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届父母不行?全是戏精!

01

几天前,我爸整理书柜,我看见提醒了一嘴:“要是看到我中学的作文本,别忘了给我留好。”

我爸回答:“作文本没看见,日记本倒是看见了。”

我愣了一下:“日记本在哪儿?难道不应该在老家吗?”

我爸诡异一笑:“我去年回老家时就给你带来了。”

哇塞!我顿时有种隐私被泄露的感觉,他老人家肯定带上老花镜仔细看过了,要不他咋会知道那是我的日记本!

仔细想想,自己能写在日记本上的话,肯定都是过滤过的内容。因为我很早就意识到,一般写在日记本上的话,迟早会被别人看见,所以写的内容,肯定不能“见光死”。

拿到日记本仔细一翻,果真是满满的正能量,充满了对学习无限的斗志。

只是现在看来,自己活到这么大,终究算是一事无成,活脱脱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估计这样的日记,就算是被父母偷看,除了能让他们嘴角上翘、抿嘴微笑,作用主要就是安慰剂!

我为什么能在中学时代就有这种人生智慧?

记得那时,我每次看到姐姐的日记本时,也总是按耐不住好奇心,总想翻开看看。

从那个时候,我就懂得了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明白了与父母斗争一定要深入细节。

绝对不能在这些地方漏了心思,不然平白无故地又增添了许多被批评的事由。

其实那时我总喜欢把一些心里的秘密写成诗歌,变成书签夹在书里。就算看到,基本也看不出是我写的,以为在什么地方摘抄的情诗,毕竟那个时候手抄情歌,也是我们流行干的一件事。

这也算是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了丰富的反斗争经验。

我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明白为什么现在身边有这么多的戏精父母。

这一群演员的诞生,表演基础绝对不是三五天建成的罗马,只不过是小戏精们长大了。

02

前几天,妈妈群里的一位死党闺蜜给我们讲了自己演技穿帮的事。

春节期间,孩子外地的姑妈带着儿子,以及公公、婆婆一起到成都,一大家子人过年,超有过年气氛。

12岁的儿子和读高三的哥哥一起玩的不亦乐乎,早就把假期作业忘在了脑后。

尤其是看到哥哥可以连续一周不摸书,可自己的妈妈不停地催促自己每天固定时间学习,这种强烈的对比,让12岁的孩子心里很是不爽。

于是,孩子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吐槽,大意是:“我好爱我姑妈呀,要是她是我妈就好了,她就不会天天叨叨让我学习,我简直太不喜欢自己的妈妈了……”

大概是孩子很生气的时候,一种情绪发泄。可又怕被别人发现,写完装在自己的一堆红包里伪装起来。

只不过是在这个红包不起眼的地方,留了一个小小的记号,打了一个小小的圈,中间淡淡写着一个“信”字。

可就是这么隐秘的发泄情绪,写给自己的一封信,还是被眼前防不胜防的老妈发现了。

这位妈妈本想假装不知道这件事,毕竟偷看这个行为不太好。但总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付出这么多,儿子不理解她。

姑妈的孩子成绩已经在班上垫底了,现在对学习这条路算是放弃了。可儿子还是去羡慕哥哥,还记恨自己。

于是越想越生气,忍了两天还是没忍住,拿着这封信,把儿子好好的教训了一番。

虽然这种“有证据的及时教育”会有一定效果,孩子也许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但我猜想,孩子多半更会觉得懊丧,自己藏的这么隐蔽的秘密都被发现了。为了逃避以后的突袭的监管,孩子表达自己心里话的方式,也许就会越来越隐蔽,甚至会放弃表达。

如果我们当不了戏精的话,孩子就会无形接住戏精这面旗帜,在斗争中形成新的发展。

看来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不是当戏精,就是培养戏精!既然这样,还是我们自己继续当戏精好了。

03

你也许会连连摇头,觉得自己好讨厌戏精,只想真诚面对这个世界,为世界洒满爱。

如果你表示自己绝对不当戏精,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当戏精,还有没有什么生存套路?

对不起,真没有。

生活就是一场戏,全凭演技高低,那些被你看出来是戏精并产生反感的人,只不过是演技还不到位。

当一个人本色出演到给你一个比较固定而深刻的印象时,你以为你眼中看到的他,真的与他父母恋人孩子同事老板眼中的他一样吗?

要知道人是分不同社会场景的动物,适应不同环境的本身,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明确指出:人在真实社会里的生活,其实就是在演戏。

人的社会交往属性,就会让我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有期待。

期待自己升职加薪、爱情甜蜜、婚姻幸福、父母身体健康、子女孝顺懂事,女人美男人帅……这些美好的愿景里,都藏着我们的期待。

为了美好期待,我们有时不得不藏匿自己的真实想法,按照情境定义以及相应的规则标准进行表演。

这样的自己,虽然是在演戏,却也是给自己划定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

在社会中生存,就算工作压力再大,心里再不情愿加班,也不能直接对老板黑脸吧。

尤其是医生、教师这些面向社会公众的敏感职业,更需要有更好的演技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地展现自己的专业度,达到治病救人、教书育人的效果。

反之我们就会出戏,更不要说人与人还能正常的交往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谁更有自控力管控情绪,谁就更理性,谁的演技也就更高。

当我们期待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时候,演戏这个事情,就成了必须的生存法则。

04

为什么生活会把大家都变成演员呢?

戈夫曼的分析特别的有深意。虽然是几十年前的分析,但用来解释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那真是挺精准。

他认为表演有可能是为了实现阶级的流动。

现在想来,我们往往都说教育会让阶层固化,为了打破这种固化,多年前的学渣爸妈都得给孩子树立起正面形象,以学霸自居,借此影响孩子。

还有很多父母开始钻研烧脑的奥数题,辅导孩子写作,还有妈妈因为全心全意辅导孩子作业,最后发现离自我期待太远,直接气成心梗。

如果父母们没有对孩子的合理期待,当然无需表演。一旦有了期待,表演这件事就不可避免。

戈夫曼认为,除了阶层的提升,表演的另一个目的,还可能是为了保持交流的顺利,防止其他人尴尬。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表演并不一定是为了他自己,可能还为了他和其他人的共同利益,一起来维护和谐的氛围。

否则会显得自己太不和谐,最终孤立了自己。适当的从众,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交准则。

当然,这种表演最重要的就是让人能够体验到一个“理想的自我”。

当一个人卖力表演的时候,他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扮演的那个角色,比我们本身更符合我们的理想。

换句话说,我们会通过持续表演探索并发现什么是更好的自己。这其实也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真正意义。

05

既然生活就是演戏,全凭演技高低,同样是演戏,那我们为什么不做演技更高的戏精?

那么掌握表演的精髓,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戈夫曼认为,表演的精髓不在于刻意的传达,而在于不经意的流露。

我们的表演,有时并不是通过语言刻意说什么,而恰恰是去控制那些不经意流露的地方,比如动作、神情、身体的姿势等等的身体语言。

比如说,上文提到那个偷看儿子信的妈妈,如果当时她能稳住情绪,不对着儿子一顿狂叨叨。

而是在某个特定温馨的场景,拥抱着儿子,倾诉自己对他成长的期待,坦言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温情“演技”,也许会比直接告诉儿子自己看了信后表达愤怒的演技,更高级,更有效。

06

其实我自己也是到了人生30多岁,才学会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

不再去关心偷看L先生的手机,也不再去猜想他车里是不是藏有什么秘密?即使儿子把他的微信绑在我的微信上,可以一键快速登陆,可是我从来没有想去看看他的微信。

之所以能够做到,是我真正体会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秘密“洞穴”。

在自己能力范围拥有的真正自由,这样的人生才能在演戏的间隙,有一个到后台独自喘息的机会,才能更好释放自己的压力。

同时,家里所有人也不会看我的手机,包括我的两把车钥匙都是自己管理。就连平时收到的快递,哪怕是为儿子购买的东西,只要收件人写的是我,家里没有一个人会自行打开,一定是我自己拆封。

虽然我没什么不能见光的秘密,但我真心觉得,给别人安全空间和尊重,其实也为自己赢得了同样的一切。

就像两只刺猬抱得太紧,身上的刺都会扎到对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才能让这个拥抱彼此舒服又感受到诚意。

如果没有一开始戏精般的投入,我想自己也做不到把这种适度的安全距离当成一种习以为常,更不会体会到拥有私密空间对自己的益处。

这样的私密空间是每个人生活中的过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放下表演,做最真实的自己,然后才能生机勃勃的去更大的世界继续表演。

就算被人称为戏精父母,那又怎样?毕竟两代人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演艺成就,这就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啊。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2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谢谢原图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这届父母不行?全是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