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太好

当又被人问起“最近过得怎么样?”的时候,我终于可以不再是犹豫不决然后没好气地回上一句“不怎么样”,而是能理直气壮毫不迟疑地告诉对面:不算太好。前者属于纯粹的丧,后者则是略有不满。你说,当我又发现了一些生活的真相,当我感到自己越加无知,之后的一切会变得更好吗?

不久前,我产生了这样的疑惑:人真的能够互相理解吗?不必一一举例,这世上各种各样不被他人理解的事情,毫不夸张,每分每秒都在上演,为此引发的争执、抱怨何可胜数。或许这才是社会的常态?那怎么可能?理智与善良才更应该是人类要去追求的东西,本该如此,可是我们为了“理解”而做出的努力几乎难以转化为对等的体谅与尊重,似乎“你理解我”该是一件理所当然到毫无难度的事情,想多了吧,我又不是你。同样,你也不是我,没法期待你能够理解我,既然缺少相同的经历,不管说什么都只是虚无的想象。“感同身受”这种超能力,恐怕不适合放在现实中的人身上。还是要问,人真的能够互相理解吗?就算可以,我认为也没有必要。对于不明白的事,表达自己的态度——认可或者不认可,明确理由;如果真的愿意理解,那就去经历;同时平静地看待他人的不理解,或许那只是出于某种理由的不认可。

因而感到释然,对于自己向朋友们推荐自己的喜爱之物后得到的惨淡回应。“嘿,朋友们,我分享了一首我觉得特别好听的歌,你们都来听听看呀!”即使心里是如此热切地呼喊,还是要维持着表面上的斯文与矜持,装作毫不在意地盼着能赶紧卖出这份安利。然后呢……什么然后?就算会有人点开来看,不被人嘲笑自己的品味就该谢天谢地了。那么真的就如此不堪吗?当你了解了这样的事实真相之后,依然愿意去做推荐,依然会乐此不疲地向别人安利着什么的时候,又怎么会有人质疑那是不是真正的热爱呢?而且说不定意外地不错?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让人满意的推荐着实不在少数。毕竟对面不能全面地照顾到自己以外的各种情况。我们向别人索求应付困难的答案,咨询直面人生的建议,追问热爱生活的秘诀,而那也只是别人的经历。该如何充满信心地面对明天呢?无非是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至于那是什么,无人知晓,那是你对自己的彻底理解,是你真正的热爱所在。你说没有?那就创造。

因为不满足,不想在发挥自己的才能之前匆匆老去,所以创造,所以尝试不同的事情,去经历;因为各种各样的经历,寻得自己的热爱,发现你愿意为之长久付出的坚持;因为坚持,而更有价值。

会不会后悔呢?

毫无疑问,人总是在通往后悔的路上,也就是说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后悔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总认为其他的选择会更好。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了这样的真相之后,你要做出怎样的选择,不选倒是无所谓,可时间不会好心地停下来等你。

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拥有了充分的新鲜体验,认识了不少有趣的朋友,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所谓人生,便是取决于遇见谁”,人生美好于精彩的相遇,某些人会在你的某段人生里共演一段绝妙的故事,此后一一退场,或许只剩下隔着屏幕的联系。再见面未必不能做到,谁都没想要主动提起。只是因为相信,所以仍能抱有期待。

今天去医院探病,叔侄二人相对而视,从表情脸色上看,所有人都会觉得受伤的那个人应该是我吧。“月底就能出院啦!”“那真是太好了。”

你看,面包不一定会有,牛奶也不一定会有。不算太好,可是谁知道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算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