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写作进阶班作业:《反溺爱》“妈妈,我们真的很穷吗?”比钱更重要的是带给孩子幸福感

文 / 叶婉茹

最近,电视剧《都挺好》火爆整个网络媒体平台。其中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刻。苏明玉和家里闹翻之后跑去做兼职,赚取生活费。

她在发传单的时候碰到了她人生最重要的贵人蒙总。蒙总觉得这姑娘不错,便与她聊了起来,蒙总问明玉这么努力赚钱要干嘛,明玉说,我想存钱出国留学。蒙总便给她算了一笔账,告诉明玉即便她再努力再刻苦,靠现在的工资,就算她工作一辈子也出不了国,支付不起留学的学费。

那一刻,苏明玉脸上闪过一丝失望。这种对于金钱的迷茫和无力感,不知你从小到大是否也曾经历过。

小时候,家庭条件一般,我很羡慕小朋友有很多新奇的玩具。而我父母很少允许我们购买玩具,这种被拒绝的感觉常常让我觉得很失落。

毕业以后,我憧憬着有朝一日努力奋斗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实际上,当我还在缩衣减食省下每一分钱时,我同班同学的父母大挥手笔,直接为他在省城购置了一套房。那一刻,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让我更加感到莫名的哀伤和焦虑。

金钱到底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要努力多久才能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是不是拥有足够多的钱我们就会幸福?其实这个困惑一直都存在,只是我们的父母从未向我们认真解释过关于金钱的价值观。所以当这些问题全部暴露在眼前时,我们显得如此脆弱而无法承受。我想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父母也从未认清过这个问题,更别说把金钱的价值观传达给我们了。所以当我翻开这本《反溺爱》时,它让我引起了许多共鸣。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畅销书作家罗恩·利伯。同时他也是《纽约时报》个人理财栏目《你的钱》的专栏作家。另外,他还是一位犹太裔父亲,一直致力于儿童教育与金钱方面的课题研究。

本书从财务习惯、消费原则到金钱价值观的探讨,意在告诉各位父母重视对孩子金钱意识的培养。罗恩·利伯在书中提到他之所以撰写此书,并不是想得出一个关于金钱的结论,而是希望引起更多各位父母的思考。

正如书中所言,金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优秀的品格。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加理解金钱的意义,过上更幸福的生活,那么你不能错过这本写给孩子的财商课。它会带你解读金钱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以及教会孩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洞察世界,思考人生。

一、是时候跟孩子谈谈金钱的问题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愿意跟孩子谈钱的问题?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对于金钱,孩子们从小的时候开始就可能会产生各种好奇,“比如妈妈,为什么我不能买糖果?爸爸,你失业了我们会没有钱吗?”

也许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会不知所措,或者保持沉默。因为我们从内心深处总觉得他们还小,没有必要知道这些问题。可是从一方面来说,总有一天他们也会面临金钱的困扰,与其到那个时候让他们备受压力,倒不如提前为孩子科普财商知识。

另一方面,孩子本身就具有十足的好奇心,即便你不告诉孩子,他们也会想办法寻找答案。他们可能会偷看家里的财务本,也有可能会偷听大人的谈话。只是,当他们内心的疑惑得不到解答时,可能会陷入胡思乱想中,而担心自己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

正如心理学家福格蒂所言“对孩子说实话,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表示你和孩子可以一起面对难题。孩子也会明白,只要他们想知道真相,就可以信任你”。所以对孩子尽可能的解释金钱的概念,以及家庭的财务状况,可能会让他们对未来更加坦然和充满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跟孩子谈谈金钱的问题?

最好的方法是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寻找孩子提问的原因,然后给出合理的解答。孩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孩子的好奇心所致。比如他在与朋友的相处中,感觉到了双方家庭的差距。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每个家庭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但我们有足够的金钱购买食物、衣服等物品,所以我们并不穷。

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在无意间听到了父母之间的对话,而对未来的家庭财务状况感到担忧。因此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感到安心,告诉他们我们的经济能力足够支撑一个家庭。我们还可以试图跟孩子解释一下最简单的财务知识,以便让孩子能够更加了解真实情况而不再为此困惑。

二、物质对于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为什么孩子容易陷入物质主义

崇尚物质主义的原因很可能在于孩子们无法对金钱和自我有着更清晰的认识,他们往往把自我的价值赋值于金钱至上,而认为有更多的物质享受,就可以在群体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归属感。

比如小时候,班上的某个小朋友总是穿最新款的名牌球鞋,因此他可能会吸引到很多人的围观而成为焦点。这种感觉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和具有尊严。但实际上,这种虚荣感不过建立在物质至上。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贪婪和渴求,当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物质,或者有其他人取代自己而变成中心时,我们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变得不再快乐。并且这个过程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便是物质主义带给孩子以及成年人的副作用。


那么该如何避免孩子养成物质主义价值观呢?

第一点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很多时候,物质主义的孩子之所以那么看重物质,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内心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把目光转移到物质上。如果能让他们明白,对于真正值得付出或者值得拥有的东西,父母一定会为他们掏钱,他们内心对物质的渴望也许就不会再那么强烈。

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一户中产阶级人家的女儿并没有穿名牌的羊毛外套,而她的同学因此而嘲笑她,认为她家里很穷。但这位女儿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她知道如果是自己喜欢或者需要的物品,父亲会同意并予以购买,她能感受到父亲对她的爱意和包容,所以她并不在乎这些。

因此即便这个孩子家庭条件一般,但父母足够爱他,他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并拥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一切。

第二点是教会孩子分清“需要”和“想要”的区别。

在消费之前,给孩子设定一个标准,在某个价格之内,父母可以承担他们想购买的商品。但超过这个范围的商品需要孩子额外储蓄足够的钱,或者通过劳动的方式来获取。

这样的做法也是希望孩子能够明白,每一笔消费都需要为自己负责,并不是每一件物品我们都可以得到,想要获得要靠自己去争取。


三、到底需要多少钱,我们才足够幸福

或许我们曾这样认为钱不仅仅意味着快乐和幸福,还意味着阶层的跃迁。当然,家庭和学校也一直教育我们要努力,当我们赚到足够的钱时,就可以实现阶层的跨越。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除了努力之外,阶层的升迁可能还包含别的因素。比如运气,大环境,家庭背景等等。很多时候,并非靠我们一己之力,就能在短期内改变。很多特殊的待遇,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可以享受,这种差异是我们无法去比较的。

第二个问题是其实我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很糟糕。

比如,我家在县城,也就是最最普通的工薪家庭,但即便如此,我们家的条件也比我先生要好得多,因为我的先生来自农村。要是再从大范围来讲,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比起我们父辈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要好不知道多少倍。

那么到底多少钱才算足够富裕,什么样的生活才算真正是优渥的呢?这并不能以一种标准来定义。因为每个人所处的时代、生活背景、价值观等等都不尽相同。

但是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这个问题不再仅仅是钱,而更多的是我们内心的想法和理念。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去某个儿童乐园。据说,这个儿童乐园是省内首个最大的儿童体验园。当时,我和先生排了好长的队,买到价格不菲的票,才得以让孩子进入游玩。

但是孩子好像并没有玩得很开心。因为我们没有想到,当游乐园的工作人员引导女儿进入会场参加体验活动时,她竟哭了起来,她觉得一点都不好玩,甚至很害怕。说实话,还不如游乐中心门口的滑滑梯更吸引她。


事实上,孩子感到快不快乐这件事可能跟钱没有很大关系。比如,先生经常带我们去爬山,采野菜,去河里钓鱼等等,这些活动项目不花一分钱,但孩子很喜欢这样的户外活动,玩得很快乐,这种快乐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和购买。

所以说,对于生活,可能我们更需要的是让孩子懂得感恩和取舍。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金钱,并合理利用金钱,但它们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

《反溺爱》这本书让我感受到,跟孩子谈钱并非是一件讳莫如深的事,它可以变得很有趣,也可以让孩子获得新知并因此蜕变。其实金钱的背后是父母带给孩子的精神价值所在。什么样的价值精神更值得每个人去追求,这才是我们所有人要思考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卡卡写作进阶班作业:《反溺爱》“妈妈,我们真的很穷吗?”比钱更重要的是带给孩子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