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离婚,从“七年之痒”到“七月之痒”,婚姻将何去何从?

钱钟书在《围城》里有过这么一段描写:“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实在是对婚姻关系最经典的解读。

插图:钱钟书代表作围城

城外的人渴望婚姻的幸福与归属感,城内的人却感叹于陷入的各种繁杂纷扰。不知道从何时起,曾经的百年好合变成了越来越难以触及的美梦,金婚、银婚逐渐演变成为七年之痒,甚至七月之痒、闪婚闪离。

很多曾经的荧幕模范夫妻前一秒还在秀恩爱,下一秒就可以分道扬镳。

插图:陈德容官宣离婚

婚姻仿佛给人带来的不是安全感,而转变成了危机感。

婚姻“保鲜期”为何越来越短?这场“围城战役”又将走向何方?

避不开的“倒U型”曲线

婚姻之中最大变量就是孩子。社会学研究在国际上有一种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子女对婚姻有很大的影响,“倒U型”的离婚风险函数反映了家庭生命周期。


插图:离婚风险随时间呈“倒U型”曲线

这一派学者认为:婚姻的蜜月期是从结婚到生育第一个子女之前,这段时间婚姻质量较高,离婚风险较小。但随之而来孩子的出生,会打破两人原本亲密无间的二人世界,夫妻会很难适应新的角色,且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多,调适的程度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在照顾孩子成长期间,夫妻用在相互之间的时间会减少,这就导致了婚姻质量下降。但是随着孩子的独立,夫妻又会回到原来的二人世界,满意度又会提升,离婚风险则降低。

真是如此吗?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种理论并不成立。孩子不但不是婚姻的阻碍,而且是婚姻的粘合剂。在中国的观念中,子女是夫妻对婚姻的一项重要投资,天然地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子女越多,夫妻离婚的可能性反而越小。在共同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分工,夫妻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依赖。


插图:夫妻共同养育孩子有利于建立相互依赖

不仅如此,在夫妻拥有孩子以后,大众的关注和文化规范的压力会对离婚造成严重的阻碍。不是每年都有新闻,说某某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考试,直到高考后再离婚吗?在普遍认同“离婚会对小孩产生不利影响”的前提下,中国家长愿意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更多的牺牲,一些感情上已经破裂的夫妻有极大可能会选择继续将婚姻维持下去。

插图:许多夫妻选择孩子高考后离婚

既然孩子并不是最影响婚姻的因素,那为什么那么多家庭还是避不开这个魔幻的“倒U”呢?这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时代的影响。

不同历史时期变迁下的中国离婚模式

我们可以将中国夫妻的结婚时间总体划分为4个阶段:1980年以前、1980-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年及以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倒U”曲线随着年代的推进呈越来越锐化的趋势。


插图:不同年代“倒U型”曲线呈现

黄金时代:1980年以前

在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80年以前,中国的离婚水平很低,基本上呈平直线,那个时代,人员没有流动性(在外的叫盲流),在儒家文化传统和当时一些特殊政治事件的影响下,离婚基本上是没有的事。在程序上也难,要上法院起诉离婚,需要本人提供所在单位开具的介绍信,介绍信要证明在该单位进行调解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确实无法继续生活下去了。但是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宁拆十座桥,不拆一桩婚”,哪个单位领导会出具这种证明。

插图:八十年代前离婚申请书

白银时代:1980-1989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和经济生活经历了重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探索和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中国最大的变化出现在农村,例如农村取消了人民公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城市,改革虽然带来了一些新变化,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依然在延续,而且城乡之间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也很小。在这一时期,中国在婚姻家庭领域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离婚率的上升,但总体来看,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

插图:家庭联产承包带来了一些新变化

青铜时代:1990-1999年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市场化的巨变。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中国进人了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国家逐步放松了对经济的计划和干预,例如对国有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允许私营、合资、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放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等。这些改革措施不仅刺激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对中国人的婚姻、家庭等私人领域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冲击。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核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婚姻稳定性不断下降,离婚水平进一步提高。

插图:改革开放放松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

黑铁时代:2000年及以后

2000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仍在继续。2003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世界的交流合作逐渐增多,以追求个体幸福为目标的西方婚姻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这种婚姻观念的变化不利于婚姻的稳定。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熟人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传统观念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也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土壤。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0年后中国的离婚水平迅速上升。与2000年前的平缓上升相比,在2000年后,离婚对数有了急剧的攀升。


插图:排队离婚的人们

从总体上看,中国人的婚姻大体保持稳定。但是,离婚风险随时间的推移在前期出现了一个陡峭的爬升,这说明离婚危机发生的时间变得越来越早,“闪婚”、“闪离”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国社会巨大变化对婚姻稳定性的震动,比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夫妻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婚姻观念日益开放以及新《婚姻法》降低了离婚门槛等。

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新一代的夫妻面临婚姻更严峻的考验。

网络时代的婚姻考验

2010年以后,90后进入了婚姻的时代,他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之前《大河报》就出过这么一条新闻:河南90后已加入离婚大军,小夫妻相识18天闪婚后闪离

《楚天都市报》也有相关报道:90后男女网上相识25天后闪婚,婚后矛盾频发半年就“闪离”!

插图:闪婚闪离成为社会现象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法院2013年、2014年、2015年各审结离婚案件843件、912件、件879件,其中80后、90后离婚案件分别占当年的31%、35%、50%,呈逐年上升趋势。在80后、90后离婚案件中,有近20%是“闪离”案件。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越来越多的夫妻有条件向往、追求两情相悦的高质量婚姻,从而动摇了单纯满足生理及传宗接代需要的低质量婚姻。倾向于“闪婚”的90后夫妻还被定义为“三无”当事人,即:无子女、无大类财产、无债务问题,且案件争议不大。

他们离婚的理由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是爱玩,无责任心不顾家;

二是不善处理家庭矛盾,因生活琐事夫妻双方父母的介入,使得的90后夫妇常常各自为营,互不退让;

三是夫妻双方的不信任。

90后整个成长过程都处于家庭中心。从个体来看,他们自我意识比较强,喜欢追求个性和自由,不会轻易的做出妥协;从社会层次来看,2011年最高法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也加剧了离婚数量的上升。在这条司法解释中明确,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再加之目前离婚手续大为简化,无需再经过等待一个月的审查,只要材料齐全,半小时内夫妻双方就可一别两宽、天涯路人。

插图: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以往必经的“婚姻”历程,如今也渐渐有了“不婚族”的声音。“单身贵族”经济的兴起,也说明了这一现象,这是时代的进步。


插图:单人用餐卡座的设计昭示单身贵族经济的崛起

幸福的家庭总是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离婚率的提升在一方面固然说明了人们思想的开化与社会的开放,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决定的草率与责任的缺失。不要轻言结婚,更不要随意放弃。一个社会的离婚率并不能说明是“爱情”的变质。思想的开放和程序的简化是一个时代的进步,要离开的总会离开,分手的轻松总好过撕扯得难看。

感谢关注@公子周白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式离婚,从“七年之痒”到“七月之痒”,婚姻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