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用树状图找出问题

找出问题:利用树状图深挖问题和原因,得出选项。

今天是本周“逻辑思维”主题的第一个角度:用树状图来深挖问题和原因。先来看下什么是树状图:

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就可以完成这个树状图,比如我用的“xmind”这个软件。

简单理解一下树状图,它是对“某事项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的方法,它的作用在于能够对“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深度的“拆分和思考”

比如就“女朋友为什么生气了”,这个问题深入思考:

在这个拆分过程中,各个选项之间要“相互独立,不能重复,不能包含”。并且每次拆分要“穷尽所有选项,不能遗漏”

在上面的例子中,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就是一个相互独立的选项,没有包含关系。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也是相互独立的选项,没有包含关系。如果再加一个情绪原因,其实情绪就包含在心理原因之内了。

再说完全穷尽,这个例子里穷尽一切可能还算比较容易,不过我没较真,哈哈。你会发现有些拆解我加了“其他”选项,而有些没有。

当你拆解一个可能性无限多的维度时,发现继续深挖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就可以用“其他”来概括那些小众的可能性。

这个“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就是MECE法则,我后面还会有单独一天来写这个原则。

对于平时我们所面临的大多数复杂问题,如果不使用类似的方式去拆解,那指定是“模糊”的。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有章法的思考。那么从问题开始,到原因,再到解决方案,都是不清晰的。这个时候能做出行动,只能凭“感觉”

比如在平时的会议上,面对“如何提高本季度的销售业绩”这样的问题。新手往往是往出蹦“想法”,诸如:“增加人员?搞促销活动?给老客户短信营销?”等等这些零碎的“想法”,却没有具体“思路”。

这些零碎的想法往往经不起推敲,也经不起老板的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询。那么高手是怎么发表建议的呢?

他们会说:“根据上个季度的数据来看,我们每个销售人员之间的业绩没有太大差距,并且整体业绩良好。销售人员投入回报率也高于行业水平,这说明当前业务状态非常稳定。如果要大幅提高本季度的销售业绩,我的建议是增加销售人员,并由HR组织执行一套老员工带新员工的人事制度。新员工的成长期为一个月,这样我们可以在本季度结束时初见成效,并为下个季度的增长打下长期基础。”

是不是感觉哪里不太一样?其实这里面就是有没有“逻辑”的差别。

现实情况中,我们大多数人往往是“想法”太多,“思路”太少。

那么如何提高这种思考能力呢?别着急,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今天的内容我会按照下面这个顺序来教你如何利用树状图来思考:

  1. 明确问题
  1. 查找原因
  1. 思考解决方案

在这其中的每一步我们都需要得出很多选项,用来思考。而得出这些选项的方法,就是“树状图”。

不要小看它,如果你认真利用它去思考一个问题,你一定会发现它的强大之处,并且从此以后受益无穷。

除了这些以外,在最后我还会提供两个思考路径的参考给你,方便你学会之后更有效率的去应用这套东西。

(1)明确问题

首先,我们要解决问题之前,得先明确问题,以确保自己提出了“正确”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给我1小时来拯救地球,我会用59分钟找到问题,然后用1分钟解决它。

这足以说明,在思考问题原因或者解决方案之前,单就“找到问题”这一点本身就很难了。

那么关于“如何找到问题”这个问题,我提供三个思考方向:

  1. 确定理想状态
  1. 找准自身位置
  1. 拿出具体事例

这三个方向可以让你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更深入,。

a.确定理想状态:找准问题点

现实中有些问题是自然就明确的,比如公司没钱了,如何解决财务危机?但除了这些还有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明显。

很多时候我们都感觉到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但对于这个问题具体是什么,却没有人能说的上来。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通过“确定你想要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找出和现状的差距,来明确你的问题。其原因是,如果只有现状的话,没有对比,也就不会觉得这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的比如说销售团队的管理。你作为团队领导,总觉得团队好像最近没有什么挑战,有点安于现状。然后发现整个公司的风气都渐渐的变得墨守成规,过着国企员工的日子,一点都没有创业时候的拼搏精神了。

然后你和几个创始人约饭,喝酒聊初心,大家瞬间找回了当年创业的感觉,一致认为公司不应该就现在这个样子了,应该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活力,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找到了公司的理想状态)。

于是回去就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立了末位淘汰制,以及其他激励奖惩制度,慢慢的公司面貌焕然一新。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或者同事、下属对于这个理想状态并无感知,你就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大部分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就任由其自然发展了。

最后,把问题范围缩小到可以找出原因的大小,比如说案例中的“创业精神丢失”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公司氛围问题,是公司底层文化出了问题,通过聚餐、团建都很难解决。把问题聚焦到“重建创业精神”上,就是找到了问题所在。

b.找准自身位置:是化解危机还是追求更高的目标

前面我们说要明确问题,就要找到“理想状态”和现状的差距。

这种理想状态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负数到0,也就是从危机状态到普通状态,比如财务危机、去医院看病。这类比较容易发现,因为目标相对明确。

另一种是:从0到10,也就是从普通状态到卓越状态,比如上面我举例的公司精神面貌的例子。这类问题往往不容易发现,因为目标不明确。

所以,想要明确问题,就要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目标。最终明确到底是需要解决危机,还是追求更高的目标?反正不能是无感知的浑噩状态,那样就是察觉不到问题的表现了。

c.拿出具体事例:明确具体事实才能感知问题

这一步的思考方式要求你不断提出:“例如有什么?” 这个问题。

再拿我们上面那个例子来说,当你提出“公司氛围不佳”的时候,回答一下“例如有什么?”这个问题:

上周有3个人上班时间炒股票

部门每周的分享会质量越来越低

几个老员工已经在公司泡茶养生了

当你清楚这些具体的事例时,可以得出一些比如“工作量不饱和”“员工对公司认可度降低”之类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更方便你找原因了。

(2)查找原因

当问题明确了之后,我们还需要找到原因。因为“问题”是发生在现在当下这个时刻,而“原因”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去找过去的原因,只解决当下的问题,就避免不了落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了。

那么如何更有效的找出“最根本的原因”,这里有三个思考方式:

  1. 不断的问“为什么”
  1. 带着目的找原因
  1. 寻找各种维度的原因
a.不断的问“为什么”

为了找出原因一定要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 “原因是什么?”,深挖原因。

这点日本丰田汽车做的非常好,在丰田,很多人都知道:“追问5次为什么”。

所以,不断的去问“为什么”,3-5次下来都可以找到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更加根本。这里补充一个小原则:拆解一个问题的原因时,一定要注意没有遗漏,没有重复,也就是有没有达到MECE状态。

前面说至少要3-5次的问“为什么”,这其中尤其是前两级,要刻意达到MECE状态。第三级之后因为数量已经相当多了,只需要保证重要的没有遗漏即可。

b.带着目的找原因

在整个拆解原因的过程中,保持对“目的”的感知,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维度可以放弃深挖,只专注那些真正有可能的原因去深挖即可。

c.寻找各种维度的原因

我们在分析一个问题的原因时,往往会集中在一小部分的维度上。

事实上每一个问题都有相当多的维度可以切入,比如说就拿“服装店销售额降低”这个问题来分析。

可以看到我们切入的维度决定了大方向。当你要去找出一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时,在前一两级的时候,一定要在方向和维度上多下功夫,这样可以保证方向尽可能正确,再细分出来的维度才是有价值的。

(3)思考解决方案

通过上面对原因的深挖,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时候就可以进入下一步,“对解决方案的思考”

我们现在把焦点集中到“根本原因”上,然后针对这个原因一边思考“怎么做”,一边“深挖解决方案”

这其中有两个简单的小原则可供参考:

  1. 把所有解决方案都列出来
  1. 思考有没有被忽略的方向

这两个原则非常简单,但却经常被忽略,我们来详细说一下。

a.把所有解决方案都列出来

注意,这里不是让你把所有原因的解决方案”都列出来。为了提升整个过程的效率,大部分无用信息,或者无法执行的可能性都可以提前剔除。只需要把“根本原因”“解决方案”全部列出来即可。

这点就像是“头脑风暴原则”,在罗列解决方案时“不要评判对错和优劣”,只需要把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都列出来即可。评估和分析是下一步的事情。

b.思考有没有被忽略的方向

在整个思考解决方案的过程当中,除了根据我们前面得到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以外,也需要跳出当前框架去思考其他可能性。

比如说还是前面那个案例里“销售额下降”的问题,根据其中一个根本原因:“产品吸引力差”,你得到一个解决方案是:“设计新款产品”,因为过去都是这样做的。但是你很可能忽略了,过去的设计风格、设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年轻人时代的审美了。“年轻人都在玩什么?”你产生了这个问题,于是你准备了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去拜访当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设计师,寻求产品转型建议”。看,这就是一个原有框架之外的,很可能被忽略的方向。

OK,到这里,任何一个问题都能通过拆解和深挖,然后得出一大堆的解决方案了,下一步就是分析和评估这些解决方案,得出最终结论。


简单回顾一下,在这一节的主题里,我们只需要用树状图,尽可能的“明确问题、找出原因,思考解决方案”即可。也就是说,这一步还不用得出最终结论。所以尽管把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案的各种可能性都列出来。在明天的内容里,我们再集中讲述如何根据这些深挖出来的信息,利用“矩阵图”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4)快思考和慢思考

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成了整个“查找问题”的路径。同时,在这套思考框架之外,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比如说在实际商业活动中,我们往往面临一些“速度”上的挑战。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去系统的思考每一个问题。

在这种现实情况中,就需要我们灵活应变,基于这个,我再提供两个思考路径:

1.快思考:根据“假设”推测几种可能性,一边思考一边行动,在过程中快速验证推测的结论,对于那些不太可能有结果的方向就放弃。实际工作中负责执行的人比较适合这种思考路径。

2.慢思考:系统性的去梳理一个问题,就像我们今天从头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正确的问题”。前提是知道“目的”是什么,比如“扭亏为盈”,然后找出全部可能性的原因,最后分析出解决方案。实际工作中,负责战略分析和重大决策的人更适合这种思考路径。

最后,如果你能看到这里,说明你一定有过人的思考能力和耐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强弱,其实就是一个人思考能力的体现。希望通过这周的系统性逻辑梳理,能帮助各位在生活和工作中,建立自己的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4.1 用树状图找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