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 教养自己

01

4岁的小宝很懂事。他爱学习,很专注,吃饭不挑食,爱萌萌地说:我会飞,因为妈妈说我是天使宝宝。邻居常说小宝很乖,小小的人用力靠着楼道大大的铁门,方便邻居出入。

可是天使宝宝发起飙也会变成让人头痛的怪兽。

周末小区全员核酸检测,在带小宝排队等待做核酸时,邻居小哥哥玩双脚立定跳远。他也跃跃欲试,结果双脚没跳起来,单脚跨过。他不服气,再来一次,结果还是不行,于是妈妈笑他跳的姿势不对。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小宝小脸涨得通红,眼泪涌了出来,拽着妈妈的衣服不撒手。在轮到他检测时,我抱起他,面对检测的医生,他马上扭头,怎么都不肯张嘴,声嘶力竭地大声哭闹。因为需要按顺序检测,他不检,后面所有人都要等着。

广场上近百号人都看着我们,我和太太使用洪荒之力才让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他张开嘴完成检测。

为什么天使宝宝突然有这么大的脾气呢?我重打开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所著的《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希望从中看到一丝端倪。

02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心理发展的四个领域:

  • 生理发展:关注大脑、神经系统、感官能力、对饮食,睡眠的需求如何影响行为。
  • 认知发展:关注智能,包括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智力。
  • 人格发展:关注个体特有的持久特征,例如性别认同感何时发展出来?
  • 社会性发展:个体怎样与他人互动,和社会关系的毕生发展和变化。

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了解儿童发展的全景,帮助父母分析孩子具体情况,不仅要有显微镜看孩子成长细节,还有望远镜看成长远景。

研究人的毕生发展有五个主要理论观点:

  • 心理动力:聚焦于内在动力,行为都是由未被个体觉知或控制的内在力量、记忆冲突所激发。内在力量也许来源于儿童时期,持续影响个体的行为,并贯穿生命始终。

除弗洛伊德外,另一位代表是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他更强调个人和他人的社会交互作用,社会和文化都在挑战影响我们,发展变化贯穿我们的生命,生命经历八个不同的阶段。个体在每个阶段都要应对和解决一种危机或冲突。下图引自《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一章: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八个阶段
  • 行为:关注可观测的行为。发展的关键内容是可观测的行为和外部的刺激,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通过控制个体的环境,有可能塑造任何行为。

  • 认知:考察理解的根源。关注人们认识、理解和思考世界的过程;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人本主义:关注人类的独特品质。人们具有天生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决策,或控制自己的行为。每个个体都有能力和动机去达到成熟的更高水平,而且人们也会自然地去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

  • 进化观点:确认我们从祖先遗传下来的基因所形成的行为,包含发展心理学发展迅速的领域:行为遗传学(考察遗传对行为的作用)。

这五种理论代表的研究方向不同,说哪个正确、错误并不合适,正如《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归纳:

每一种观点所强调的只是发展的不同方面。例如,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调情绪、动机的冲突,以及行为的无意识决定因素。相反,行为观点强调外显的行为,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个体做了什么,而不是他们的头脑中发生了什么。......认知和人本主义观点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它们更多地关注人们想了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最后,进化观点聚焦于发展所基于的遗传生物学因素。

结合以上五个理论和四个领域可以形成一幅成长地图,在孩子甚至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参照,知道孩子乃至自己人生阶段,都是人毕生发展的片段。

03

篇幅所限,我仅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看小宝的例子。

根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应的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initiative-versus-guilt stage)。

儿童一方面想要独立于父母自己做事情,另一方面,当他们没能成功的时候会有因失败而产生内疚感。随着学龄前儿童不断面对这些冲突,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就会发生改变。他们渴望自己做事情("let me do it"可能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说的话),但是如果付出的努力失败的话他们就会感到内疚。......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

小宝在模仿小哥哥立定跳远没能成功,他的“失败”产生了内疚感。妈妈笑他,加深了内疚和无力感,但他不知道如何表达,体现为哭闹和蛮不讲理。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并非完美,正如《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中提醒:

很难利用这些理论对特定个体的行为做出明确的预测。总而言之,心理动力学观点对过去的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描述,但对于未来行为的预测却是不严密的。

需要结合个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小宝平常非常要强,做事也渴望完美,在贴马赛克画的时候,三角形都需要贴正确的方向,不能颠倒。他全力以赴的事,没有完成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外在行为会更加剧烈。

理论是地图,走出迷途还是考验父母智慧。

04

理论为实践提供支持,一方面,我们会有意识地注意父母的言行,不再笑话孩子,另一方面通过玩游戏,让孩子体会到失败和成功一样都有可能。

核酸检测后,小区不让出去,我们在家玩迷你保龄球游戏,第一次他玩全中很开心,但第二次玩,哥哥全中,他两次都偏了,没有得一分,他立马咧嘴哭了起来。

妈妈安慰他,你才刚开始玩,没有投中很正常,爸爸不也一个都没有中吗?

他止住了泪水,将信将疑看着我们。

哥哥很认真地趴着教他,如何才能打得更好,他很专注地听,一会儿又全中了,开心的脸上还带着泪水。

除了玩游戏外,还可以结合发展心理学用孩子感兴趣的绘本来引导孩子,安利一本孙莉莉的书《童年的密码藏在绘本里-绘本里的儿童心理学》,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各个阶段和绘本结合起来。

书中介绍了一个绘本《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主人公爱德华就是处于埃里克森描述的第三阶段,他很多行为没有善恶的动机,只是主动的尝试,被外界赋予好或坏的意义,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主动或者愧疚的感觉。

人们开始只看到他缺点并放大问题,爱德华变得越来越恐怖……当有人关注爱德华做得好的一面,甚至把不那么好的地方也归结到积极动机时,他变成了世界上最招人事欢的男孩。

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学到积极正向的鼓励策略,更要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为什么如此需要积极正向的鼓励: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在行为上更符合成人的期待,而是希望保护他们主动的态度和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人格。

《童年的密码藏在绘本里-绘本里的儿童心理学》则是在绘本中发现儿童发展心理学蕴含,试图解释的孩子成长的力量。

成人不过是长大的孩子,发展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看待人生的三维空间:

  • 维度一:时间:包括生命的不同阶段:胎儿,幼儿,童年,成年,老年,
  • 维度二:领域:包含身(生理发展)、心(社会性发展)、脑(认知发展)、灵(人格发展)。
  • 维度三:角度:内(动力学派:无意识的决定因素;认知和人本主义:关注人头脑,想什么),外(行为学派),史(考虑个体出生前历史因素影响,如遗传生物学,进化的观点)

发展心理学不仅适用于孩子,也可以用来分析自己遇到的挑战,更好地觉察自己的身体,智力,人格和社会关系的状态。

比如,在《发展心理学》中提到成年中期视力下降的现象和原因:

大约从40岁开始,视敏度(visual acuity)即识别远处和近处空间细节的能力,开始下降,眼睛晶状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弹性下降,使眼睛很难将图像精确地汇聚在视网膜上,品状体变得更加浑浊,导致穿过眼睛的光线减少。成年中期视力有一个普遍的变化是近视力的损失,被称为远视眼。

同时在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发展心理学同样也有阐述:

挨里克森理论中的再生力对停滞阶段:在埃里克森看来,一个人在成年中期或者为家庭、社区、工作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他所称的再生力),或者进入停滞状态,具有再生力的人们努力扮演好引导和鼓励下一代的角色。通常人们通过养育子女表现出再生力,但其他角色也可以满足这个需求,人们可能直接和年轻个体一起工作,充当他们的导师,或者通过创造性、艺术性的产品输出来寻求一种长期的贡献,从而满足再生力需求。能够体验再生力的个体,他们的关注点就会超出自身,通过其他人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

如同《童年的密码藏在绘本里-绘本里的儿童心理学》推荐序中,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林文宝提到的:

它只是让你知道阅读绘本的另一种方式,作家可以在你沮丧或迷乱时,使你发现孩子成长的力量,于是你终于在本书中,看到“绘本里的孩子竟然就是你的孩子”,于是乎你也发现了自己,也因此教养了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现孩子 教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