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录之关羽(二)威名震华夏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后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和妥协,曹刘孙三大势力瓜分了荆州七郡。

曹操: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占据)。

孙刘两家以湘水为界,平分余下六郡。

孙权: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武汉)、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桂阳郡(治所在今湖南郴州)。

刘备:南郡(治所在今湖北荆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永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几年内,孙权和刘备联盟抗曹,大败之后的曹操无力南下,荆州出现了短暂的和平状态。然而,乱世之中,战争才是主题。“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荆州北面有汉水和沔水作为防御屏障,向南直达大海,有广阔土地和物资,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西面和巴蜀相通,是可以用兵建立功业的地方)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必会再起烽火。

公元219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此时的刘备集团已经占据益州和汉中,还有关羽治下的荆州三郡。从一无所有到坐拥千里之地,刘备集团的实力迅速膨胀。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极高的封赏,“前将军,假节钺”(前将军,授予汉中王符节黄钺,代表刘备在荆州行使最高权力)。此时的关羽“董督荆州事”(统领荆州军政事务),是荆州三郡最高首脑和实际决策者。应该是为了配合刘备在汉中的军事行动(正史中没有记载刘备向关羽下达北伐的命令,或是关羽自作主张),踌躇满志的关羽开始北伐曹魏,率军进攻荆州北部重镇襄阳和樊城(隶属南阳郡),是为“襄樊之战”。对于关羽来说,攻占襄樊,继续向北扫平南阳郡,则兵锋直指曹魏之许都。这必将改变天下局势,而刘备集团将会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利益。正是出于这种战略目的,这一战,关羽雄心勃勃,势在必得!

“水淹七军”就是这场战争前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插曲。

樊城的守将是曹操的爱将曹仁,极有军事才能。在关羽所部将襄阳和樊城团团包围后,曹仁坚守不出,并即刻向曹操紧急求援。樊城是战略要地,出于对关羽的重视,曹操派于禁统领七路兵马增援樊城。曹仁命令于禁、庞德等将领率各部人马驻扎在樊城北十里之地,与樊城守军互为犄角,以防关羽大军。

相持一段时间后,转机出现。时至初秋,秋雨连绵不绝,十多天未曾停歇,于是汉水高涨。大水泛滥,樊城外已成汪洋,平地水深达五六丈。于禁和庞德的军队驻扎之处更是低洼之地,水过之处,曹军皆被淹,死伤无数。于禁和一众将领登上高堤眺望,发现水势汹涌,已避无可避。这个时候,关羽率领水军乘船破浪而来,杀声震天。兵败无可挽回,于禁被生擒后投降了关羽。庞德亲手杀了几个想要投降的将领和部下,率余部从早上奋战至午后,力战不敌,落水被关羽所擒。他宁死不降,最终被关羽所杀。

此役,曹操派来救援樊城的魏军包括骑兵、步兵在内有三万余人被关羽俘虏,余者尽没。关羽大胜,樊城犹似孤岛,岌岌可危。

战后影响:

其一、当地:“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梁、郏、陆浑三个县的豪强和盗匪都接受了关羽的印信号令,成为他的党羽,关羽威名震动中原地区)关羽实力大增不说,在荆州的威信和威望达到了顶峰。

 其二、曹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曹操和部下商议迁都,用来避开关羽的锋芒)司马懿、蒋济等人建议笼络孙权,共同对付关羽。于是曹操派人对孙权晓以利害,并劝说孙权袭击关羽后方,事成之后将长江以南地区封于孙权。

其三、对于东吴而言,曹操虽是北方强敌,然而暂有长江天险倚为屏障,此为远虑。刘备羽翼已成,占据长江上游有利地势,对下游东吴的威胁就在眼前,此为近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荆州的关羽已成心腹大患,必先除之而后快。于是,“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孙权内心畏惧关羽,对外想讨伐关羽向曹操表功,于是写信给曹操,请求征讨关羽为朝廷效力)。曹孙两方一拍即合,决定一南一北,联合出兵攻打关羽。

战争解析:

适逢雨季,秋雨连绵以致汉水泛滥,此为天时;

于禁所率七军,驻扎之地地势低洼,关羽居高而下,此为地利;

关羽确有将才,北方人到了荆州,几年之内便熟谙水上军务,能统领水军作战。这方面曹魏援军却是弱势,难以弥补。关羽所部居荆州久矣,知晓天气,熟悉地形。曹魏援军初来乍到便很难适应,也就毫无准备。此为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对关羽有利,而关羽牢牢抓住了这次机会,于是取得了胜利。水淹七军,虽有偶然因素,但确实是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然而,盛极必衰,月盈则亏。因为这一场战争,各方风起云动。对于关羽而言,荆州被群狼环饲,已是危机四伏。可惜,关羽沉迷于眼前的胜利而不自知。

水淹七军只是襄樊之战的开始,远没有结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将录之关羽(二)威名震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