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从1630到美利坚

在明尼苏达小山村潜匿了整整四年后,终于在去年九月初的那一刻踏上了这座梦想中的城市。

还未落地的时候,在机场内的大屏幕里看到飞机一点一滴从空而降,略过马萨诸塞湾上星星点点的斑驳小船,直挺挺地朝向建立在岛屿上的波士顿国际机场。从此之后,我知道自己崭新的拼搏生活即将开始了。

入境,报关,走出机场。这一整套的机械化流程我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直到真正站在波士顿街头上的时候,才感受到这座新英格兰地区最富盛名的国际都市所散发出来的独有活力——迎接我的终于不再是那片贫瘠土壤的乏味与安乐。

(这座新英格兰地区最富盛名的国际都市所散发出来的独有活力)

当初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只申请了这一座城市的学校,完全没有给自己留什么后路。虽然过去并不曾踏入这片土地,但从高中历史课上那声著名的莱克星敦枪响开始,我便知道波士顿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这些历经将近四百年的故事造就了一座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城市,在马萨诸塞州最东边倚靠着大海熠熠生辉。

从1630年到现如今,真的快有四百年的历史了,比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的历史还要悠久。当年来自英国的清教徒在一个美洲大陆东边的一个半岛上建立了波士顿,通过一个狭窄的地峡与大陆相连,并被马萨诸塞湾和后湾环绕。波士顿是依照海与河所建立的城市,这也是为什么波士顿的交通线路七零八落弯弯绕绕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波士顿的交通线路七零八落弯弯绕绕的原因)

而全长四公里的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则是对于波士顿古老的完美见证。

(自由之路起点)

自由之路是一条由红色砖块堆砌标出的线路,经过波士顿市中心的16处重要的历史古迹,是大部分人来波士顿的必游之路。出于对人文历史的偏爱,来到波士顿的第二天,时差还没有完全倒过来的我便踏上了自由之路。从波士顿公园到查尔斯顿的邦克山纪念碑,整整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这一路走下来,如同重新回顾了波士顿建城几百多年的那些风雨过往。闻名于世的旧州政府,法尼尔厅,老北教堂……这些过去只能在影视文学与纪录片作品中看到的景致,真实不虚地出现在眼前,这些地道的建筑正是支撑波士顿人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美国独立过程的完美见证。

(自由之路上的地标性景致)

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早在十八世纪英国人尝试控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时候,因为过度征税促使波士顿人的祖先发动了影响了世界历史的美国革命。我们耳熟能详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波士顿大屠杀与邦克山战役全部发生在这座城市。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亨利卡波特曾说过,“这些政治事件已经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历史,正在塑造来到这个伟大国家的人民的思想,波士顿在其中扮演了领头的角色。”

与这些传统文明形成强烈发差的是波士顿这些年来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现代建筑将波士顿新老城区区分开来,而这样的区分并不代表着分割与分离。如果你走在波士顿街头,便能轻易地发现这些新旧建筑穿插而立,相互包容又相互映衬。我所居住的公寓恰巧就在市中心新旧城区交融的地方。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我每天上下学的时候都能够感受到这份独特的传统与创新。这也是我所钟爱这座城市的原因之一,因为她和我的故乡太原一样,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共同使命。

(波士顿的新城区)
(我所居住的公寓恰巧就在市中心新旧城区交融的地方)

波士顿的人口数量在美国大都会的排行榜中算是名列前茅。而且由于开发较早的缘故,波士顿人口密度非常高。然而人口基数庞杂的波士顿却被认为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城市,这主要得益于众多高级知识分子的名声。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便是波士顿那数量庞大的高等教育学府群体。波士顿大都会区拥有超过100所大学,超过25万名大学生在此接受教育,因此被誉为“美国的雅典”。仅仅是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高等学府便向世界专业领域输送了数百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两周前,我有幸去到麻省理工学院列席了“中国企业家创新创业论坛”, 真正见识到了世界顶尖学府的教育素养与科技水准。诸如此类的高等教育机构为波士顿人与外来者提供了强大的知识贮备与素质保障。


(有幸去到麻省理工学院列席了“中国企业家创新创业论坛”)

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注定比本科艰苦许多。每天在太阳刚升起不久的时刻就要乘坐地铁慢悠悠地前往学校,日落西山的时候才能再一次乘坐地铁慢悠悠地回到宿舍。宿舍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是特别遥远,但乘坐地铁却要花费将近半个钟头的时间。波士顿拥有着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地铁线路,设备老化与技术落后使得波士顿的地铁常常不能如人所愿地准时准点到达与出发,但这倒也成为了一个波士顿独有的标志。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倚靠在地铁座位上随着车轮的频率慢腾腾地摇晃回家,也算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倚靠在地铁座位上随着车轮的频率慢腾腾地摇晃回家)

行走在波士顿街头,倘若眼前的景致从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瞬间变成了褐石红砖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那一定是进入了波士顿最富盛名的后湾街区。

初到后湾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自己仿佛置身在英国的传统小镇里,方才还让人目不暇接的城市闪烁霓虹变成了极具传统气息的低矮洋楼。这里拥有被认为是美国保存最完好的19世纪的城市设计的例子,也同样被世人认为是能够代表整个波士顿文化素养完美继承与蓬勃发展的心脏地带——在后期对于后湾的扩建工程中,这里诞生了众多高级办公写字楼与国际会议中心以及全波士顿最高的建筑,越来越多的高端人士聚集于此,导致后湾地区的房价如同火箭发射般上窜不止。当时在国内挑选在波士顿的公寓时也曾考虑过居住在如此优雅平和的街区,但看到每月至少三千美元的房租时我只能悻悻作罢。

(后湾褐石红砖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

后湾街区最著名也最能代表波士顿人文化素养的地方可能莫过于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了。在这座全美第三大图书馆的正门上方,理直气壮地写着“Free To All(对所有人免费)”的字样,代表着对渴求知识者无限的包容。与其他的后湾建筑一样,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构造同样也趋向于两百年前的维多利亚欧式风格。宏伟而庞大的内部装饰与摆设让前来瞻仰知识的各界人士叹为观止。铁艺的雕花座椅,优雅散落在庭院内长长的回廊中。角落里一些读书的人,被天井泻下的阳光温暖着。这里大概就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构造同样也趋向于两百年前的维多利亚欧式风格)

由于自己所居住的公寓距离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并不太远,这也成为了我经常泡在这里的最佳理由。周末的时候懒得坐地铁去学校,便抱着电脑坐在波士顿图书馆某个安静地角落,复习课本也好,编写论文也好,哪怕是上网闲逛或者刷刷社交网络,一坐就是整整一天,直到夕阳从透明落地窗外照射进来。在这里真的会感觉学习其实也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


(抱着电脑坐在波士顿图书馆某个安静地角落)

谈到学习与知识的获取,恐怕这是波士顿人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了。毕竟这一座并不是很大的都市中有将近一百所高等学府。直到几年前我才真正的知道,就连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这样世界顶尖的教育机构竟然也在波士顿(或者说是大波士顿地区,毕竟这两所学校严格意义上来讲坐落于紧邻波士顿的剑桥市),加上波士顿大学与东北大学这些名列前茅的高等学府,每年往世界各地的高精尖行业输送的专业人才无计其数。浓烈的学习研究氛围也是我当初选择来波士顿攻读硕士的重要因素之一。节假日或者平日课业不紧的时候,我经常会跑到哈佛与麻省里面闲逛,倒也不总是为了来这里冒充顶尖大学的学生(虽然偶尔会有这种想法),更多时候是为了感受一下这里独有的气氛。我会经常借着参加学术论坛的光来这两座大学听这里的教授讲课,观察那些处于“光环之中”的老师或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与思考方式较于我们而言,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

(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创新建筑Stata Center)

上周末从路过麻省理工学院的书店,进去闲逛的时候发现了摆在柜台上那些专门为低龄宝宝编写的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的教材,觉得诧异而又有些好笑,于是拍了照片发到微博,笑称我们的下一代真是越来越不一样了。玩笑之余突然意识到,可能这才是这些地方能够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之一吧。

(专门为低龄宝宝编写的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的教材)

你可能感兴趣的:(波士顿:从1630到美利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