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自成商业模式的人未来都存在系统性风险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刘强东宣布:京东员工数量将减50%,一周只工作3天!无人公司真的来了...》(点击标题查看原文链接),以为是个标题党,搜了一下,发现确实是东哥的原话。

01 —AI已来,TA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在视频里,东哥说,希望未来有一天,京东可以百分之百的实现由AI技术和机器人运作,员工可以减少工作时间,获得更多报酬,可以体会工作的乐趣,并降低工作中的风险。

主持人问:这真的可以实现吗?东哥斩钉截铁的回答:sooner or later!并给出了一个预期时间:

在未来十年内,京东的全职员工会从目前的16W+减少到8W以下,一天从工作8小时变成2~3小时,一周工作5天减少到只需要工作3、4天。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此刻的想法是什么?

是羡慕京东的员工,恨不得立刻打听看看有没有入职京东的机会?

或者,你刚好是京东的员工,正在欣喜的欢呼:希望那一天早一点到来?

又或者,你已经开始思考:谁走谁留?(灭霸邪恶的笑了...)

离开还是留下?我想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的工作是否可被AI所替代?你是否可以成为那个可以设计、操作、使用AI的员工?如果不是,那你很可能将被“灭霸”选中,成为京东那不幸的50%吧!

02 —思考题:人和公司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过去的十四年中,我在几千人的上市公司工作过、也自己组建过从1人到10多个人的创业团队、还加入过别人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创业公司,其实每一次转换跑道无不经过深思熟虑,都曾经希望至少可以做5年、10年,甚至能够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不再需要换工作,尤其是刚毕业头几年......

然而工作时间越长年纪越大,越发现这几乎是越来越不可能了。每个公司有每个公司的使命和节奏,作为在职员工和高管领导都必须遵从组织机构的共同愿景和阶段目标,公司的发展永远会选择当下与它步调更匹配的人才。

而越是成熟的社会精英,越有自己独立的人生事业观,他们设计并遵循自己的节奏。作为个人,其实是很难保证自己与机构、公司的愿景、使命和节奏永远是步调一致的。当这种不一致出现时,员工就不得不重启自己的操作系统,重新对自己的技能应用进行组合调配,甚至需要“下载”新的应用。

对于职场低年级生,这种重启和下载其实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说这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而越是对于职场老鸟,各种切换操作反而越复杂、成本也越高。即便你学习能力强,可扩展兼容性不差,公司也会考虑他要付给你的薪水成本,所以才会有大把的35岁中年危机。无关你的经验能力,只要你不是无可替代,年龄歧视已是职场公开的秘密。

来看一组数据:2016年,亚马逊员工平均年龄31岁,谷歌员工平均年龄30岁,脸书员工26岁......

不用再多举例,我们只要看看自己公司、部分的平均年龄,就可见一斑了。

职场低年级生,胜在便宜谦虚,哪里需要哪里搬。而不上不下的中高层,没有到头部,薪水还不低,最是需要当心,万一被竞争掉,或是公司业务线直接Game over,尴尬是必然的。

搞笑的是,我们和我们所处的职场是经过互相选择和驯化的,然而终将有一天,不论是谁主动提出,我们不再彼此适配。

所以无论你是否愿意,将来很多人将无工可打,至少,是很难匹配到满意的工作。我觉得无论你今天处于职场哪一级,在你还有选择的时候,提早做些准备,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

03 —系统性风险,人人面临

关于如何做准备,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在得到上听过的一个故事,是关于世界三大男高音中的两位:帕瓦罗蒂和多明戈,两位同是世界顶级男高音,但是他们在面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时,就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思路,供大家借鉴。

先说我们熟悉的帕瓦罗蒂,他从踏进男高音这扇那一刻起,就没有打算再换行,从他初出茅庐到走上神坛,一直在唱,直到去世的那一年,他都还在演出。

男高音是一个对生理硬件高度依赖的职业,一旦年迈,声线老化,就会唱不动。

为此,帕瓦罗蒂严格的控制自己的演出数量和体力消耗,比如他每个月只演4~5场;演出地点也固定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从不让自己舟车劳顿;在剧目的选择上,也是固定在《托斯卡》、《图兰朵》、《假面舞会》这些熟到几乎不可能发生失误的剧目;就连角色中的动作,也是能省则省,随便比划一下就过去了;并且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管你的票是否已经卖出了都直接取消演出。因而经常弄的歌剧院经理非常郁闷。

然而竟然没有观众抱怨帕瓦罗蒂耍大牌,事实上,帕瓦罗蒂也非常在意观众。他之所以这么严格爱惜自己的嗓子,是因为帕瓦罗蒂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唱完一生的打算,他一定要确保自己的嗓音能够一直保持完美,杜绝一切损耗的可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所以他只做一件事,并且做到最好,做到第一,不做二三,也不做多余的事情。

但另外一位大师多明戈,就不一样了。

多明戈被称为“歌剧之王”,60多岁还活跃在歌剧舞台。然而他也担心自己老了之后可能会唱不动,所以他早早的为自己规划出了不同的职业生涯。

第一个举措是回归男中音,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音比高音更好驾驭;第二个举措,就是着手转型做指挥,从40多岁起,多明戈就经常用自己的知名度和一些二线歌剧院达成交易:你想请我唱,可以,但是有一些剧目得让我来做指挥。

因为指挥是可以一直干到老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歌唱家来说,再合适不过。所以到了老年的多明戈,可以随时拿起指挥棒,顺利的展开他的第二次职业生涯。

“老去”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将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然而时代变迁,我们今天面对的不仅仅是老去的风险,我们要面对的是更紧迫的35+,我们的系统性风险不仅仅是年龄体力的不支、同侪的竞争,以及居高不下的物价房价,还在于科技的进步、组织结构的模式更迭、年轻一代低成本更快成长的挤压。

所以面对这多重的风险:你是否考虑过,自己是要成为职场顶尖高手?抑或是斜杠中青年?

而我想要特别提醒的是:你是否认真考虑过“职场顶尖高手”的定义和范围?是一个公司?还是一个行业?还是一项技能?这个“职场顶尖高手”,是否只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下才能发挥价值?它是否足以抵御你35+的系统性风险?

04 —修建一条属于自己的一条河

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两三天,它源自于我看到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时的一个即时反应,我当时随手转发在朋友圈时写道:80后90后的就业环境已经越来越严峻,不能自成商业模式的人,未来风险都会比较大。

感觉很多朋友被戳到了,都有感点赞,当然也有一些朋友觉得我太夸张了,不过是危言耸听。说实话,我还是蛮惊讶的,在我看来,虽然不至于人人自危,但是这种趋势已然到来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竟然还有人无动于衷?!

于是就开始构思这篇文章,是想要尽可能的给一些同样兢兢业业的工作、但是却丝毫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系统性风险的伙伴们一些提醒:哪怕你做到高管,但凡你还在依靠工资性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都要重新思考自己的风险抵御能力了!

还是梁宁的产品思维课,有一节讲创新讲增量,引用了俞军对产品经理的定义,说:产品经理是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工具,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我回顾自己过去十几年的职场及创业经历,对于“己方”的理解一直都是我所在公司,无论它是不是我自己创办的公司。但是今天,新技术和组织结构的惊人的优化迭代速度,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己方”的新定义。我们不光要做好一份工作一个产品,还要做好“自己”这个长线产品,归属性产品!

“所有的产品开发与使用都是一个利益链和利益平衡,就好像是一条河,是水追求平衡的结果。你要开一条新河,把这条河的水引到自己的河里去,就需要打破这条河旧有的水位系统。”

无论你今天尚在职场,还是自由职业,你都需要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水位系统。假如你是京东的员工,我希望你“进”可以成为那些设计和掌握AI的50%,“退”也能依靠自己的水位系统活得精彩漂亮!

关于个人商业模式或者系统性风险,你有什么观点?欢迎在留言区或后台讨论哦!


作者介绍:宋林翰,从事品牌营销和早期创投服务超过十年,2014年开始创业,曾经是蛋解创业、GirlUp、精一天使公社合伙人,现在主业为一些企业和个人意见领袖提供品牌策略及经纪服务,也在插坐等一些知识平台做品牌领域的知识普及。如果你也想要打造或者运营自己的个人品牌,那么我一定可以为你提供专业的建议,也希望和大家交流关于品牌运营的一切。

转载请联系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能自成商业模式的人未来都存在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