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不是选择题,而是判断题

2018年1月10日,上铺生日。我去蛋糕店取蛋糕,包装好之后,服务员问:几岁?我忽然楞了一下。该说实际年龄还是?最后,这道判断题做成了选择题,我说:那就18岁吧!我的上铺在我心里,永远十八!

我是一个已经大学毕业的姑娘了,出门到许多的场所,会被叫阿姨,而不再是姐姐。

“阿姨,谢谢你帮我捡气球。”

“阿姨,谢谢你的座位。”

“阿姨,你喜欢圣诞节吗?”

这些对白无数次地在日常中发生,已经变成了习惯。有时候多想问一句孩子:“阿姨多想变成姐姐,可以偶尔选择吗?”

第二季第一期《我是歌手》的舞台上,张韶涵开场的那首《梦里花》,唤起了多少曾经的少女的记忆。可是,张韶涵似乎芳华依旧,歌依旧唱得这么棒。可是为何听的人,心像苍老了十倍。无意间哼起张韶涵的歌,上铺都会调侃一句:我们果然是一个年代的。我呵呵一笑,果然是失散多年的姐妹啊。可是,这共同记忆的背后,有那么多伤痛的记忆。这种女孩之间的亲密感与互相的痛惜感不同于跟别人聊起张楚和窦唯,这里面所夹杂的那种共通感是张韶涵作为曾经偶像剧的女主与歌声并存的纯洁清雅的女偶像对于青葱岁月的小女孩的深深影响。这种影响力,不亚于邓丽君的歌对于广大男同胞们荷尔蒙的刺激。她的身上,集结了一个小女孩的梦想与渴望。恍惚觉得,一代人的芳华再一次逝去了。就像每次听到那句“阿姨”所产生的无力感,那样无奈。

作为阿姨的我,今年25了,不算大龄女青年,但是也不小了。阿姨今年马上要回家过年,阿姨内心无比奔溃。24、5岁的姑娘,谈恋爱需要考虑什么?24、5的姑娘,还有多少时间去好好经营一段感情?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无比现实的问题。我无法重返20岁或者18岁,重新来过,肆无忌惮地来一场恋爱,就怕对方不是混混;肆无忌惮地逃一次课,只是去看一场想看已久的电影;肆无忌惮地暗恋一个人,只是为了不让他知道……这时候,林忆莲的歌词“我怕来不及”便久久盘旋在脑门,一个劲地在敲打。

多想变成《重返20岁》中的那个女孩:

如果年龄变成选择题,我是不是可以不考虑后果地跟一个喜欢我的男孩谈恋爱?

如果年龄变成选择题,我是不是可以暂时不用考虑房子和孩子,只是做我想做的事情?

如果年龄变成选择题,我是不是不用在所有人都有伴的时候,不再那样局促和彷徨?

可是,年龄终究不是选择题,而是判断题!

我知道,我依旧还是要在轨道中,按部就班。上所应上的课,完成相应的paper;

到处去交offer,寻觅一个可以实习的去处;每天固定学英语,想不断提升自己;

看无尽的课外书,码字做个斜杠人;

看无数的电影,想在未来的某一刻申请读电影学博士·……

请问,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个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人呢?

也许以上在你看来是梦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围城。只是在匆匆四分之一的年华逝去的这一刻,有一种深深的痛惜感。我是那样活过了,想来大部分的人都是那样活过了。也许你说:这没什么不好。可是,我为什么没有感到真正的真实和喜悦?就像《无问西东》中的那句台词所说的: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和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就像很热的作者怀左所说的:为什么,读了研究生反而越来越不开心了?为什么在梦想似乎实现的时候,我们反而变成了自己不想要的样子?我们常常想要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条件才更容易被爱,却常常忘记自己的珍贵!

对于一个只存在一次,且无法选择时间,只能判断的孤独的个体来说,更应该做的不应该是“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龄不是选择题,而是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