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老师讲座A、B、C……

文/邢红霞

春雷老师来邯讲座的消息几天前就在各个文学类微信群发布了。天公作美,恰好那天手头一项重要工作刚刚结束,窃喜。

见到春雷老师,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精神。长期被文学滋养的人,那份儒雅和自信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我与春雷老师初识于2015年。那年,他到我生活工作的县城挂职锻炼。宣传部组织文艺界人士学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春雷老师被邀参加。记得那天,他为我们介绍了他的写作经历及写作秘笈,随意谦和,一如邻家大哥。意外的是,我还获赠了他斩获多项大奖的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我以为,他就在我的身边,我还会再度与他相遇。谁知,再见到他,是在几年之后的在馆陶举行的河北散文名作奖颁奖大会上了。

以《朋友》蜚声大江南北,独占全国纪实文学鳌头的李春雷老师儒雅文质,一副帅帅的模样儿。李老师几年前曾在我生活的小城挂职,在一次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谋过面,我还获赠了他的报告文学集子《木棉花开》。此次馆陶相见,便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当我鼓足勇气,穿过重重文字气息接近他时,他脱口喊出了我的名字,而且略去了姓氏,倒使我忽的羞红了脸。握住春雷老师的手,邀请他再去我业已消失掉的家乡做客时,他提到了我含泪泣血写下的纪念性文字。我实在不能算是一个高水平的写手,能让春雷老师在这种充溢着饱胀文字馨香的场合提到,不能不说是我的幸运。

在《盛世印象》一文中,我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

又“见”他,是在河北文化馆的《读书荟》栏目,他以《“四力”与中国故事》为题进行了云直播讲座。

虽未曾频繁谋面,但我从微信、博客及公众号关注着老师。隔三差五,他一篇篇热气腾腾、精美绝伦的纪实文章,不断满足着我日益挑剔的文学欣赏口味。

这次,近距离聆听老师讲座,感受春雷老师的文学气息,是邯郸文联在隆冬季节送给邯郸写作者的珍贵礼物。

春雷老师称,我们大家都是“文学路上的攀爬者”,只不过有的在松林里,有的在小溪边,有的在半山腰,每人眼中的风景会各不相同,自然也有经验和教训,坎坷和幸运。无论何种状态,对生命的体味是必不可少的。他自言,十几岁时父亲买回的一本《小说月报》,让他体验到了文学的妙美与芳香,开启了他走向文学的第一步。

他向大家分享了他成功的法宝。一是专心。正是四十年来的专心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我不知道,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是否和他在幼儿时期曾与在他村插队的知青从维熙的哥哥丛伟雄有关,也不知道他是否有着天赋异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把文学当做一支圣火,而且,从无熄灭。二是坚守。最初从事新闻工作诱惑比文学的清苦大得多,就在1998年,全国学邯钢,新的题材和机遇的出现,唤回了他对文学宗教般的热爱。但路径在哪里?如何突破?他谈了自己的看法。就某一题材,思考成熟了,专注一点儿,用相对完整的时间,实实在在地把它写好。确实,缜密的文字,需要安静。能不能在这一方面有进步,就在于你是不是真的爱好,是不是全身心投入了。

说到今天讲座的主题《脱贫攻坚与现实主义创作》,春雷老师又一次一泻千里。现实是沉重的、无情的,又是充满美魅的,把这些五味杂陈的东西精深、真切的铺陈笔下,就是现实主义创作。说到脱贫攻坚题材,春雷老师说自己是真情投入,用相对纯粹的文学之笔书写中华民族八年来脱贫攻坚的历程。《太行梦》《蜀道闪》《秀儿》》《上饶纪行》《金银滩》等一大批优秀的纪实文学相继刊登、出版。春雷老师再次强调了纪实文学的重要性。纪实文学就是记录人类的文明史、发展史,外国称之为“非虚构”。文学的基因就是纪实,因为现实的精彩远远超过虚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书写呢?

要想写好报告文学,春雷老师分享了七点,这与他之前谈过的“四力”异曲同工。

一是走近与走进。一定要抵达现场,真正地“进入”,用真切的感受去领悟,才能写得精彩。正是有了自己十几天的太行山之行,才有了《赤岸》和《山中国》这两本著作。二是感动与感悟。目之所及,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同时也要学会思考。《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不只是讲述故事,而是表现的是故事背后的“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艰难的变化史”。三是发现与表现。故事是发现,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是表现。如何在发现的基础上进行表现,是一个大课题,也是我们创作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四是写作与创作。写作是相对初级、纯净的状态,而创作是无中生有,是将素材打碎、吸收,经过组织、发酵、升华,找到心灵上的抵达。五是业余与专业。即使是业余写作,也要以专业的认识和态度,进入专业状态。六是格调与格局。格调是风格,而格局是高雅、雄浑、阔大。你的精神世界有多大,你笔下的世界就有多大。七是智力与体力。要将那些生硬的东西打碎、揉烂,经过最合理的组织,转化为最柔软的,每一过程都是艰难的,这就需要体力参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史志。春雷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写作者伴随着走进新时代的铿锵足音,书写出带有生命温度,刻有生命精度,代表文学高度的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雷老师讲座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