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那年,老师跟我们说,高考是你们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你们这些来自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上学的孩子,将要因为高考而四散天涯,你们的人生会被重新洗牌。
老师接着又说,以后,你们还要面临人生很多很多的选择与转弯,到时候就没有人可以帮你们准备了。
路遥远,你要时刻准备着,一个人走。
大三刚开学的时候,室友在准备考研,每天都要肝七八个小时。复习资料堆满整个书桌。刷题,背书,打印资料,跟进考研信息。
几套试卷下来已是凌晨一点。外面是沉沉的夜色和寂寞的路灯,里面是另外几个舍友轻轻的鼾声和她书桌上微弱的灯光。
我们有时约着一起吃饭,酒酣耳热之际会彼此吐槽。诶,全宿舍就你最勤奋,将来可别忘了我们这些人啊,有什么事也要算上我一个,以后公司看门的,我都可以做的。
我在一旁挑着鱼刺,哈哈的笑着。
大学里,这样轻松的聊天随处可见,热闹也总是大张旗鼓的,都是年轻的鲜活。
我明白我这些朋友的,嘴里说着让他人帮忙的话,其实个个都是爱较劲的性格,也不甘于落人后。指不定谁帮谁。
我们所有的戏谑玩笑话其实都代价高昂,背后是年轻的未知。
《断头皇后》里有这样一句话,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茨威格一针见血,将现实的残酷描绘的入木三分。
第一次参加学校社团招新时的忐忑,讲着正确但自己却并不完全理解的答案。
第一次参加比赛,准备了好几天,会在脑子里反复演练很多遍。得失心重,怕丢脸。
第一次被人误解,不懂为自己辩驳的时候,满腹的委屈都化成默默流下的泪水。
第一次独自去陌生的地方,一个人倒地铁,查路线,最后也慢慢看懂了地图导航。
我们回想着自己大学的前两年。室友夸张的叹了一口气:原来我们做了这么多事。
我喝完最后一口汤,堵着的胸口在那一刻稍微舒服了一些。
我开始意识到接下来的生活要变得很难过。逐渐和学生这层身份褪去干系,像被活生生剥了一层皮,赤裸裸的疼,以后再也不能拿它抵过,拿它当挡箭牌,拿它当自己偷懒的理由。
我们要找一条路给自己,过去我们是无所谓,都可以,但是这一两年,你却不得不做出选择。
以前你英语学不好,你对自己说,没事,我以后又不从事和英语有关的。你喜欢弹吉他,但是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想着,爱好嘛,入门就好了。你专业知识学的并不好,你想自己又不考研,就这样吧。不挂科就好。
过去我们可以因为不喜欢而选择敷衍,搪塞,绕过去。
可是现实却没有饶过你。一种我什么都做不了的挫败感迎面而来,吃不了学习的苦也吃不了生活的苦。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这是蔡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我想,也是给所有和我们一样正从大学出来的学生。
一个读中文的朋友,跟我说,很羡慕那些能文能商的人。她说自己常常怀疑自省。这世间的道义与生活的贫瘠。她父母问她读完中文,能干什么?
她爸妈想让他找一份靠谱的工作。他说除了理解这个世界,他给不了父母任何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有那么一刻,觉得一切都很没劲儿。我说我一个读新闻的也好不到哪去,不知从何说起。
我周围有些同学在准备考研,想要换一个城市生活,想要去其他领域闯闯。
有些人在找实习,想着在自己专业范围里挥洒热力,还有人迫于生活。
还有些人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迷茫和不知所措。
人生能够选择的路有千万条,不过我们只能过一种生活。
我明白,无论哪条,都是我们开始寻求另一种生活的稳定感,这需要我们去建构它,并且在社会上存活下去。我们要给自己寻找稳定感,然后继续接下来的生活。
黑川伊保子在《英雄之书》中写道,那些看似“失败”的事件,都是为了让人生充满戏剧张力的安排,应该抱着好戏终于上场的心态,迎接挑战。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