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作指导的一点思考(202016)

今天听了特级教师高子阳在名师之路做的关于习作教学的报告,题目是《先写后教,让学生看到变化的写作教学范式》。

高老师分别以三到六年级习作单元为例,讲述了“先写后教”的操作范式。(以下图片均来自线上课堂课件,以六年级做法为例)。

通过上面的课件图片,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高老师的操作办法。高老师也简单讲了为什么要先写后教,以及怎样先写后教。

认认真真听完课,回放了两遍,收获很大,也引发了我对自己习作教学的反思。

一、我的收获

1.重新理解了“课文是个例子”这句话。我们一直说课文是孩子语言习得的范本,但大多数老师钻研教材是为了课堂上出精彩,仅仅是停留在分析教材、借读教材、传授知识的层面,对教材中的写法有涉及只是分析出来,顶多说一句“这样的写作方法你们以后也会遇到”,或者“本单元的作文就要用到这样的方法,希望大家记住”等,空泛地讲解,空泛地引导,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高老师让学生毫无顾忌写出自己的“原点作文”,修改誊抄待用。然后讲课文,依据所学课文修改自己的习作。既有说话句的反复指导与运用,又有内容、题目、体裁的聚焦性。把习作指导落到实处,也把课文作为学习“例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有章可循,学得扎实有效,收获自然满满。

2.学会了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习作。草稿完成后,很多老师会让学生自己或与同学互换修改习作,但对如何修改,修改成什么样泛泛要求,学生能够按老师要求做的,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以修改错别字、病句、首尾呼应写法等为主要修改内容。看似文章多次改,然而水平提高不快,也没有巩固下来形成内在素质。

高老师从题目、修辞、句式、篇章、体裁等分别引导,学一课修改一次,在反复修改要求却各有不同的训练中,掌握方法,习得技巧,提高能力,形成素质。

3.如何进行文本体裁的拓展,形成学生厚实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占主导,说明文、诗歌(包括古体诗与现代诗)亦有体现,只是在习作指导中没有专门安排诗歌、小说、戏剧等的创作,对现在的小学生而言,课外读本太多,他们不但见过,而且也尝试创作(五六年级小男生、小女生写小说的人不少),就是缺乏老师的指导。高老师在学习《少年闰土》后,引导学生尝试将“有你,真好”改为小说,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后,引导学生尝试将习作改为诗歌。“因为高考不让写诗歌,所有的老师都不对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指导。”高老师的话引起我的共鸣,中国被称为“诗歌的国度”,整个小学几乎没有要求学写诗歌,偶尔出现就是在课文仿写里,其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我的思考

结合自己多年习作教学的实践,我反思自己的做法,将从以下几点尝试改进自己的教学。

1.关于指导。我的习作教学是先教后写,忽略了课文与写作的紧密联系。指导时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拓宽选材、架构布局为主。听了高老师的课,我决心尝试“先写后教”,不做前置性指导和过度指导。

2.关于初稿。学生的初稿形成后,我不主张抄写整齐备用。我从小学时,一抄写就重新写了,很不喜欢做重复的事;再者,抄了也需要修改,让学生读读自己的卷面,体会阅卷老师的滋味,有利于书写意识的培养,对考场书写是很好的警示。

3.关于文体。个人以为,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儿童诗)、小说,还是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我带学生读写儿童诗三年,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以及表现力特别强。小学生可塑性强,每日一诗读了两年,在学校登上舞台主持节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这也许就是衍生的成长快乐吧!

高老师的报告,深深启迪我:站在儿童的立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的成长,我们要做的事很多很多。

教贵有法,而无定法。我们要边学边交,让自己成长,让学生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习作指导的一点思考(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