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博 来源:嘉会读书
1个月前,我在出差的高铁上翻开这本《云边有个小卖部》。飞快的工作节奏,把我的阅读切成一块又一块。终于,在车上,在地铁上,在街边的咖啡馆,在公园的长椅上,这本书被我越翻越薄,直到最后一页。
这就是一个在魔都上海工作创意闲散人员的阅读状态,读书变成“打游击”,高质量的阅读,越来越少。每到此时,我也会偶尔怀念大学通宵畅读的快感。后悔自己没在大学多读几本书吗?我,不会。就像毕业五年,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每一次选择而后悔;因为,时针向前,步步成长。
所以,我介绍的这本书也与成长有关。
《云边有个小卖部》是一部小说,作者是张嘉佳。大学时,张嘉佳被称为“南大才子”,现在也是编剧、导演、微博大V等称号傍身。但在我眼中,抛开人设,他是一个很会写故事的人,特别是在“我们”疲于理解任何深刻与宏大叙事文学作品的时代,张嘉佳颇有烟火气的写作风格,让更多“我们”沉迷在一个个短小精悍、市井街头的小人物的故事中。
《云边》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刘十三,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小镇青年,像极“逃离北上广”中的被放大的异地漂泊者,原生家庭缺失,满怀理想来到大城市,但性格与社会形成尖锐冲突,导致他在爱情与事业双重崩塌中迷失…....
如果仅看前半部,你一定觉得,刘十三的人物设定很脸谱化,简直就是一个群像的代名词。
但张嘉佳的故事都有一个特点,让温暖与希望照进现实,慢慢治愈悲情。这种治愈又不是浪漫主义的,而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失去:失去最重要的时光,失去最重要的人。
云边镇——少年时期刘十三成长的地方,有关它的记忆就是他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当他因为失意而宿醉,被拽回云边镇时,他发现山川湖海依然在,只是快乐不似往昔,人们脸上挂满岁月,旧时的伙伴也不再相识。好像少年眼中每一幕世界都是开心与嬉笑,而成人世界中都是“不易”二字。
但那道生命的光依然在。刘十三的外婆,他心中最重要的人。这个外婆并没有因为与刘十三相依为命,被写成苦情志坚的老太婆,相反刘十三的外婆王莺莺,像二次中元走出的小老太太,嬉笑怒骂间,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教给刘十三,带着他走过成长的十字路口。
“王莺莺,为什么天空那么高?”
“你看到云没有?那些都是天空的翅膀”。
靠一个小卖部养活外孙的王莺莺,从来没有看低生活,宛如天边的云,云边的天。
如果说,王莺莺是刘十三的生命之光,那程霜就是刘十三绝境中的希望。她与刘十三相识于少年时代,因为身患所谓“绝症”离开云边镇,又每每在刘十三失意的时候出现,把他一点点拉回到成长的轨迹上。
她就像年轻版的“王莺莺”,陪刘十三走过一段磕磕绊绊的路,陪他在雨中哭泣,陪他失恋,陪他卖掉1001份保险,陪他为王莺莺送葬,陪他看云边镇的日出。
“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以前,能够照亮你一点,就是我能所做的了。我爱你,你要记得我。”
程霜,成双,一个人的她是绝境,两个人的她才是希望,她就像云边镇的河,即便逝者如斯,却依然载着刘十三这只小舟,盼望着他能扬起风帆。
书中最后,伴随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与人的逝去,刘十三终于涅槃与成长,从一个失意的人,变成一个普通路人,好好地生活,好好地看日出与日落,好好地过完自己不算出彩且平凡的余生。
《云边》并不是张嘉佳口碑最好的一部书,但依然是年轻人喜欢的那一类型的书,没有太多跌宕的情节,没有阅读压力,甚至你不需要太多思考,而且你明知道故事的走向,却依然能读下去,只因为它像大多数年轻人要经历的故事。
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英雄主义的,出身神秘,经历痛苦与磨难,然后成为他人口中的传奇。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那天真浪漫的少年时代,被敏感的细枝末节纠缠的青春期,然后发现那些被记录在本子上的小小梦想,实现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甚至根本无法完成。
或许,相对于这个每分每秒都在改变的新世界,没有那么多坚守与随机应变,更没有真正意义的逃离,在善良微光下,打开时间留给青春的岔口,去平行世界,慢慢地思考与改变,归来之后,你也是书中结尾的刘十三。
“山风微微,像月光下晃动的海浪,温和而柔软,停留在时光的背后,我们慢慢明白,有些告别,是最后一面。”
但,少年常在,明天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