的分页方式。     

逻辑分页【假分页】和物理分页【真分页】

在MySQL中,分页可以分为逻辑分页和物理分页两种方式。

 逻辑分页【假分页】

逻辑分页是在查询结果中进行分页,通过LIMIT和OFFSET子句来控制返回的记录数和起始位置。这种方式在查询时会返回所有符合条件的记录,但只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展示,因此可能会存在性能问题。

例如,假设有一个名为products的表,包含了所有的产品信息。要查询第11到第20条产品记录,可以使用以下语句进行逻辑分页查询:

SELECT * FROM products
LIMIT 10 OFFSET 10;

这里的LIMIT 10表示返回10条记录,OFFSET 10表示从第11条记录开始。

逻辑分页的缺点是,在查询时需要返回所有符合条件的记录,如果数据量非常大,会导致查询性能下降。

物理分页【真分页】

物理分页是在数据库层面进行分页,通过使用索引或其他优化技术,只查询需要的记录,从而提高查询性能。

例如,假设有一个名为orders的表,包含了所有的订单信息,并且有一个自增的主键id。要查询第11到第20条订单记录,可以使用以下物理分页查询: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id > 10
ORDER BY id
LIMIT 10;

这里的WHERE子句限制了id大于10的记录,ORDER BY子句按id升序排序,LIMIT 10表示返回10条记录。

物理分页的优点是,只查询需要的记录,减少了数据库的扫描范围,提高了查询性能。但它需要合适的索引来支持查询条件和排序,否则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

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量来选择适合的分页方式。逻辑分页适用于小数据量和简单查询而物理分页适用于大数据量和复杂查询

分页公式

分页最核心的两个参数

  • 当前页数:pageNumber
  • 每页条数:pageSize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有当前所在页以及每页的数据量,同时要注意一下是否超出了最大页数。以每页10条为例,则前三页的数据应为:

  • 第1页:第1~10条,SQL写法:LIMIT 0,10
  • 第2页:第11~20条,SQL写法:LIMIT 10,10
  • 第3页:第21~30条,SQL写法:LIMIT 20,10

据此我们可以总结出,LIMIT所需要的两个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 offset:(pageNumber - 1) * pageSize
  • rows:pageSize

慢查询日志

MySQL的慢查询日志是MySQL提供的一种日志记录,它用来记录在MySQL中运行时间超过long_query_time值的SQL,则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中。long_query_time的默认值为10,意思是运行10S以上的语句。

默认情况下,Mysql数据库并不启动慢查询日志,需要我们手动来设置这个参数,当然,如果不是调优需要的话,一般不建议启动该参数,因为开启慢查询日志会或多或少带来一定的性能影响。慢查询日志支持将日志记录写入文件,也支持将日志记录写入数据库表

慢查询主要体现在慢上,通常意义上来讲,只要返回时间大于 >1 sec上的查询都可以称为慢查询。慢查询会导致CPU,内存消耗过高。数据库服务器压力陡然过大,那么大部分情况来讲,肯定是由某些慢查询导致的。

查看当前慢查询设置情况

#查看慢查询时间,默认10s,建议降到1s或以下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long_query_time | 1.000000 |
+-----------------+----------+
1 row in set (0.00 sec)
#查看慢查询配置情况,其中,slow_query_log的值是on就是已开启功能了。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slow%";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log_slow_admin_statements         | OFF                  |
| log_slow_filter                   |                      |
| log_slow_rate_limit               | 1                    |
| log_slow_rate_type                | session              |
| log_slow_slave_statements         | OFF                  |
| log_slow_sp_statements            | ON                   |
| log_slow_verbosity                |                      |
| max_slowlog_files                 | 0                    |
| max_slowlog_size                  | 0                    |
| slow_launch_time                  | 2                    |
| slow_query_log                    | ON                   |
| slow_query_log_always_write_time  | 10.000000            |
| slow_query_log_file               | /tmp/slow_querys.log |
| slow_query_log_use_global_control |                      |
+-----------------------------------+----------------------+
14 rows in set (0.01 sec)

如何开启慢查询功能

方法一:在服务器上找到mysql的配置文件my.cnf(slow_query_log = ON) , 然后再mysqld模块里追加一下内容,这样的好处是会一直生效,不好就是需要重启mysql进程。

vim my.cnf
[mysqld]
slow_query_log = ON
#定义慢查询日志的路径
slow_query_log_file = /tmp/slow_querys.log
#定义查过多少秒的查询算是慢查询,我这里定义的是1秒,5.6之后允许设置少于1秒,例如0.1秒
long_query_time = 1
#用来设置是否记录没有使用索引的查询到慢查询记录,默认关闭,看需求开启,会产生很多日志,可动态修改
#log-queries-not-using-indexes
管理指令也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比如OPTIMEZE TABLE, ALTER TABLE,默认关闭,看需求开启,会产生很多日志,可动态修改
#log-slow-admin-statements

然后重启mysql服务器即可,这是通过一下命令看一下慢查询日志的情况:

tail -f /tmp/slow_querys.log

方法二:通过修改mysql的全局变量来实现(set global slow_query_log=1),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重启mysql服务器,登陆到mysql上执行一下sql脚本即可,不过重启后就失效了。

#开启慢查询功能,1是开启,0是关闭
mysql> set global slow_query_log=1;
#定义查过多少秒的查询算是慢查询,我这里定义的是1秒,5.6之后允许设置少于1秒,例如0.1秒
mysql> set global long_query_time=1;
#定义慢查询日志的路径
mysql> set global slow_query_log_file='/tmp/slow_querys.log';
#关闭功能:set global slow_query_log=0;
然后通过一下命令查看是否成功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long%';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slow%';
#设置慢查询记录到表中
#set global log_output='TABLE';

MYSQL慢查询日志的记录定义

直接查看mysql的慢查询日志分析,比如我们可以tail -f slow_query.log查看里面的内容

# Time: 110107 16:22:11
# User@Host: root[root] @ localhost []
# Query_time: 9.869362 Lock_time: 0.000035 Rows_sent: 1 Rows_examined: 6261774
SET timestamp=1294388531;
select count(*) from ep_friends;

字段意义解析

  • 第一行,SQL查询执行的时间
  • 第二行,执行SQL查询的连接信息,用户和连接IP
  • 第三行,记录了一些我们比较有用的信息,如下解析:
    • Query_time,这条SQL执行的时间,越长则越慢
    • Lock_time,在MySQL服务器阶段(不是在存储引擎阶段)等待表锁时间
    • Rows_sent,查询返回的行数
    • Rows_examined,查询检查的行数,越长就当然越费时间
  • 第四行,设置时间戳,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和第一行对应执行时间。
  • 第五行及后面所有行(第二个# Time:之前),执行的sql语句记录信息,因为sql可能会很长。

MYSQL慢查询日志分析方法

分析MySQL慢查询日志是优化数据库性能的重要步骤之一。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来分析MySQL慢查询日志:

1. 启用慢查询日志:首先,确保慢查询日志已经启用。在MySQL配置文件中,找到`slow_query_log`参数并将其设置为`ON`,同时指定`slow_query_log_file`参数来指定慢查询日志文件的路径。重启MySQL服务后,慢查询日志就会开始记录慢查询语句。

2. 查看慢查询日志:使用文本编辑器打开慢查询日志文件,可以在其中看到记录的慢查询语句。每条记录都包含了查询的执行时间、锁定时间、返回的行数等信息。

3. 使用mysqldumpslow工具:MySQL提供了一个名为`mysqldumpslow`的工具,可以用于解析和分析慢查询日志。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来使用该工具:

   mysqldumpslow [options] [log_file]

其中,`options`是一些可选参数,比如`-s`用于指定排序的方式,`-t`用于指定显示的前几条慢查询语句等。`log_file`是慢查询日志文件的路径。

   通过使用`mysqldumpslow`工具,可以方便地对慢查询日志进行排序、过滤和统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慢查询情况。

4. 使用Percona Toolkit:Percona Toolkit是一个强大的MySQL工具集,其中包含了一些用于分析和优化MySQL性能的工具。其中,`pt-query-digest`工具可以用于解析慢查询日志,生成报告并提供详细的查询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来使用该工具:

   pt-query-digest [options] [log_file]

 同样,`options`是一些可选参数,`log_file`是慢查询日志文件的路径。

   `pt-query-digest`工具提供了更多高级的分析功能,比如查询的响应时间分布、索引使用情况、查询的执行计划等,对于深入分析和优化慢查询非常有帮助。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对MySQL慢查询日志进行分析,并找出潜在的性能问题和优化方向。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对查询语句、索引、数据库配置等进行调整,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对慢查询都怎么优化过?

对慢查询进行优化的方法有很多,具体的优化策略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慢查询优化方法:

  1. 优化查询语句:

    • 确保查询语句使用了合适的索引,可以通过使用EXPLAIN命令来查看查询的执行计划,判断是否使用了索引。
    • 避免使用全表扫描,尽量使用索引来定位数据。
    • 减少查询返回的数据量,只选择需要的列,避免不必要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 尽量避免使用SELECT *,而是明确列出需要的列。
    • 避免在查询中使用函数,尽量将函数的计算移到应用层。
  2. 优化表结构:

    • 合理设计表结构,包括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添加必要的索引等。
    • 根据查询的特点和频率,考虑使用分区表、分表等技术来提高查询性能。
  3. 优化索引:

    • 分析查询的访问模式,选择合适的索引策略,包括单列索引、组合索引、覆盖索引等。
    • 定期分析和优化索引,删除不再使用的索引,避免过多的索引导致性能下降。
  4. 避免锁冲突:

    • 合理使用事务和锁机制,避免长时间的锁等待。
    • 尽量使用读写分离,将读操作和写操作分散到不同的服务器上,减少锁冲突。
  5. 优化数据库配置:

    •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数据库的缓冲区大小、连接数等配置参数,以适应应用的负载。
  6. 使用缓存:

    • 对于一些频繁查询的结果,可以考虑使用缓存来避免重复查询数据库。
  7. 定期维护和监控:

    • 定期分析和优化慢查询日志,找出潜在的性能问题。
    • 监控数据库的性能指标,及时发现并解决性能问题。

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和数据库环境来选择合适的优化策略,有时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综合优化慢查询。同时,优化过程中需要进行测试和评估,以确保优化的效果和稳定性。

在业务系统中,除了使用主键进行的查询,其他的我都会在测试库上测试其耗时,慢查询的统计主要由运维在做,会定期将业务中的慢查询反馈给我们。

为什么要尽量设定一个主键?

设定一个主键是数据库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数据唯一性:主键要求每个记录都具有唯一的标识,确保数据的唯一性。这对于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非常重要,防止出现重复或冗余数据。

2. 数据的快速定位:主键通常会被用作索引,可以加快数据的查找和访问速度。数据库引擎会自动为主键创建索引,使得根据主键进行查询、连接和排序等操作更加高效。

3. 数据关联和引用:主键可以用于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外键引用主键,实现表之间的数据关联。这对于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非常重要,保证了数据的引用完整性。

4. 数据修改和删除:主键可以作为唯一标识来修改或删除特定的记录,避免对整个表进行扫描和更新,提高数据操作的效率。

5. 数据表的性能:主键可以帮助数据库优化器进行查询计划的选择,提高查询的性能。同时,主键也可以用于分区、分表等数据库性能优化技术。

总之,设定一个主键是数据库设计中的最佳实践之一,它能够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快速定位、数据关联和引用的完整性,以及提高数据操作的效率和数据库的性能。

主键是数据库确保数据行在整张表唯一性的保障,即使业务上本张表没有主键, 也建议添加一个自增长的ID列作为主键。主键存在的意义在于不仅能保证数据的唯一性,而且当以主键构建聚簇索引时,能够对数据快速定位,提高数据操作效率

主键使用自增ID还是UUID?

推荐使用自增ID,不要使用UUID。

因为在InnoDB存储引擎中,主键索引是作为聚簇索引存在的,也就是说,主键索引的B+树叶子节点上存储了主键索引以及全部的数据(按照顺序),如果主键索引是自增ID,那么只需要不断向后排列即可,如果是UUID,由于到来的ID与原 来的大小不确定,会造成非常多的数据插入,数据移动,然后导致产生很多的内存碎片,进而造成插入性能的下降。

简单来说:因为在InnoDB存储引擎中,主键索引是作为聚簇索引存在的,所以innodb的叶子节点按照主键顺序存放主键和对应行的数据,如果是uuid,添加需要从中间插入;如果是自增id,直接在末尾插入,总之,在数据量大一些的情况下,用自增主键性能会好一些。

关于主键是聚簇索引,如果没有主键,InnoDB会选择一个唯一键来作为聚簇索引,如果没有唯一键,会生成一个隐式的主键。

字段为什么要求定义为not null?

将字段定义为 NOT NULL 是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当一个字段被定义为 NOT NULL,意味着该字段在插入数据时必须有一个非空的值。

以下是一些原因,为什么要求字段定义为 NOT NULL:

1. 数据完整性:通过将字段定义为 NOT NULL,可以防止在数据库中插入空值或缺失值。这有助于确保数据的完整性,避免出现不完整或不一致的数据。

2. 查询准确性:如果某个字段允许为空,那么在查询时可能需要额外的逻辑来处理空值的情况。而将字段定义为 NOT NULL,可以简化查询逻辑,避免处理空值的复杂性。

3. 索引性能:对于定义为 NOT NULL 的字段,数据库可以更好地优化索引的使用。在查询时,数据库可以更快速地定位和筛选出不包含空值的数据。

4. 数据约束:通过将字段定义为 NOT NULL,可以在数据库层面上强制执行数据约束。这样可以防止不符合业务规则的数据被插入到数据库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某些字段可能允许为空,这取决于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模型设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将字段定义为 NOT NULL 是一个良好的实践,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如果要存储用户的密码散列,应该使用什么字段进行存储?

存储密码散列、盐和固定长度的字符串时,使用`char`类型确实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并提高检索效率。

`char`类型是固定长度的字符类型,它会占用固定的存储空间,不会根据实际存储的数据长度进行动态调整。相比之下,`varchar`类型是可变长度的字符类型,它会根据实际存储的数据长度进行动态调整,可能会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

当存储的数据长度是固定的,且长度较短(比如密码散列、盐、身份证号等),使用`char`类型可以确保存储空间的最大利用,避免了额外的存储空间浪费。

此外,由于`char`类型是固定长度的,数据库引擎在进行查询时可以更快速地定位和检索数据,因为它们知道每个字段的确切位置。而`varchar`类型由于长度可变,可能需要额外的操作来确定字段的位置,可能会稍微降低检索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长度较长或长度不固定的字符串,使用`varchar`类型更为合适,因为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调整存储空间,并且不会造成额外的存储空间浪费。

综上所述,对于密码散列、盐和固定长度的字符串,使用`char`类型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并提高检索效率,但在选择存储类型时,需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30种SQL查询语句优化方法

  1.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 或 <> 操作符,否则将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2. 对查询进行优化,应尽量避免全表扫描,首先应考虑在 where 及 order by 涉及的列上建立索引
  3.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字段进行 null 值判断,否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如: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is null,可以在num列上设置默认值 0 ,确保表中num列没有null值,然后这样查询: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0
  4. 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or 来连接条件,否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如: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 or num=20可以这样查询: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 union all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20
  5. 下面的模糊查询也将导致全表扫描: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like ‘%c%’,若要提高效率,可以使用向左匹配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like c% (不能前置百 分号),或者考虑全文检索。
  6. in 和 not in 也要慎用,否则会导致全表扫描,如: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in(1,2,3),对于连续的数值,能用 between 就不要用 in 了: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between 1 and 3
  7. 如果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参数,也会导致全表扫描。因为 SQL 只有在运行时才会解析局部变量,但优化程序不能将访问计划的选择推迟到运行时;它必须在编译时进行选择。然而,如果在编译时建立访问计划,变量的值还是未知的,因而无法作为索引选择的输入项。如下面语句将进行全表扫描: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num可以改为强制查询使用索引:select id from t with(index(索引名)) where num=@num
  8.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字段进行表达式操作,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如: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2=100应改为: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0*2
  9.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字段进行函数操作,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如:select id from t where substring(name,1,3)=’abc'生成的id应改为: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like ‘abc%’。如:select id from t where datediff(day,createdate,’2005-11-30′)=’2005-11-30应改为:select id from t where createdate>=’2005-11-30′ and createdate<’2005-12-1′
  10. 不要在 where 子句中的 “=” 左边进行函数、算术运算或其他表达式运算,否则系统将可能无法正确使用索引。
  11. 在使用索引字段作为条件时,如果该索引是复合索引,那么必须使用到该索引中的第一个字段作为条件时才能保证系统使用该索引,否则该索引将不会被使 用,并且应尽可能的让字段顺序与索引顺序相一致。
  12. 不要写一些没有意义的查询,如需要生成一个空表结构:select col1,col2 into t from t where 1=0 ,这类代码不会返回任何结果集,但是会消耗系统资源的,应改成这样:create table t(…)
  13. 很多时候用 exists 代替 in 是一个好的选择:select num from a where num in(select num from b),用下面的语句替换:select num from a where exists(select 1 from b where num=a.num)
  14. 并不是所有索引对查询都有效,SQL 是根据表中数据来进行查询优化的,当索引列有大量数据重复时,SQL 查询可能不会去利用索引,如一表中有字段 sex、male、female几乎各一半,那么即使在 sex 上建了索引也对查询效率起不了作用。
  15. 索引并不是越多越好,索引固然可以提高相应的 select 的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 insert 及 update 的效率,因为 insert 或 update 时有可能会重建索引,所以怎样建索引需要慎重考虑,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个表的索引数最好不要超过 6 个,若太多则应考虑一些不常使用到的列上建的索引是否有 必要。
  16. 应尽可能的避免更新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因为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的顺序就是表记录的物理存储顺序,一旦该列值改变将导致整个表记录的顺序的调整,会耗费相当大的资源。若应用系统需要频繁更新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那么需要考虑是否应将该索引建为 clustered 索引。
  17. 尽量使用数字型字段,若只含数值信息的字段尽量不要设计为字符型,这会降低查询和连接的性能,并会增加存储开销。这是因为引擎在处理查询和连接时会 逐个比较字符串中每一个字符,而对于数字型而言只需要比较一次就够了。
  18. 尽可能的使用 varchar/nvarchar 代替 char/nchar ,因为首先变长字段存储空间小,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其次对于查询来说,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字段内搜索效率显然要高些。
  19. 任何地方都不要使用 select * from t ,用具体的字段列表代替“*”,不要返回用不到的任何字段。
  20. 尽量使用表变量来代替临时表。如果表变量包含大量数据,请注意索引非常有限(只有主键索引)。
  21. 避免频繁创建和删除临时表,以减少系统表资源的消耗。
  22. 临时表并不是不可使用,适当地使用它们可以使某些例程更有效,例如,当需要重复引用大型表或常用表中的某个数据集时。但是,对于一次性事件,最好使用导出表。
  23. 在新建临时表时,如果一次性插入数据量很大,那么可以使用 select into 代替 create table,避免造成大量 log ,以提高速度;如果数据量不大,为了缓和系统表的资源,应先create table,然后insert。
  24. 如果使用到了临时表,在存储过程的最后务必将所有的临时表显式删除,先 truncate table ,然后 drop table ,这样可以避免系统表的较长时间锁定。
  25. 尽量避免使用游标,因为游标的效率较差,如果游标操作的数据超过 1 万行,那么就应该考虑改写。
  26. 使用基于游标的方法或临时表方法之前,应先寻找基于集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基于集的方法通常更有效。
  27. 与临时表一样,游标并不是不可使用。对小型数据集使用 FAST_FORWARD 游标通常要优于其他逐行处理方法,尤其是在必须引用几个表才能获得所需的数据时。在结果集中包括“合计”的例程通常要比使用游标执行的速度快。如果开发时间允许,基于游标的方法和基于集的方法都可以尝试一下,看哪一种方法的效果更好。
  28. 在所有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开始处设置 SET NOCOUNT ON ,在结束时设置 SET NOCOUNT OFF 。无需在执行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每个语句后向客户端发送 DONE_IN_PROC 消息。
  29. 尽量避免向客户端返回大数据量,若数据量过大,应该考虑相应需求是否合理。
  30. 尽量避免大事务操作,提高系统并发能力。

优化查询过程中的数据访问

在优化查询过程中的数据访问,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索引优化:合理设计和使用索引可以加快数据的查找和访问速度。分析查询语句的条件和经常访问的字段,创建适当的索引,避免全表扫描,提高查询效率。

2. 数据分区:对于大型数据库,可以将数据进行分区,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磁盘上,从而提高数据的并发访问能力和查询性能。

3. 避免不必要的字段和表连接:在查询语句中只选择需要的字段,避免返回不必要的数据。同时,尽量减少表之间的连接操作,避免不必要的性能开销。

4. 缓存数据:对于经常访问的数据,可以将其缓存在内存中,减少对磁盘的访问,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使用缓存技术如Redis或Memcached可以有效提高查询性能。

5. 合理使用数据库连接池:使用连接池管理数据库连接,避免频繁地创建和销毁连接,提高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

6. 数据库优化器的使用:数据库优化器会根据查询语句的复杂性和数据分布情况,选择最优的查询计划。了解数据库优化器的工作原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查询语句的调整,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7. 数据库服务器的硬件优化:合理配置数据库服务器的硬件资源,如CPU、内存和磁盘等,以满足查询的并发处理需求,并提高数据的读写性能。

8. 定期进行数据库维护:定期进行数据库的备份、索引重建、数据统计和碎片整理等维护操作,保持数据库的良好状态,提高查询性能。

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库的特点,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数据访问的优化。同时,可以通过性能测试和监控工具来评估和调整优化效果,不断改进和优化查询过程中的数据访问。

  • 确定应用程序是否在检索大量超过需要的数据,可能是太多行或列
  • 确认MySQL服务器是否在分析大量不必要的数据行

避免犯如下SQL语句错误

  • 查询不需要的数据。解决办法:使用limit解决
  • 多表关联返回全部列。解决办法:指定列名
  • 总是返回全部列。解决办法:避免使用SELECT *
  • 重复查询相同的数据。解决办法:可以缓存数据,下次直接读取缓存
  • 是否在扫描额外的记录。解决办法:使用explain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查询需要扫描大量的数据,但只返回少数的行,可以通过如下技巧去优化:
    • 使用索引覆盖扫描,把所有的列都放到索引中,这样存储引擎不需要回表获取对应行就可以返回结果。
    • 改变数据库和表的结构,修改数据表范式
    • 重写SQL语句,让优化器可以以更优的方式执行查询。

优化长/难的查询语句

优化复杂的查询语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 优化查询语句的结构:仔细分析查询语句的结构,确保使用了最简洁和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查询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子查询、冗余的条件和多余的连接操作。

2. 优化索引:分析查询语句的条件和经常访问的字段,创建适当的索引来加速查询。确保表中的索引统计信息是最新的,并且索引的选择和使用是合理的。

3. 避免全表扫描:尽量避免在查询语句中使用不带任何条件的 SELECT *,而是明确指定需要的字段。使用 WHERE 子句来过滤数据,减少全表扫描的开销。

4. 分解复杂的查询:如果一个查询语句过于复杂,可以考虑将其分解为多个简单的查询,并使用临时表或子查询来组合结果。这样可以降低查询的复杂度,提高执行效率。

5. 适当使用连接和子查询:在使用连接和子查询时,确保连接条件和子查询的逻辑正确,并且使用合适的连接类型(如 INNER JOIN、LEFT JOIN 等)来获取正确的结果。

6. 数据库配置优化:根据查询的需求和数据库的特点,调整数据库的配置参数,如内存分配、并发连接数等,以提高查询性能。

7. 数据库设计优化:合理设计数据库的表结构,避免冗余字段和表的嵌套层次过深。使用合适的数据类型和字段长度,以减少存储空间和提高查询效率。

8. 查询缓存:对于频繁访问的查询,可以使用查询缓存来避免重复执行相同的查询语句,提高查询的响应速度。

9. 数据分区:对于大型数据库,可以将数据进行分区存储,以提高查询的并发处理能力和查询性能。

10. 定期进行数据库维护:定期进行数据库的备份、索引重建、数据统计和碎片整理等维护操作,保持数据库的良好状态,提高查询性能。

在优化复杂查询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进行性能测试和监控,以评估和调整优化效果。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库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优化和改进。

MySQL内部每秒能扫描内存中上百万行数据,相比之下,响应数据给客户端就要慢得多

使用尽可能小的查询是好的,但是有时将一个大的查询分解为多个小的查询是很有必要的。

优化特定类型的查询语句

当优化特定类型的查询语句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查询需求和数据库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改进。以下是几个常见类型的查询语句及其优化示例:

1. 聚合查询优化:
   - 查询示例:SELECT SUM(sales_amount) FROM sales WHERE date >= '2021-01-01' AND date <= '2021-12-31';
   - 优化方法:为 date 字段创建索引,以加速日期范围的过滤。另外,可以使用分区表将数据按日期进行分区,以提高查询性能。

2. 带有排序和分页的查询优化:
   - 查询示例:SELECT * FROM products ORDER BY price DESC LIMIT 10 OFFSET 0;
   - 优化方法:为 price 字段创建索引,以加速排序操作。另外,可以使用覆盖索引(Covering Index)来减少对表的访问,提高查询效率。

3. 多表连接查询优化:
   - 查询示例:SELECT * FROM orders INNER JOIN customers ON orders.customer_id = customers.id WHERE customers.country = 'USA';
   - 优化方法:为 customer_id 字段和 country 字段创建索引,以加速连接和过滤操作。另外,可以使用合适的连接类型(如 INNER JOIN、LEFT JOIN)来获取正确的结果。

4. 子查询优化:
   - 查询示例:SELECT * FROM products WHERE price > (SELECT AVG(price) FROM products);
   - 优化方法:将子查询的结果存储为临时表或使用 WITH 子句,以避免重复执行子查询。另外,为 price 字段创建索引,以加速过滤操作。

5. EXISTS 子查询优化:
   - 查询示例: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EXISTS (SELECT 1 FROM customers WHERE customers.id = orders.customer_id);
   - 优化方法:为 customer_id 字段创建索引,以加速子查询的连接操作。另外,可以使用 EXISTS 关键字来提前终止查询,减少不必要的计算。

以上是一些常见类型的查询语句及其优化示例。在实际场景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库的特点进行分析和优化。通过合理设计索引、优化连接操作、使用合适的查询方式等手段,可以提高查询性能和效率。

为什么要优化

优化查询是为了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具体原因如下:

1. 提升用户体验:优化查询可以减少查询的响应时间,提高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用户可以更快地获取到需要的结果,提高工作效率。

2. 提高系统性能:优化查询可以减少数据库系统的负载和资源消耗,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通过减少查询的执行时间和资源占用,可以为系统的其他部分留出更多的资源和处理能力。

3. 减少数据库访问成本:优化查询可以减少对数据库的访问次数和数据传输量,减少网络延迟和带宽消耗。这对于分布式系统或大规模数据处理非常重要。

4. 提高应用程序的可扩展性:通过优化查询,可以减少数据库系统的负载和资源消耗,使应用程序能够处理更多的并发请求和大规模数据处理。这对于应对业务增长和用户增加非常重要。

5. 降低硬件成本:通过优化查询,可以减少数据库系统的资源消耗,延缓硬件升级的需求。这可以帮助组织节约成本,并延长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6. 提高数据安全性:优化查询可以减少查询的执行时间和资源占用,减少潜在的安全漏洞。通过减少数据库的暴露时间和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优化查询对于提高系统性能、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成本和提高数据安全性都非常重要。它是数据库管理和应用程序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据库结构优化

数据库结构优化的目的

数据库结构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和维护性,以满足业务需求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具体目的如下:

1. 提高查询性能:通过优化数据库结构,可以减少查询的执行时间和资源消耗。合理设计表和字段的结构,创建适当的索引,可以加速查询操作,提高数据库的响应速度。

2. 减少数据冗余和存储空间:数据库结构优化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减少数据存储空间的占用。通过合理的表设计和规范化,可以避免重复存储相同的数据,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

3. 提高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通过规范化数据库结构,可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通过定义适当的关系和约束,可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的不一致和错误。

4. 支持业务需求的变化和扩展:优化数据库结构可以使数据库更加灵活和可扩展,以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通过合理的表设计和关系建立,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扩展和修改,减少对数据库结构的重大改动。

5. 提高数据访问效率:数据库结构优化可以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减少查询的复杂度和资源消耗。通过合理的表结构和索引设计,可以减少数据的扫描和连接操作,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

6. 简化数据维护和管理:通过优化数据库结构,可以简化数据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合理的表设计和关系建立可以使数据的管理更加清晰和方便,减少数据的冗余和复杂性,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

综上所述,数据库结构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和维护性,以满足业务需求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通过合理的表设计、索引创建和关系建立,可以提高查询性能、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一致性和支持业务需求的变化。

具体实践

  • 使用可以存下你的数据的最小的数据类型。(时间类型数据:可以使用varchar类型,可以使用int类型,也可以使用时间戳类型)
  • 使用简单的数据类型,int要比varchar类型在mysql处理上简单。(int类型存储时间是最好的选择)
  • 尽可能的使用not null定义字段。(innodb的特性所决定,非not null的值,需要额外的在字段存储,同时也会增加IO和存储的开销)
  • 尽量少用text类型,非用不可时最好考虑分表。二、数据库表的范式化优化

MySQL数据库cpu飙升到500%的话他怎么处理?

当MySQL数据库的CPU飙升到500%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处理:

1. 分析数据库负载:使用数据库监控工具或命令,查看当前的数据库负载情况,确定是哪些查询或操作导致了CPU的飙升。可以通过查看慢查询日志、审查数据库的查询计划等方式进行分析。

2. 优化查询语句: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优化查询语句。可以通过添加索引、重写查询、调整查询参数等方式来改进查询性能,减少CPU的消耗。

3. 检查数据库配置:检查数据库的配置参数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例如,可以适当增加缓冲区的大小、调整并发连接数、调整查询缓存等,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4. 优化数据库结构:检查数据库的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冗余数据或不必要的索引。可以进行表重构、规范化设计、删除不必要的索引等操作,以减少数据库的负载和提高性能。

5. 调整硬件资源:如果CPU飙升到500%是因为硬件资源不足导致的,可以考虑增加CPU核心数、增加内存容量等方式来提升数据库的处理能力。

6. 防止恶意攻击或异常行为:检查是否有恶意攻击、异常行为或其他非正常操作导致数据库CPU飙升。可以通过审查访问日志、限制访问权限、加强安全策略等方式来防止此类问题。

7. 数据库分片或集群:如果以上措施无法解决问题,可以考虑将数据库进行分片或部署为集群,以分担负载和提高数据库的扩展性。

MySQL的复制原理以及流程

MySQL复制:为保证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的数据一致性,在向主服务器插入数据后,从服务器会自动将主服务器中修改的数据同步过来。

主从复制简介

主从复制是一种数据库复制技术,用于将一个数据库的数据复制到其他多个数据库实例,实现数据的备份、读写分离和负载均衡。

在主从复制中,有一个主数据库(Master)和一个或多个从数据库(Slave)。主数据库负责接收和处理写操作(INSERT、UPDATE、DELETE),并将这些写操作的日志记录下来,称为二进制日志(Binary Log)。从数据库则通过连接到主数据库并获取二进制日志,将这些日志应用到自己的数据库中,从而实现数据的复制。

需要注意的是,主从复制是异步的,即主数据库执行写操作后,并不会立即将数据同步到从数据库,而是通过异步复制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因此,在主从复制中,主数据库和从数据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延迟。

主从复制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可以提供高可用性和性能优化的解决方案。

MySQL主从复制工作原理

在主库上把数据更新记录到二进制日志,从库将主库的日志复制到自己的中继日志,然后

从库读取中继日志的事件,将其重放到从库数据中

主从复制主要有三个线程:binlog线程,I/O线程,SQL线程。

  • binlog线程:负责将主服务器上的数据更改写入到二进制日志(Binary log)中。
  • I/O线程:负责从主服务器上读取二进制日志(Binary log),并写入从服务器的中继日志(Relay log)中。
  • SQL线程:负责读取中继日志,解析出主服务器中已经执行的数据更改并在从服务器中重放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34张图片

MySQL数据库面试题_第35张图片

基本原理流程

  1. Master在每个事务更新数据完成之前,将操作记录写入到binlog中。
  2. Slave从库连接Master主库,并且Master有多少个Slave就会创建多少个binlog dump线程。当Master节点的binlog发生变化时,binlog dump会通知所有的Slave
  3. I/O线程接收通知后就从主服务器中读取到binlog内容后,将其写入到中继日志(Relay log)中。
  4. SQL线程读取中继日志,并在从服务器中重放。

以上就是主从复制的过程,当然,主从复制的过程有不同的策略方式进行数据的同步,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 「同步策略」:Master会等待所有的Slave都回应后才会提交,这个主从的同步的性能会严重的影响。
  • 「半同步策略」:Master至少会等待一个Slave回应后提交。
  • 「异步策略」:Master不用等待Slave回应就可以提交。
  • 「延迟策略」:Slave要落后于Master指定的时间。

对于不同的业务需求,有不同的策略方案,但是一般都会采用最终一致性,不会要求强一致性,毕竟强一致性会严重影响性能。

骚戴扩展:当涉及到数据传输和复制时,同步和异步是两种不同的方式。

同步传输指的是在发送方完成数据发送后,接收方必须立即确认接收到数据并发送确认消息。只有在接收到确认消息后,发送方才能继续发送下一批数据。这种方式确保了数据的实时性和一致性,但也可能导致传输延迟和性能下降,因为发送方必须等待接收方的确认。

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数据库服务器,A为主数据库,B为从数据库。在同步复制中,当A执行一次写操作后,它会等待B确认接收到该写操作并应用到自己的数据库中,然后A才能继续执行下一次写操作。这样可以确保B与A的数据保持一致,但也可能导致A的写操作速度受到B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体性能。

异步传输则是发送方将数据发送给接收方后,不需要等待接收方的确认消息,而是继续执行后续操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传输速度和性能,但可能会导致数据的延迟和不一致性。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个消息队列系统,生产者将消息发送到队列中,然后消费者从队列中获取消息进行处理。如果使用同步方式,生产者在发送消息后必须等待消费者确认接收到消息后才能发送下一条消息。而使用异步方式,生产者发送消息后不需要等待消费者的确认,可以继续发送下一条消息。这样可以提高消息的处理速度和整体系统的吞吐量,但也可能导致消费者处理消息的延迟。

主从复制的作用/优势

1. 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通过将数据复制到从数据库,可以提供数据的备份,以便在主数据库发生故障时进行灾难恢复。
2. 读写分离:主数据库负责写操作,而从数据库负责读操作,可以提高整体的读写性能。
3. 负载均衡:通过将读操作分散到多个从数据库上,可以分担主数据库的负载,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扩展性。

MySQL主从复制解决的问题

  • 数据分布:通过复制将数据分布到不同地理位置
  • 负载均衡:读写分离以及将读负载到多台从库
  • 备份:可作为实时备份
  • 高可用性:利用主从复制实现高可用

读写分离有哪些解决方案?

做读写分离的原因

一般系统中数据读取频率高于写入频率,单个数据库实例在写入的时候会影响读取性能,这是做读写分离的原因。

MySQL读写分离的基础

实现方式主要基于mysql的主从复制,通过路由的方式使应用对数据库的写请求只在master上进行,读请求在slave上进行。读写分离是依赖于主从复制,而主从复制又是为读写分离服务的。因为主从复制要求slave不能写只能读(如果对slave执行写操作,那么show slave status将会呈现Slave_SQL_Running=NO,此时你需要按照前面提到的手动同步一下slave)。

读写分离有哪些解决方案?

读写分离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库优化方案,可以提高系统的读取性能和扩展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读写分离解决方案:

1. 主从复制:通过设置一个主数据库和多个从数据库,主数据库负责处理写操作,而从数据库负责处理读操作。主数据库将写操作的日志传输给从数据库进行数据同步,从而实现读写分离。应用程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连接主数据库或从数据库来执行相应的操作。

2. 数据库代理:使用数据库代理软件,如MySQL Proxy、MaxScale等,作为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中间层。代理软件可以根据SQL语句的类型将读操作和写操作分发到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上。这样应用程序只需要连接到代理软件,而不需要直接连接到数据库服务器。

3.数据访问层:在应用程序中引入数据访问层,将读操作和写操作进行封装。数据访问层可以根据操作类型选择合适的数据库连接或数据库实例来执行操作。

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读写分离可能会引入一定的数据延迟和一致性问题,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备份计划

备份计划

备份计划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为保护重要数据和系统安全性而制定的计划,其中确定备份的频率、备份的类型和范围,并规定了备份文件的存储位置和保留期限。通过备份计划,可以确保定期备份数据,以便在数据丢失、系统故障或灾难恢复时能够快速恢复数据和系统,保障业务的持续运行和数据的完整性。

逻辑备份和物理备份

逻辑备份和物理备份是两种常见的数据库备份方法,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1. 逻辑备份:

    • 逻辑备份是通过执行SQL语句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和结构导出为文本文件的备份方法。
    • 逻辑备份备份的是逻辑数据,包括表结构和表中的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的数据库对象和配置信息。
    • 逻辑备份的文件格式通常是可读的文本文件,可以方便地进行人工查看和修改。
    • 逻辑备份的恢复过程是通过执行备份文件中的SQL语句来重新创建数据库和导入数据。
  2. 物理备份:

    • 物理备份是通过创建数据库物理数据文件的副本来进行备份的方法。
    • 物理备份备份的是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文件,包括表数据、索引、日志文件等。
    • 物理备份的文件格式是二进制文件,不可直接查看和修改。
    • 物理备份的恢复过程是将备份的物理数据文件复制回数据库服务器,并进行相应的配置和恢复操作。

区别:

  1. 备份粒度:逻辑备份以逻辑数据为单位进行备份,而物理备份以物理数据文件为单位进行备份。

  2. 备份速度和恢复速度:物理备份通常比逻辑备份更快,因为它直接复制和备份物理数据文件,而逻辑备份需要逐条解析和执行SQL语句。在恢复数据时,物理备份也更快,因为它只需将数据文件复制回服务器即可。

  3. 备份文件格式:逻辑备份生成的备份文件是可读的文本文件,可以方便地进行人工查看和修改。而物理备份生成的备份文件是二进制文件,不可直接查看和修改。

  4. 灵活性:逻辑备份在跨数据库平台迁移和数据转换方面更灵活,因为备份文件是可读的文本文件,可以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中执行。而物理备份则更适用于原样恢复数据库的情况。

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选择适合的备份方法非常重要。逻辑备份适用于小型数据库、跨数据库平台迁移和数据转换的情况。物理备份适用于大型数据库、快速备份恢复和原样恢复数据库的情况。

备份恢复失败如何处理

当备份恢复失败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处理:

1. 确认失败原因:首先,需要仔细分析备份恢复失败的原因。可能的原因包括备份文件损坏、恢复过程中的错误、硬件故障等。通过查看错误日志、系统日志或备份工具的输出信息,可以获得更多详细的错误信息。

2. 恢复备份文件:如果备份文件损坏或不完整,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备份文件进行恢复。如果有多个备份版本,可以尝试使用较新的备份文件进行恢复。如果备份文件无法恢复,可能需要考虑其他备份策略或工具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

3. 修复错误和故障:如果备份恢复过程中出现错误或硬件故障,可以尝试修复这些问题。例如,检查硬件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修复网络连接问题,更新备份工具或软件版本等。如果是由于配置错误或操作失误导致的问题,可以纠正错误并重新执行备份恢复过程。

4. 寻求专业支持:如果无法解决备份恢复失败的问题,可以寻求专业支持。联系备份工具或系统供应商的技术支持团队,向他们提供详细的错误信息和情况描述,以获得更专业的帮助和解决方案。

5. 更新备份策略:根据备份恢复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更新和改进备份策略。可能需要调整备份频率、更换备份工具、增加备份存储容量等,以提高备份和恢复的成功率。

备份恢复失败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业务中断,因此在制定备份计划时,建议考虑到失败处理的方案和风险评估。定期测试备份恢复过程,确保备份数据的可靠性和恢复能力,以应对潜在的故障和问题。

mysqldump和xtrabackup实现原理

从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的角度来看,mysqldump和xtrabackup的实现原理有以下区别:

  1. mysqldump的实现原理(逻辑备份)

    • mysqldump通过执行SQL语句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和结构导出为文本文件。这是一种逻辑备份方法。
    • 在备份过程中,mysqldump会连接到MySQL服务器,并逐个表或数据库生成相应的CREATE TABLE语句和INSERT语句,以及其他必要的SQL语句,将数据和结构导出到文本文件中。
    • 这种备份方法的优点是备份文件可读性好,可以方便地进行人工查看和修改。但是,备份和恢复过程相对较慢,尤其是对于大型数据库来说。
  2. xtrabackup的实现原理(物理备份)

    • xtrabackup通过创建数据文件的物理副本来实现备份。这是一种物理备份方法。
    • 在备份过程中,xtrabackup会创建一个快照(snapshot)来冻结数据库的状态,然后将数据文件复制到备份目录中。
    • 这种备份方法的优点是备份和恢复速度快,尤其适用于大型数据库。同时,由于备份的是物理数据文件,可以减少对数据库的负载。
    • xtrabackup还可以通过应用日志文件来实现增量备份,只备份和恢复最新的变更部分,从而进一步提高备份效率。

从物理备份的角度来看,xtrabackup直接复制和备份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文件,而mysqldump则通过执行SQL语句将数据导出为文本文件。物理备份通常更快,因为它避免了逐条解析和执行SQL语句的过程。

从逻辑备份的角度来看,mysqldump生成的备份文件包含了可读的SQL语句,可以方便地进行人工查看和修改。而xtrabackup生成的备份文件是数据库的物理副本,不可直接查看和修改。

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选择适合的备份方法和工具非常重要。物理备份适用于大型数据库和快速备份恢复的需求,而逻辑备份适用于小型数据库或需要跨数据库平台迁移的情况。

数据表损坏的修复方式有哪些?导致mysql 表毁坏的常见原因?表损坏的症状 ?怎么预防 MySQL 表损坏 ?

修复数据表损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使用MySQL自带的修复工具:MySQL提供了一些内置的修复工具,例如REPAIR TABLE语句,可以用于修复损坏的数据表。通过执行`REPAIR TABLE`语句,MySQL会尝试自动修复表的损坏部分。但是,请注意,这种修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表损坏情况。

2. 使用备份进行恢复:如果有可用的备份,可以尝试使用备份文件来恢复损坏的数据表。将备份文件还原到正确的位置,并确保备份文件是完整的和可靠的。

3. 使用第三方工具进行修复:有一些第三方工具可以用于修复MySQL数据表的损坏,例如Percona Toolkit的`pt-table-checksum`和`pt-table-sync`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检测和修复数据表的损坏。

常见导致MySQL表损坏的原因包括:

1. 硬件故障:例如磁盘故障、内存故障等,可能导致数据表损坏。

2. 软件错误:例如MySQL服务器崩溃、操作系统错误等,可能导致数据表损坏。

3. 不正确的关闭数据库:在数据库运行时,如果不正确地关闭数据库,例如强制终止MySQL进程,可能导致数据表损坏。

4. 网络问题: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发生网络中断或数据包丢失,可能导致数据表损坏。

表损坏的症状可能包括:

1. 无法查询或修改表中的数据。

2. 数据丢失或不完整。

3. 数据库服务器无法启动或崩溃。

为了预防MySQL表损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定期备份数据库:定期进行数据库备份,并确保备份文件是完整的和可靠的。备份可以帮助在表损坏时进行数据恢复。

2. 定期检查和修复表:使用MySQL提供的工具或第三方工具,定期检查和修复可能存在损坏的数据表。

3. 使用合适的硬件和软件:确保服务器硬件和操作系统环境稳定可靠,并使用最新版本的MySQL和相关软件。

4. 合理关闭数据库:在关闭数据库之前,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关闭,避免强制终止MySQL进程。

5. 监控和处理硬件故障:及时监控服务器硬件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硬件故障。

6. 保持网络稳定:确保网络连接稳定可靠,避免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中断和丢失。

总之,定期备份、定期检查和修复、使用合适的硬件和软件、合理关闭数据库以及保持网络稳定,这些措施可以帮助预防MySQL表损坏。

其他

什么是存储过程?有哪些优缺点?

存储过程是一组预编译的SQL语句集合,存储在数据库中,并可由应用程序通过调用来执行。它类似于程序中的子程序或函数,可以接受参数、执行逻辑操作,并返回结果。

存储过程的优点包括:

1. 提高性能:存储过程在数据库服务器端执行,可以减少网络传输的开销和数据库连接的开销,从而提高查询和操作的性能。

2. 代码重用:存储过程可以被多个应用程序调用,实现代码的重用。这样可以减少代码的冗余,提高开发效率和维护性。

3. 数据安全性:存储过程可以设置访问权限和安全验证,保护敏感数据的访问。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执行存储过程,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4. 简化复杂操作:存储过程可以封装复杂的业务逻辑和操作,提供简单的接口供应用程序调用。这样可以简化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减少代码的复杂性。

5. 事务控制:存储过程可以实现数据库的事务控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可以在存储过程中定义事务的开始、提交和回滚,确保操作的原子性和一致性。

存储过程的缺点包括:

1. 学习和维护成本:存储过程需要特定的语法和编写方式,对于开发人员来说需要学习和掌握。同时,存储过程的维护可能会增加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量。

2. 依赖于特定数据库:存储过程的语法和功能可能因数据库产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导致存储过程在不同数据库之间不可移植,增加了系统的耦合性。

3. 难以调试和测试:与应用程序相比,存储过程的调试和测试相对困难。通常需要通过数据库工具来进行调试和测试,限制了开发人员的灵活性。

4. 可维护性:存储过程的修改和维护可能会影响已有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大型系统中,需要谨慎处理存储过程的修改和更新。

总体而言,存储过程在提高性能、重用代码、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需要权衡其学习成本、维护成本和可移植性等缺点。在使用存储过程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方案。

什么是触发器?触发器的使用场景有哪些?

触发器(Trigger)是一种数据库对象,它与数据库表相关联,并在特定的事件或操作发生时自动执行一系列的动作或逻辑。触发器可以用于在数据库中实现一些自动化的业务逻辑或数据操作。

触发器的使用场景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完整性约束:触发器可以用于实现数据完整性约束,例如在插入、更新或删除数据时进行验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比如,可以通过触发器检查外键约束、检查数据范围、验证数据格式等。

2. 数据变更日志:触发器可以用于实现数据变更的日志记录,记录数据的修改历史和变更情况。通过触发器,可以在数据发生变化时自动记录相关信息,方便后续审计、追踪和恢复。

3. 数据同步和复制:触发器可以用于实现数据同步和复制的逻辑。当源数据库的数据发生变化时,触发器可以自动触发复制操作,将变更的数据同步到其他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

4. 数据衍生和计算:触发器可以用于实现衍生数据和计算字段。通过触发器,在数据插入或更新时,可以自动计算相关字段的值,减少应用程序的计算工作量。

5. 安全审计和访问控制:触发器可以用于实现安全审计和访问控制的逻辑。通过触发器,可以记录用户的操作行为、监控敏感数据的访问,并在需要时触发警报或阻止非法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触发器时,应谨慎设计和使用,避免触发器的复杂性和性能开销对数据库的影响。同时,触发器的执行顺序和触发条件也需要仔细考虑,以确保触发器的逻辑正确性和一致性。

MySQL数据库中有哪些触发器?

在MySQL数据库中,有三种类型的触发器:

  1. BEFORE触发器:在执行INSERT、UPDATE或DELETE语句之前触发。可以用于在数据插入、更新或删除之前进行验证、修改或补充数据。

  2. AFTER触发器:在执行INSERT、UPDATE或DELETE语句之后触发。可以用于在数据插入、更新或删除之后进行日志记录、数据同步或其他后续操作。

  3. INSTEAD OF触发器:仅适用于视图(View),在执行对视图的INSERT、UPDATE或DELETE操作时触发。可以用于实现对视图的自定义操作逻辑,而不是直接操作基本表。

这些触发器可以通过CREATE TRIGGER语句来创建,并指定触发时机(BEFORE、AFTER或INSTEAD OF)、触发事件(INSERT、UPDATE或DELETE)和触发的表。触发器的逻辑可以使用SQL语句和存储过程来定义。

需要注意的是,MySQL触发器的使用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如数据库版本的支持、表的存储引擎为InnoDB等。此外,触发器的设计和使用应遵循一些最佳实践,以确保性能和数据一致性。

什么是游标?

游标(Cursor)是数据库中用于遍历和操作查询结果集的一种机制。它可以被视为一个指向查询结果集中特定位置的数据指针,通过游标可以逐行或批量地获取结果集中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名为`Employees`的表,包含员工的姓名、工号和薪水等信息。我们可以使用游标来遍历并操作该表中的数据。

首先,我们需要声明一个游标,并定义一个查询语句,用于获取需要操作的数据:

DECLARE cur CURSOR FOR SELECT name, employee_id, salary FROM Employees;

然后,我们可以打开游标,并使用`FETCH`语句逐行获取数据:

OPEN cur;
FETCH cur INTO @name, @id, @salary;

接下来,我们可以对每一行数据进行操作,比如输出员工的姓名和薪水:

WHILE @@FETCH_STATUS = 0 DO
  SELECT CONCAT('Name: ', @name, ', Salary: ', @salary) AS employee_info;
  FETCH cur INTO @name, @id, @salary;
END WHILE;

最后,记得在使用完毕后关闭游标:

CLOSE cur;

通过游标,我们可以逐行遍历查询结果集,并对每一行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输出、更新或插入操作等。这样可以灵活地处理和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游标的使用应谨慎,避免对大量数据进行逐行操作,以免影响性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面试题,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