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要剖析自己

望着空白的窗口,想诉说又无从谈起的感受又一次袭来。

想写出自己深刻的内心独白,然后临屏觉得万语千言,纷至沓来又毫无章法,一时停笔。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许这也是自我剖析的一种结构化思维的模板。


我是谁呢,一个近知天命之年的女人。

自居外貌协会,然而这只是视线向外挑剔的投射,而自己不过是具平庸的皮囊。

近五十的年纪,已经不是中年妇女四个字可以涵盖的,在一些自媒体的笔下,可以概括为“大妈”这一有中国特色现象级人群。

言及我是谁,除了皮囊,还须触及灵魂,而我的灵魂的灵性又在哪里?人生半程,平庸如此正是自己荒废至今的结果,然而不甘于平庸,只不过时间全用来自我挣扎,以及逃避问题,用五光十色的内容来堵塞自己的眼耳舌鼻身意。直到如今,年近知命,终于逃无可逃。


我从哪里来呢?

这么深奥的问题,须得深知诸教真义方能回答的无懈可击。作为肉身坐在屏幕前的我。四十余年前,我出生在金陵城中,一座小山丘上的一户三代同居的市井人家,父母与祖父母和未成家的叔叔们在同一屋檐下共处。作为还有一个姐姐的,一个大家庭长子的二女儿,我的出生,有点重复,说多余过分了点,但是多少带了点冗余的调调。

与别人不同的是,我有着很清楚的记忆,记得非常多,很小时候的事情,这个在与身边的人交往聊天中,被我自己一再的印证。包括出生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光亮的环境,一扫之前的混沌昏沉,突然有了我个这观察周围的主观角度,我知道我存在了。

在这之前的意识,我是感觉自己漂流了好久,很辛苦有点累,眼前的豁然开朗,那个明亮的起点,是我与这一世的谋面。

从小到现在我觉得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读书。

不记得自己费力认字的过程,只记得我开始读书,半猜半看的开始读大部头的书,无论是杂志还是小说,童话还是纪实文学,不加选择的看了很多。

初中三年,几乎有一年半的时间,每天上午四节课能看二本小说,很多言情小说,武侠,都是那时候读的,甚至三国演义在那个时间段也读了一遍。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琼瑶三毛亦舒岑凯伦席绢,席慕蓉,徐志摩……。高中就看王朔,林语堂钱钟书。满脑子都是杂书,而自己的学业几乎荒废。我都不记得自己想没想过有没有要从事写作,只是人生至今没有认真的去投过稿。

往哪里去?

记得刚入社会时,我苦苦纠结的是这一生,要过自律严谨最终走向成功的道路,还是疏狂放达的潇洒的一生,很真心的纠结了很久,不知道其他的年青人在青春年代有没有过这样的挣扎。

然而在没有做出最终决定的这漫长过程中,时光不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这样过去了。如果就这样一路纠结到终点,那么也就有了答案,那就是这二条路我都没有选择,而是在纠结中虚度了一生。

在这过程中,为了生存而与社会的各种琐碎接触,被摩擦的无奈,已经改变了我很多。

自己逃避了很久,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沉浸在读各种网文当中。

有好几年,把自己的注意力锁定在这些故事中,其实是有很多好文字的。

很多宅斗文宫斗文,让我这个与世隔绝的人,知道原来自己在一些生活常识上无知的蠢了好多年,当然不是一些在夸张离奇的斗争,而是一些人之常情的事故被有意无意的忽略,就象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我曾经因为不懂,所以冷漠。

一些历史文,让我这个历史知识只限于课本的人知道了被历史课本屏蔽的人文掌故。

一个个惊才绝艳的人物,用不同的角度写出他们的另一面。一些表面的风光和背后的无奈或悲凉。

一些非大一统王朝,在历史上没有浓墨重彩篇章的时代,鲜为人知的历史风雨,作者悲天悯人,或别出胸臆,让人为这些人物的命运击节赞叹,抑或是扼腕叹息,久久不能释怀,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读书或是旅行,总免不了追寻这些人和事的吉光片羽。

或者一些更加荒诞的情节,与史实不符,却揭示一些不同的思考,不失为佳作。

而我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些文字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无问西东。


一些大的篇章,总是很难于开启,一些大的改变,也会被视为畏途。

而生活谈不上颠沛流离,日子只是庸常。只是日渐消逝的年华,未来越来越稀薄。

平安康泰我所愿也,然而贪心是人性的真相,在这平常之下,总期待自己的一份超脱尘俗的性灵得到抚慰,期待寄居在这一世皮囊中的这缕灵魂能寻到意义。

反复的追问自己才发现,其实我最应该做的就是写作,即使不发表,即使不出版,即使无人赏识,只为自己。

只为这皮囊与性灵的相逢。

听说要剖析自己,然而我这半生,活得痴愚木讷,这具平庸肉身,困着这本就有些怯怯的,在庸常中绵延四十余年的魂灵,并不能剖出什么金章玉质。只是一些些的琐屑,即使如此,还是要写写的。无论无何,我写故我在,为这灵魂,留一个出口出来摩挲一下这一生的质感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说要剖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