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摘编自百度

      从“形而上学”这个名词本身说起。


      形而上学,原本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本著作的名称。这本著作是一个叫做安德罗尼柯的人根据亚里士多德死后所留下的哲学手稿所编,他先把手稿中的一部分——那些研究和论述自然的可感觉运动变化的事物的部分编在一起,命名为,中译为<物理学>。而把另外一些研究和论述比较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事物的部分也编在一起,命名为,中译为<形而上学>。


      而把翻译为“形而上学”的人是一个日本哲学家,他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比较形象贴切地将亚里士多德关于研究和论述很抽象的问题的学问命名为《形而上学》。


      Meta  这个前缀词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拉丁语注解家将Meta  physika注解为“超物理科学”。亚里士多德在这部著作中所讨论的问题被后人不断探索思考研究,最终围绕这本著作中的哲学命题,产生一门学问,这些学问被学界统称为形而上学。


      至于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为什么要将Meta  physika译为形而上学,这又要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去找答案了。

      《易经》是我们古代哲学的精华所在,其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哲学论述,解释起来也不容易。我个人的理解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类似具体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方向,从形而上这个方向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就是哲学方向;而从形而下的这个方向去钻研探究就是科学方向。

     

      比如一个背篓,形而上的方向会问背篓到底是什么,会去定义,会去解释,形而下的方向则会探究如何编背篓更结实,用什么材料做背篓更好。


      因为超自然超感觉的东西的学问,和我们古代哲学家所认为的道比较接近,又因为对道的定义是“形而上者谓之道”,所以就被翻译为<形而上学>了。

      由于形而上学这个学派后来被自己那些哲学根本问题所限制,那些问题最终无法被解决,哲学家们也不能再有更好的阐释了,所以就被后来的哲学所取代。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辩证法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提出了批判,批判形而上学家看待和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而世界本身应该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一直变化的、系统而多面的。

      所以形而上学也引申为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


      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我也没看过,里面讨论的问题我也不了解,百度一下它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是什么以及是否存在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形而上学——摘编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