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吗”、“呢”、“啊”可以这么好玩

王:“没运动会去?”

刘:“去了,刚回来。”

这是前天和同学的一段对话。说完我就在想,“没运动会去?”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问题,或者说这样表达是因为什么。在现代汉语里,单句是由短语或词充当的、有特定的语调、能独立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册  增订六版 87)根据这个定义我们能知晓,一个完整准确的句子是有着很严格的内在逻辑顺序的,而这种顺序往往不能够随意打破。

回到“没运动会去”这个句子,“运动会”是一个偏正短语(定中结构),其镶嵌在“没......去?”这个结构中,而这样的搭配在现代汉语的句子组合规则的要求下是不被允许的。而应该改为“没参加运动会去?”(由于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以及清晰的对话主体,所以主语“你”则可以省略。)

再仔细想一想,“没运动会去?”这种表达是错误的,那么在我老家常听到“没赶集去?”这样的表达,是不是也是错误的呢?显然,“没赶集去?”这种表达在现代汉语的句子组合规则的要求下是被允许的。“赶集”是一个动宾短语,其镶嵌在“没......去?”这个结构中,使得句子符合语法和逻辑的准确性。

扯了半天还是没点题,没涉及“吗”、“呢”、“啊”啊,别急,慢慢说嘛。在上面所提到的“没......去?”这个结构,在现代汉语里也是能够经常见到的,也是经常使用的结构。它主要的作用就是让询问者明晰其嵌套部分所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回答者则可以回答“去了”、“是”、“不....”、“没有”等。而这种问句我们称作是非问(是非问的句法结构像陈述句,即没有表示疑问的结构或代词。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 102)

诸如:

你真要带我走?

这事你知道吗?

你明天能来吧?

这些都是是非问句。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非常无聊?对,的确很没意思。但仔细想一下,我们讨论了半天疑问句,是不是还没说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疑问句,换句话说就是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疑问句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像是非问句那样,写一个陈述句,后面加一个语气词“吗”,再加一个问号就是疑问句了?当然不能说这种判断一定不对,但并不全面。

提出问题、具有疑问语气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句句末用问号,提问的手,有语调、疑问代词、语气副词、语气词或疑问格式(“V不V”等)。(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 102)根据黄廖版教材关于疑问句的定义不难看出,语气词是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疑问句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正如题目所提到的“吗”、“呢”、“啊”,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的“疑问语气词”,为什么这里要加一个双引号呢?那是因为对于这些语气词是不是真正的疑问语气词,现在还众说纷纭。

                      啊          吧          呢          吗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e      +            —          +            +           

(+:同意是疑问语气词;—不同意是疑问语气词)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吗”没有争论,都认为它是疑问语气词。而对于“呢”和“啊”则意见不一了。那么如何定义是不是疑问语气词,参照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判断一个出现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是不是疑问语气词,决不能凭借语感,而要看它是否真正负载疑问信息;这一点又必须能在形式上得到验证。而验证的办法就是比较。(马真  陆俭明《现代汉语虚词散论》第三版  286)

就像我们高中学寒流与暖流时,地理老师经常比较着讲解,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把句子拆分成最小的结构单位,然后通过上述原则,运用比较法来辨别句尾语气词到底是不是疑问语气词。

先讨论“吗”

“吗”的争议最小,所以也就比较容易讨论。“吗”只在疑问句末尾出现,起着负载疑问信息的作用。满足上述原则。

(1)这事儿你知道吗?

(2)他什么都不要吗?

(3)你要淘汰这匹马,是吗?

论证过程参见马真  陆俭明《现代汉语虚词散论》第三版  288——289。

再讨论“呢”

(1)他正在屋里笑呢。

(2)中午吃的很饱,下午还吃不吃零食呢?

不难发现,语气词“呢”可以用在陈述句末尾,也可以用在疑问句末尾。黄廖本的《现代汉语》(下册)将其归为疑问语气词,而胡明扬先生在1981年提出:“呢”是“表意语气词”,其是想提醒听话者特别注意自己所说的某一点,而他还特别强调:在疑问句中,“呢”仍然表示请你特别注意回答这一点,“疑问”是由“语调”决定,和“呢”无关。(上面也谈到,语调是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疑问句的标准之一。而语调和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不一样,它属于超语段部分。)

论证过程参见马真  陆俭明《现代汉语虚词散论》第三版  291——293。

最后是“啊”

“啊”则比较自由,可以出现在各种类型的句子末尾。

(1)你走的时候和我说一声啊。(陈述句)

(2)今晚的天空真美啊!(感叹句)

(3)早饭都没吃,不饿啊?(疑问句)

那么“啊”是否负载疑问信息呢?

论证过程参见马真  陆俭明《现代汉语虚词散论》第三版  289——291。

胡明扬先生认为“啊”是一个“表情语气助词”。

通过上述叙述可以发现,尽管是专业课教材也仅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不是有最初的那段对话和思考,我就不会在这个阶段去仔细研究疑问句的判断方式,也就不会注意到现实生活中最常见,最通用的“吗”、“呢”、“啊”里面还藏着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

以目前的专业素养还不能提出什么新颖的观点或独到的见解,所以只能学前辈之所长。参照了黄廖版的《现代汉语》、马真、陆俭明先生的《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胡明扬先生的一些主张。可能有些冗杂,不过也没关系了,写着练练手,找找专业感觉还是不错的。

书要信,但不要尽信!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吗”、“呢”、“啊”可以这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