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繁衍与忧患
历史知识导读:
【导读1】历史记载:朱元璋生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孙、曾孙一辈连他本人都无法说清。
【导读2】历史记载:朱自己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到发迹后,对诸子的教育特别看重,在宫中特建大本堂,储藏古今图籍,征聘四方名儒教育太子与诸王孙,轮班讲授,挑选才俊青年伴读,时时赐宴赋诗,谈古说今,讨论文章;甚至还将诸子送到凤阳老家,亲自体验百姓穷苦生活。
【导读3】历史记载:朱元璋对于皇太子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问,对于德行教育尤为看紧,皇太子除了儒生经师外,又选了一批又德行的端人正士,做太子的宾客,职务是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古今成败之迹,民间稼禾之事”
【导读4】历史记载:朱元璋对诸子期望大,管教严,不姑息。加上对平时家庭教育的注意,诸王成年后都很能干,会办事。除了不争气的两个:十三子代王和末子伊王。
【导读5】历史记载:朱元璋规定:凡皇族出生,由礼部命名,一生的生活直到死后的丧葬费全由政府承担。到洪武二十八年,皇族人数日益增加,导致政府财力困难。到后来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全国供应京师的粮食只够满足皇族需求的一半。只能打折发放,加上皇族不能科举、不能为吏、不能务农、不能做工、不能经商等规定(害怕破坏皇家形象),导致各地官吏为非作恶,敲诈欺骗,凌辱百姓,侮辱官吏之事层出不穷,严重扰乱和破坏社会秩序。到明亡时,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直系子孙有十几万人。
任何物种都有两个本能:活下去和传下去
活下去就是让自己的本体不要死去。
传下去就是让自己的物种不要死去。
本能就是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一种能力。
我历经千苦万难,终于活了下来,再也不用担心“活下去”的问题。所以“传下去”成为了我重要的本能需求。
世上假如没有婴儿的啼哭与欢笑,人世间该有多么的无趣和绝望,我们一切的努力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变得苍白无力。
无论有多么的艰难,繁衍生息都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主题。
没有繁衍,何来传承?
没有繁衍,何来发扬?
没有繁衍,何来拥有?
没有繁衍,何来失去?
失去种子,失去希望,失去将来,失去一切的一切,不再有,也不再没有。
希望在,才是有,希望不在,就是没有。
我一直遵循“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或许很多人认为多子多麻烦,多子未必多福。但是在战争,疾病,以及无法预知的灾难面前,任何的生物都是非常脆弱的,有很多未知和不测。对于多数底层的百姓,我们有传下去的本能需求,但我们却又没有预知和管控战争、疾病和灾难的能力。
多生小孩,变成了保证存活率的唯一可行方式。
而且,对于一个家庭,一个王朝,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人口的多寡是个非常直接和直观的指标。有人才会有希望,有未来;没有人,什么都不会有。
有人则兴,无人则败。
繁衍是我们必要的任务,但是忧患才是一直伴随我们的困扰。这就是对于后代所有未来一切的忧患。
教育,自然就成了解决这种忧患的救命稻草。
教育,就是源于对自身本质的不自信。
这种不自信在配合自己的物质拥有感,就会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深深的焦虑感。
我拥有整个大明王朝,如此庞大的家产,如此家产的拥有和传承欲望,加上我自身从小匮乏的教育,于我而言,这种忧患基本已经变成了深深的恐惧。
我请最好的老师教他们经史典籍,我用实际的下乡活动来磨练他们勤俭耐劳的品质,我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诫他们一切的来之不易。
结果,我那么地不满意。
尤其是太子的性格以及出事方式,有时的确让我十分恼火,有时静下心来想想,也觉得十分的迷惘。
或许我们内心深处,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只是一昧地想得到完美,完美,再完美。
这种一昧的要求,只是源自内心的恐惧与慌张。
恐惧自己已有的一切,会不会在将来搞丢,搞没;恐惧他们将来未必能更好地生活;恐惧他们将来把控不了他们自己。
慌张自己对于未来的一无所知,而且毫无任何控制力。
什么是最好,其实并不知道。
只是知道要更好,更好,更好,其它的,真的管不了。
自以为教育可以让我们的恐惧和慌张能够减少一些,减轻一些。也深知这种恐惧和慌却永远也无法根治。
教育只是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思维方式,更开阔的眼界,更好地分析能力,但是教育却很难或者永远也改变不了他们内在的本质,譬如性格。
性格绝大部分应该来自童年成长的经历,而性格却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教育对于培养性格的能力有限,甚至无能为力。
回想自己的一生,从一个赤贫的孤儿走到今天,历经千辛万苦,种种困难挫折,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好的性格应该是“乐观开朗不服输”。因为乐观开朗的性格可以让自己的心态一直都是积极向上的,凡事可以看得开,少计较,让自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不至于崩溃到熬不下去。
人生是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挫折与艰难或许才是人生中的重头戏,如果没有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确实会比较难过。人生总有低谷和高潮,人在高潮是或许什么样的性格都可以过活,因为有任性的资本。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在高潮中都可以被遮蔽和隐藏,但是人生不可能永远是高潮,更多的是日常式的低谷。当自己处于低谷的时候,一切只能靠自我调节,调节自己的心态,调节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生存状态,这就必须要有对自己的内心有更高的要求了。能够支撑自己的,只有自己内心的东西,无关外在。性格就是每个人从内心自然而然发出来的内在表现。
我并不知道将来我的子子孙孙会是什么样子,但我想应该有一些内在的本质很难改变,因为他们都会流淌着朱家的血液。
或许我们赋予了教育太多的期望与苛求,希望他能普度众生,但在我们内心深处,深深知道这或许永远也只是一种夙愿,或者说是一厢情愿。我们只是尽力做了我们能够做的事情,至于结果我们其实并不确定的,也不是我们可以有能力确定的。
譬如我希望教育太子能够知书达理,满腹经纶,运筹帷幄,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诸多一切优点,但我却又不太喜欢他的仁善与柔弱,担心无法掌控大局,这本身看起来就是一种矛盾。这就是一种期望与恐惧的博弈,都是自己内心的一种争斗。期望向左,会恐慌会不会太左;期望向右,会恐慌会不会太右,期望在中间,又恐慌中间会不会过于平庸,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恰好与过份?永远不知道,永远在期望,永远在恐慌,一直在煎熬中度过这斗争的一生。或许只是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输赢,因为人生总是未知的,即便竞争无时不在。
物种的繁衍生息的本能,造就了物种无时不刻的竞争。这或许才是忧患存在的根本。
我们无时不刻都在比较中存活,因为担心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代不如别人,自己不仅要跟自己的内心期望做永久的斗争,还要跟别人的内心期望做永久的斗争。比较与斗争耗尽了我们的一生。
跑着前面的,害怕后面的追上来;跑在后面的,害怕被前面落下太多的差距。一旦有人超越,或者可能超越是,自己的好不容易均匀下来的呼吸立刻就会紊乱,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跳又要开始荡漾,又要开始波澜壮阔,一切都在自我调节和别人的追赶中变换,从未真正地均匀过,也从未真正地平静过。短暂地均匀与平静只是一霎那的幻觉。
教育永远是好的,但我们是否不应该让她背负太多的东西,让她那么艰难地前行,没有快乐,只有痛苦;没有自由,只有约束;没有目标,只有期望;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罪不在人,罪在自己心。
何以解忧?我无知无解。
我们并不知道未来真正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只会以当下来假想未来,但是当下终究不是完整的未来,所以我们的假想并不会完全真实,只是一种预判而已,对错皆有可能。
我们只是在不停地假想,不停地预判;不停地斗争,不停地教育,美其名曰;“未雨绸缪”,我也不例外!
但愿一切对吧,但愿一切安好!
不好也管不了了,因为将来我都已经死了!
<本章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