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学习,七分观望

    “三分学习,七分观望”,这是暑期学习时浙大一教授指出目前中小学课堂学习的现状。细细回想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似乎的确如此。

    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一直让我在思考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浙大教授指出这种现状,意在让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更合理进行课堂组织,尽可能的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一直在寻求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教学,希望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学习真的发生。

  开学初参加女儿家长会,一位心理老师提到一个词:内驱力,让我豁然开朗。

那么何为内驱力?我专门进行一番搜索和整理。

内驱力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根据内驱力,奥苏贝尔把学习动机分为三种:认知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对于学生而言,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就是通过自己刻苦努力学习,不断获得进步,在同学伙伴中有较高的威望需要。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对于内驱力有了一些的认识后,个人觉的“七分观望”的改变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导学引入,放手自学。

    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最好的办法之一,是使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这对引起认知驱力最为有效。但如果学生尚无学习动机,则无须等学生有了动机后再学习,只要教师能够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满足,那么,他们会显示出学习动机的。

二,合作竞争,分组共赢。及时评价,奖惩分明。

    提高教师对学习成绩有了提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赞许。教师对学生寄予的较高期望.开展适当的学习竞赛,表扬或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后进学生提供可以学习的榜样等,都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同样,严格的学业考核、科学的等级评比、对不努力学生的批评或惩罚等都可以起到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对于心理承受力强,而且有一定潜力,具有较强惰性的学生,要适当加大压力,提高惩罚的力度;而对于心理承受力较弱,能力较低的学生,则要较多地采用正面激励措施,适当给予负面压力。

三,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适时突破,勇敢攀登。

  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非常重要,教师注重了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利用了学习成果的反馈,鼓励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追寻这种体验。成功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强化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也增加了。另外搭建不同的平台,展示学生成果。在成果展示环节中如口头展示、书面展示、实验展示、演绎展示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到有被认可的喜悦,激发学生向更高更强奋进。

  希望每位教师都能重视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个人拙见,仅供大家商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分学习,七分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