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6

【中原焦点团队】李娟丽高六/分享566天/2021.07.16周五总1069场(累计83场/本周7场)

一、约练观察学习:

面对一些困难,与其逃避不如面对,自己做好准备,努力做好自己,其它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接纳自己,接受一切结果。咨询师发自内心的共情,甚至偶尔的自我暴露让来访者看到更多的面向。最终回归到自己想要什么,拥有什么?还可以怎么做些什么?当看清楚了方向,不再徘徊,一下子感觉没有什么事情了,也不需要逃避现实,只管多方面努力去做就好。

二、学习

1、和催眠有关的潜在危害;人们最常和催眠联系在一起的潜在危害,无论这种联系是对还是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被催眠者对暗示的解释和催眠师的意图不符,自发产生的退行和宣泄,出现症状置换的现象以及效果不持久,虚构和移除暗示失败。

2、自发产生的退行和宣泄:在本节内容里,被认为是和使用催眠相关的最常见的危害:当临床工作者并没有做任何的暗示,但被催眠的个体仍出现某些痛苦回忆的闪回现象时(自发产生的退行),并且因为闪回的缘故而感受到十分痛苦(宣泄)。来访者的不适可以从轻度到极端不等,也自然会将治疗导入另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或许和治疗最初的目标有关或无关。

你总会遭遇到这种现象,问题只是早晚而已。例如,你可能会出于导入催眠的目的使用了包含意象在内的暗示,你使用的意象是让来访者待在海滩上,你的初衷是给来访者带来安慰和放松。但当这个人开始放松的时候,他差一点就出现了惊恐发作的情况,这是因为你并不知道,在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差点就在海边淹死了。即便你有先见之明,也一定要询问来访者:“那么,我们一开始先让你把注意力聚焦在海边,让你轻松地待在海滩上,你觉得这样做可以吗?

3、出现症状置换的现象以及效果不持久在历史上,最常见的反对使用催眠的意见认为催眠的效果只是暂时的,而且会出现某种“症状置换”的现象。症状置换是一个心理动力学流派的理论构念,其假设存在着一种和内在冲突相关的精神能量,这种能量会通过发展出一个症状而得到释放,即症状成为能量的出口。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消除了一个出口,那么这股能量必然会重新指向其他的方向,并且发展出新的出口(Weitzenhoffer,2000)。换句话来说,症状产生背后的心理冲突必须被鉴别出来并得到解决。根据假设,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症状就会再次出现,或者发展出一个与之等价的新症状,因此,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症状置换。

巴拉巴兹(Barabasz)和威特金斯(Watkins)(2005)强有力地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即便研究者已经指出这些反对的意见是不实的……分析学派的作者仍然会继续不断地重复提出相同的批评意见。

三、故事

现实的距离都连着弯路

  一次我去杭州游玩,住入宾馆后,我买了一张杭州的市区地图,我从地图上找了两个景点,准备第二天去那里游览。

  我问宾馆服务员,开车去那两个景点分别需要多长时间?服务员说,一个景点大约需要半小时,另一个景点大约需要1个小时。

  我说,从地图上看,从宾馆到这两个景点的距离差不多,可用时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

  服务员说,那是我在地图上看到的距离,是直线距离,是直路,而现实的距离都连着弯路,都隔着障碍,只不过是多少而已,弯路多的、障碍多的,自然用时也就多。

  一次我站在一处景点的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的一位村民:“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两个小时?怎么可能呢?山不高,距离山顶也不远。”“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不其然,从山底登上山顶,我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当我在山顶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那位村民话中的含义:看到与走到,永远不是一回事,看到了,不等于走到了。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我们确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能成为我们实现的目标。眼里看到的目标是“直”的,而脚下走到的目标往往是“弯”的,其间的坎坷、挫折和障碍,不是我们用眼所能看到的。

  一次我看地图上河流的标识,发现都是弯弯的曲线,而非直线。自然界的河流,为什么走的都是弯路,而不是直路呢?

  我请教一位专家。专家告诉我,河流走弯路而不走直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而走直路是一种非常态。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它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

  所以,当人生遇到坎坷、挫折时,也要把曲折的人生看作是一种常态,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途径,这样就可以像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抵达人生遥远的大海。15:58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