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可以这样管理

时间可以这样管理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书后感


《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

这本书是纪元所著。

纪元这个人很年轻,我也是在关注时间管理的内容时,发现了他的。不过,当时,主要阅读了叶武滨的书,最近有朋友推荐了纪元的书,就借来一读。

总体感觉纪元的这两本书,是一个时间管理的亲历实践者的经验总结。

他把有关时间管理的方法:蕃茄工作法、早起、任务清单、打卡激励、知识管理等内容整合在了一起,并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读来很接地气。像一个真正实践者的智慧。

第一本《啊有没时间这回事:碎片化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摘要如下

把事件不分主次先进行分类,一并列举出来。

(我在执行的过程中,有时会懒得列举,觉得可以用脑子记下来,以后要学会时常记入手机,从而解放脑子,让脑子专注事件本身。

在记录过程中,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把事件记录在不同的手机笔记中,有时候就会忘记在哪里了。

以后要学会归集在一款手机笔记中,或使用不同的笔记记录不同的内容。

日志、文章类——有道云笔记(这是惟一使用最多的笔记,网易出品,值得依赖,我的文章全在这里写草稿。也可用生活记录。)

心理学图片、文章——印象笔记

生活随记——小米便签

知识管理——WPS便签)

不把事件安排得太过具体,这样会被现实所影响,而是以时间段来进行安排,把一天划分为若干时间段。

(我之前在学校就是使用这样的策略。毕竟事件定的太死,到时间点没有完成,很有失败感,不如以时间段来定,再来完成。整个时间段,就会有收获。)

建构时间段清单

1、明确做的事

2、分类放入规划好的时间段,

3、列出动作清单

(关键是第三点,把事情分为细化的步骤,完成起来就很有节奏感。

比如,我曾经把给《班主任之友》写案例分析文章,作为一项任务,我就分也了若干动作清单(步骤):

1、阅读案例,了解大致内容

2、找出案例中的关键词,定位分析的切入点

3、列出分析的纸质提纲(注意,是纸质提纲,让自己在单纯地纸笔上静心思考,写出触发点。)

4、上网搜索定位分析点,相关的理论依据或名师做法

5、写出草稿

6、隔天修改,整理格式

7、在截止时间前发送到投稿邮箱。

以上七步,可分数天完成,至少减少了忙乱,更有利于平静思考。如今已有两篇案例分析过审或刊发。这就要感谢这样的做事节奏和动作清单。)

早起倒逼早睡

在开学的时间里,基本上无法做到早睡,早起也是被逼的。

六月底放假,我准备调整一下自己的休息规律。

保证晚十点半前必须睡下,早上六点(以后可逐渐提前到五点半左右)

这几天实行下来,有一点效果,不熬夜,让人感觉有掌控感,而不是放纵感。

双闹钟起床法

1、Wake闹钟  温柔唤醒自己

2、Up闹钟    音量大到吓醒他人

两个闹钟之间间隔3~5分钟。

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第一次闹钟,帮助自己轻松醒来,再有3~5分钟的时间来逐渐清醒,作为缓冲;第二次闹钟音量最大,且放在离自己的床很远的地方,必须自己下床亲自关掉才行,这样起床去关闹钟,就让自己几乎完全清醒过来了。

这个办法很有实践意义,是真正经验的总结。

爱人也设两个闹钟,第一次闹钟离第二次真正醒来,间隔半小时,用半小时睡回头觉,看上去很美,却不实用。一方面,第一次闹钟打乱了我,第二次又会睡过头。

而纪元的这个双闹钟,倒是很有趣。

早起要有仪式行为或清醒行为,

早起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必强求“高大上”

之所以,早起不来,或者效率不高,是因为早起时,身体与脑子都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需要有一定的清醒行为,用这样固定的行为来尽快唤醒身心。如:上卫生间——喝水(茶)——洗脸——运动——早餐……有了这样固定的行为,形成习惯,就会成为一种有仪式感的行动,让早起不再迷糊。

早起无非是将平时晚睡时要干的事情,尽早地挪到早上,与晚上做的事可以等同,所以,也不必一定要读书、写作等干所谓“高大上”的事情,可干任何想干的事情,让自己有效率就行。

这也是本书与别的时间管理略有不同的地方,顺应人性,遵从内心需要。

早加班好于晚加班

为什么人们认为加班一般要在晚上?

因为我们会认为,晚上如果加班,会直达通宵,时间很长,干起事情来,似乎不紧张。从晚十点到早八点,足足十个小时。

但这样的效率反而不高。

如果是早上加班,从五点或六点开始,到八点,其实,也有足足两三个小时。而这样的时间可以更高效。

我之前喜欢晚上班,记得上月,为赶在学生毕业离校前给每位学生写寄语信,最后一晚,我足足做到凌晨两点。虽然当时觉得很有收获,但现在想想,时间上还是有问题的。

现在我准备改为早上早起干自己的事,为自己的健康着想,也为效率提升尝试。

早上班好处多

早起早到早上班的好处,在《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等书中多次谈过,总之,早起能变被动为主动,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让自己工作更高效,好处多多。

这也是我要主动改变的理由,早起,对于我来说,可以少受孩子的影响,让自己能静心阅读或写作,这个办法一定得坚持。

养成好习惯:打钩激励法

戒掉坏习惯:设置障碍法

要想养成好习惯,得不断激励自己。可以在一个记事周历表上,给做到的自己打钩,只关注自己对钩的数量,以此来激励自己。

但戒掉坏习惯,则建议增加坏习惯行为达成的难度,即增加行为的障碍。爱玩手机,就把手机静音或干脆放到很远的地方;受吃零食,就不要随便到处放零食;受打电脑游戏,干脆就把电脑关机,放在很高的橱柜里……

让这种不认可的行为设置重重障碍,能有效减少行为的轻易发生。

睡前程序

洗澡、交流、听音乐、读书、冥想、适度锻炼……

好习惯靠程序去执行,而非意志力,意志力用来避免使用意志力。

这段话让人感到新鲜。

很多时候,我们在谈意志力,所以,很多人都会说:学习是反人性的。学海无涯苦作舟……

真正做事,要靠意志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作为普通人,只能想普通的办法。

纪元就想到了用程序化的行动来强化好的习惯,让行为自然发生,就不至于纠结或者反人性。

在学校,我睡前会做几件事:检查或发送心理日志、洗脚、刷牙、读书、上卫生间、睡觉……

在家里,我睡前的事情是:洗澡(间隔)、刷牙、检查手机闹钟、睡觉……

爱人给女儿睡前也定下行支程序:刷牙、上卫生间、洗脸、脱衣、睡前交流、睡觉……

养成随手记的习惯

建立碎片清单

清单里可记录的有三类:

1、信息:有价值的信息,记下标题

2、事情:要做的事情,别人让做的事情,记下大略内容

3、想法:自己要做什么,改变什么,尝试什么……

这些记录,都要简单,只是临时想法即可,6——10个字。

分散记录,有时间集中处理,能干尽快干。

还要学会太极模式:临时他人事务,先接后缓,仍按自己节奏处理。

这里提到的关于时间管理的知识点,就与其他的时间管理原则相一致了。

所谓碎片清单,就是收集箱,有事、有想法、有信息尽管往里放。

而一些事情可以按照管理四象限,进行不同的分类处理。

先收,后做,不干扰自己的节奏。

平时,别人电话通知件事,就先记录下来,再找时间集中处理。

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只收,没做,没及时处理,以致于手机笔记中还有很多待办任务。

总觉得放假要做,可放假还有放假的事,就一直拖着,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吧。

得抽出时间专门做整理归零的工作,才能保证不留包袱,轻装前行 。

计划时要思考过程,执行时要边做边思考细节。

这里要说的是,对于一个计划,更重要的是在执行过程前,就思考好任何的细节处理,甚至在自己的心中要多预演几次,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最自然的自律力量,这个力量的成长需要愉悦的心情,不要自我折磨,要放松,不要拧巴。

这就本书最大的优点,建立在基本人性的基础上的自然自律。而不是需要人靠多大的强制力去执行一项任务。而强制力就是所谓意志,这不是顺乎人性的。

这也提醒我们,如果一件事不是自然发生的,就不要强行推进,而应该靠自然努力,达到结果。

不拧巴,就是不纠结。这其实是要人尽早做好计划,靠习惯做事,靠心情推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更重要。

我们正迎来新的时代,知识性工作者的“切换力”更为重要。

我相信,现在已无须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数小时,这个过程中如果大脑突然想去完成别的任务,请你立刻切换过去把它搞定,有效大脑是切换和执行更为迅捷的大脑。

这一观点,对我很启发性。

我之前一直认为,如果要做一件事,必须有集中大块的时间,专注于做一件事。

但现在的情况是,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几乎找不出大块的集中专注时间。怎么解?

这就要认同现在碎片化的状态,不为此而纠结,在碎片化的现实化,去努力改变自己。

而改变的一个方向就是,培养自己更强的切换力。

在不同时段,不同场景,不同状态下,迅速切换,迅捷完成不同任务的能力。

我现在就注重锻炼这种能力,这其中一个关键是,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

不少人意识到,碎片化时代的敌人其实是思维的碎片,积极有效的思维可以让自己更有效率,所以很多人都希望改掉自己的消极思维,变得更乐观、更主动。这些都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无法落实成具体行为,也就无法谈坚持。所以你必须为你想培养的思维习惯找到具体的语言,坚持使用这样的语言和他人、和自己对话。

这段话的意思是,改变行为,先从改变思维认识开始。

而改变思维的外显形式,就是找到自己的语言模式。

行为与思想有时候是相互作用的。

先从改变自己的语言模式,就逐渐改变了思维模式,进而改变行为模式。

我觉得自己语言模式改变最大的是从清华大学学习回来,陈纪英老师的一句话“我说清了吗?”对我的触动很大。

之前,我们讲课、与学生对话、与亲人交流,只会说:你听清了吗?

这是一种把交流的责任转移支他人身上的语言模式。

而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交流的效果回到自己的说上,会很有反思性,对自己是一种谦卑的学习,对他人是一种尊重的传达。

这种语言,慢慢改变了我对学生、对家人、对他人的态度,进而影响了我的思维和行为,让我变得更谦卑,更易于接受他人的意见。

我们要坚持的是具体行为,不是其他。

这也是我几年来的改变。

之前读过很多励志类、心灵鸡汤类的文字,总是像被打了鸡血一样,热血澎湃,但之后,往往归于平静。

反倒是一些具体的行为,如每天在心理咨询师群里发心情日志,写班级纪事……坚持了下来。

具体的行为,因为可操作、可重复,就可坚持,而高大上的精神易于流于空洞,只会起到鸡血作用,对于行为改变,几乎一无用处。

时间管理六个要素

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身心状态。

这是做每件事,都要考虑的具体状态。

这是其他时间管理书中提到,但没有总结归纳的方面

这是我们做一件事能否成功都要考虑的具体条件。

我其实在生活中就是这样考虑的。

我多次把自己的写作环境换到一个独立的办公室,或是心理咨询室,甚至是水房(虽然那里有轰鸣的机器声,但比起同事无聊的谈话,好应付的多),就是考虑到环境的重要。

写作之前,我会想是什么时候写?有没有课?课后有没有别的事?在哪里?是独立办公室,还是咨询室?需要电脑,还是纸笔就行?有没有外人打扰?自己的精神状态怎么样?

在脑子中考虑一圈儿后,自然会有一个选择,

通常情况下会选择独立的空间,所谓“洞穴时空”,让自己修行静思写作。

这也是时间有效管理的重要考查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可以这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