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华之"后生可畏"“琳琅满目”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最为率性、旷达的时期,皇权衰退、门阀鼎盛,儒学崩溃,老庄玄学盛行。名士以率性旷达的言行引领着时代风尚,那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争议最大的时期。

魏晋年间,人人追求心性的自由。当时流传下来的很多故事,都收录于《世语新说》,今天来聊一聊“后生可畏”的故事。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真才实学的人名叫王弼,他的大名震烁古今。

王弼是河内山阳人,曾外祖父是荆州刘表,自幼聪慧,好老庄之学,魏国正始年间发动玄学革命。何晏非常喜欢他,为其题字:后生可畏。

老庄之后王弼之前,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家,王弼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王弼则认为“道”即“无”,“无为本,而生万物”。

王弼最大的成就就是注释《老子》、《周易》。王弼在注释《老子》时,还不到二十岁。当时何晏为吏部尚书,经常在府里举办玄学沙龙,每日都宾客盈门。

少年王弼前去拜访,何晏久闻其名,就在《老子》中找了某条义理抛给他:“此条义理我们已经嚼到头了,你还能提出新的见解吗?”

王弼品读之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周围的人都不能答辩。

后来,王弼注释完《老子》,因见解独到,成就了一家之言,流传至今,为解读《老子》第一书。当时的吏部尚书何晏也对《老子》作了解读,但在回访王弼时,看到王弼的解读,也有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何晏非常看好王弼的才华,就为其题字:后生可畏。

后王弼又注释了《周易》,然天妒英才,韶华早逝,二十三岁时,王弼在最灿烂的年华时死去。

西晋时,有大臣去拜访太尉王衍,在那里遇到了“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后来的东晋大将军王敦、后来的东晋宰相王导,去别的屋子,又看到了名士王诩和王澄。回去后,他对周围的人说:“今日之行,满目琳琅珠玉!”

这个典故,留下了“琳琅满目”的成语。

琅琊王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为官至五品以上的有一百六十一人,其中做到一品官的达十五人。

王家的兴起,源于魏晋第一孝子王祥,也就是“卧冰求鲤”故事中的主角。

王祥的继母朱夫人生病,想吃鲜鱼,就跟王祥说:“这鱼要是吃不了,我就没法活了。”大冬天的,河流结冻,哪里有鱼?

王祥没有办法,最后就脱光衣服,趴在结冰的河面上,想用体温将冰融化。结果,真的有两条鱼从缓缓融化的河中跳出来,王祥就把鱼带回去,给继母吃了。

魏晋时,做官往往以“举孝廉”的方式推荐,那时还标榜“以孝治天下”。所以,大孝子王祥,因德才兼备,最后做到了魏国大司农、司空、太尉。据说王祥也是唯一一个见到司马昭不用下拜的人,司马昭对他还毕恭毕敬。经过曹魏时的奠基,西晋时的发展,到了东晋王朝,就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晋风华之"后生可畏"“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