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知乎
作者:苏格兰折耳喵
—————————————————————————————————————————————————————
本文篇幅较长,分为五部分,在中间部分有关于心理分析工具的介绍,案例分散在第二部分和第五部分,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跳过“心理分析工具”部分,直接去看案例,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回去查看理论基础,这样也会提升阅读效率。
现今互联网界,不管是研发、产品、设计,还是市场或运营,用户画像这个概念被炒得相当的火。如何构建用户画像的方法论可谓是汗牛充栋,但鲜有能落地生根的,更别提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了。
比如,你得到了如下的用户信息/用户画像,小伙伴们能流畅的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么?
一些常见的用户信息
如果上面的问题,你觉得难以作答,或是答案连自己都难以打动,那也很正常。因为这些只是用户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哪怕在数据来源质量上没有问题,你也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用户洞察。
那么,我们应该去重点获取和研究哪些关于用户的信息呢?或者是,从哪(些)个角度去研究用户呢?
笔者认为,是情感,从情感的角度去洞悉用户的内心世界,挖掘其内在的情感需求,以它为基础进行 情感营销
,从而对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和运营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本文篇幅较长,分为5大部分,在中间部分有关于心理分析工具的介绍,案例分散在第二部分和第五部分,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跳过“心理分析工具”部分,直接去看案例,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回去查看理论基础,这样也会提升阅读效率。
本文的行文路线图
在这里,我们先聊聊啥是“ 情感需求分析” ,说说它的概念及重要性,之后再讨论如何去挖掘用户的情感。
在移动互联时代,没有哪位用户会老老实实的去接受各种铺天盖地、接踵而至的传统/数字广告所传达的信息,因为这些枯燥、霸王硬上弓式的信息传播,已经很难和用户产生共鸣了,根本打动不了用户,用户对这些产品和与之相关的营销活动压根提不起神来。
对于产品/品牌来说,这种无实效性转化的数字营销已经意义不大了。
此时,企业需要转变思路,采用 情感营销 打动用户。
情感营销 是从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出发,唤起和激起消费者的 情感需求
,“诱导”消费者心灵上的共鸣,寓情感于营销之中,让有情的营销赢得无情的竞争。
以下2个图分别从用户和企业/品牌的角度来说情感营销的重要性。
情感是用户最深层的需求
情感定位与营销有助于品牌解决3大困境
要进行情感营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挖掘用户的 内心真情实感
,了解其内在需求,以便“对症下药”,设计出令用户满意的产品和能迎合用户心意的营销方案来。
情感需求分析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捕捉用户内心情感方面的信息,并对此进行深度分析,得出用户 个人情感差异 和
内在需求的insight,
并以此作为“绘制”产品用户画像的核心,最后借助于这些有价值的用户情感洞察,企业可以进行产品的情感包装、情感促销、情感广告、情感口碑、情感设计等策略,实现产品的各项经营目标。
举个例子,在前不久的2017年全国高考期间,一向善打“情怀牌”的“新世相”借势制作了一个精美的H5互动小游戏:它整理了过去40年的1700+套高考试题,用户点击进入H5游戏后可以任意选择一套来做。这个小游戏刷爆了笔者的朋友圈,不得不说,“新世相”通过宣传语(“如果高考可以重来”)和H5页面细节(试卷密封档案袋、试卷说明及考题布局),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怀旧气息,触发了那些有过高考经历的用户的“高考情结”,在游戏过程中回味奋斗的青春年华,由此也会产生对“新世相”的情感认同。
“新世相”在2017年全国高考期间设计的H5互动小游戏
只有叩开他们的心扉,满足了用户内心的情感需求,才能吸引他们的关注,从而促成其后续的转化行为。
这时,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进行用户的情感需求分析呢?
答案是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论坛、淘宝、优酷和豆瓣等等。
社会化媒体上最具有价值的信息还是能反映人们情绪、情感、意识和精神等精神方面的主观信息,这些对于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来说价值非常大。关于社会化媒体的详细原理和实践,请参看
《干货|如何利用Social Listening从社会化媒体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
。
社会化媒体能折射出网民的主观情感
下面,笔者将选择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新浪微博,作为获取情感需求初始信息的来源渠道,从新浪微博上去抓取能“ 折射 ”出用户情感需求的
标签 。
在说抓取用户标签之前,先说个旧闻,用来解释笔者为何选择在微博上进行用户情感需求信息的提取。
2005年7月4日,美国成功发射的彗星探测飞船—“深度撞击号”释放出一颗372公斤级的钢弹, 撞击
“坦普尔1号”彗星的核。通过这“惊天一撞”,人类得到了价值极高的信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要通过撞击才能得到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呢?
因为在撞击之前,人类对该彗星已有100多年的了解,比较熟悉它的轨道特征、自转特征、表面状况等情况,而且还知道它正处于中年时期,不会连续地向外喷发气体。
不过,这些都只是它的表层情况,对于它的内部特征,尤其是内核构成还一无所知。因而,人类需要对它进行一次危险的“亲密接触”—强烈撞击, 强行打开
这个“黑箱”(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比如人们的大脑只能通过信息的输入输出来确定其结构和参数),从迸发出的星体碎片中得到更深层次的信息。
与此类似的是,我们积攒了很多用户,
这些用户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地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