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我在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看过一遍。
那时候的我,对这些经典名著很不耐烦——我记得当时我最讨厌它的一点是,“里面光描写圣母院长什么样,就写了十几页的纸,好难看!”。于是囫囵吞枣地,我遇到大段大段的描写就跳过,只喜欢看有剧情进展的地方。这个印象一直持续到了高三时,要考经典名著赏析,于是我也没有再重读一遍,而是选择了所谓的速读本——将整个故事浓缩在几页纸里面讲完的那种。

现在突然想重读一遍,还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巴黎圣母院突然着火的新闻,我依然记得当时突然收到这个消息时内心的巨大震动:我还没有去看过,怎么能就烧了!!!!如今想来,太后悔、太后悔没有早点去了!
然而这样简单的一个想法,竟然还会遭到群里的嘲讽,比如有很多人认为,法国人的建筑烧了,和中国人有什么关系?在当年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他们烧了我们的东西,所以现在是报应、活该!这样的想法竟然到处都有,而我内心只感到悲哀。
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的结晶,这些瑰宝一样传承了多年的建筑、艺术品、画作,我认为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但当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束缚住时,很多人看到的只是“报应”,而不是全人类的巨大损失,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一件事。

由于容易引起争议,关于这些就不再多说了。有件有趣的事还想记录一下,就是关于育碧在《刺客信条:大革命》中做了一个巴黎圣母院的场景,在游戏中复刻了巴黎圣母院的模型,还原度非常高。于是被网友调侃育碧“用心做模型,用脚做游戏”,大概是想说这个模型虽然还原度非常高,做得非常用心,但是游戏不太好玩。但是在火灾发生之后,这个游戏中做得过于精细、并且看似“无用”的场景,却能够让众多不能在现实里看到圣母院的玩家,在游戏里对它瞻仰。

这让我想起当年我认为“枯燥无聊、浪费笔墨”的对圣母院一砖一瓦的详细描写(后来事实上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几页纸描写的并不是圣母院),在多年以后却可以让人们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想象到当年那建筑的美。

而雨果,也反复探讨了建筑之于人类文明史、艺术史的重要意义,他所描写的,不仅仅是一个“发生在一座建筑里的故事”,而是探讨了非常多关于艺术、人性、建筑之美。换言之,巴黎圣母院其实不仅仅是“巴黎人”、“法国人”的重要建筑,同样也是世界的、人类的。由此可想,如果他老人家知道当今巴黎圣母院着火的事件该有多么痛心,而令人更加痛心的,是那些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对灾难鼓掌叫好的人们。

这座可敬历史性建筑的每一侧面、每块石头,都不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艺术史的一页。

建筑艺术的最伟大产品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社会的创造,与其说是天才人物的作品,不如说是人民劳动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留下的沉淀,是各个世纪形成的堆积,是人类社会相继升华而产生的结晶,总之,是各种形式的生成层。每一时代洪流都增添沉积土,每一种族都把自己的那一层沉淀在历史文物上面,每一个人都提供一砖一石。海狸就是这样干的,蜜蜂就是这样干的,人就是这样干的。建筑艺术的伟大象征——巴别塔,就是一座蜂房。

你可能感兴趣的:(《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