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乡情拾忆 | 纳鞋底,做鞋

  煤油灯影影绰绰,漫不经心摇曳着昏黄的光,母亲坐在床头,左手拿住鞋底,右手牵起长长的麻线,一针一针扬起岁月悠扬的歌。

  这是童年记忆里对灯夜最深刻的影像,每一个难以入眠的夜晚,想起母亲一针一针缝着对我的爱,再多的艰辛与委屈都会在感动中释然。

  在过去,生活条件差,老百姓的衣食都要靠自给自足,衣服到鞋子,每一道工序都要自己全部完成。因为做鞋子时间周期比较长,留给我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1、做鞋第一步,先要打袼褙。

  穿破的衣服、床单被褥,所有不用的旧布,全部都不舍得扔攒起来。和上面糊在锅里滚熟打成糨子,将破布伸平放桌子上、木板上或者墙上,用小扫帚或者刷子刷上糨子,一层一层伸平粘紧,直到三四层一毫米多厚才停住,放太阳下晒。

  等几天后袼褙完全干透,揭下来开始剪鞋底。

2、做鞋第二步,剪鞋底,纳鞋底

  剪鞋底时要提前找好鞋样儿,在过去,每家每户都会存不少鞋样儿,都要有自己家每个人鞋号的鞋样儿。

  拿起揭下来的袼褙,用鞋样儿比着剪出鞋的大小,然后用白布剪成条小心翼翼包上边,用浆糊粘紧,剪够四层袼褙叠成一只鞋底。

  接下来就该纳鞋底儿了,在中指戴上顶针,先用锥子在鞋底儿上穿透,再拿针用顶针用力顶过,一针就纳过来了。用力拉紧,再纳下一针,一针一针密密实实像排兵布阵,也可以依个人喜好纳成各种图案花型,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记忆中,每天晚上,母亲都会忙完所有活计,坐煤油灯下一针一针哧啦哧啦纳着鞋底,我和弟弟在床上翻跟斗,从甘肃回来的叔婶送来山上核桃,边剥边给我们说着山上那些不一样的事。

3、做鞋第三步,上鞋帮

  鞋帮也是用袼褙打底,用鞋样剪好之后,用浆糊粘上黑条绒布或是自己喜欢的花布,男鞋一般都是黑条绒,女鞋一般红色花条绒。鞋帮沿好之后用白布条包好边,细针角缝密实了,就可以上鞋了。

  上鞋时最重要的就是鞋帮和鞋底大小要一样,一般家里存的鞋样都是鞋底鞋帮配套,一双鞋底配一双鞋帮,这样剪出来再做才会做出一双合适的鞋。

  上鞋时还要将鞋底鞋帮上平实了,做完之后要严丝合缝不能有凸起褶皱,鞋面还要饱满穿起来不顶脚,这样才算一手好活儿,做出来的鞋才会宽松舒适美观,走到街上,人人会夸谁做的针线活儿这么好。

    新鞋做出来鞋底很硬,我们穿上新鞋总是会比赛直立走路。水平不高的,拿着两个铁锨一手一个拄起来,像踩高跷一样一步一步立起来走,“哐哐哐”铁锨着地的声音,和我们哈哈笑声融为一体。

  水平高的,不需要铁锨,直接就能直立往前走,有个女生每次走很远都不会倒,还总是像卓别林一样爱搞怪,引得大家笑个不停。

  我只能拄着铁锨走,时时羡慕那个女生,觉得是因为她鞋底厚的原因,才能那么轻易直立走,于是回去开始哼母亲,让母亲想办法给我做个鞋底特别硬的鞋,做不了就加层袼褙。

  结果,母亲拗不过我,做下双鞋时,特意加上一层厚点的袼褙,鞋子做好穿上,像个厚底靴。

  可是我穿上,依然不能脱离铁锨自己走,急得直哭。长大才明白,有些事情失败时,只能先从自身找原因。

  布鞋由一层一层破布叠加而成,故称为“千层底”由亲人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缝入了多少亲人的爱意和思念,成为游子思念家乡的情节所在。

  现在,想起母亲,就会想起那暖在心里的千层布鞋,那密密实实针角里母亲点点滴滴的深爱,行走千里,永远走不出母亲贴在脚上心上的思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戒学堂】乡情拾忆 | 纳鞋底,做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