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回 护士妈见字如面 少年郎鸿雁传情

与陈善渊的相遇,源于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报社组织的征文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作者正是陈善渊,那时的他,读小学三年级。

文章围绕一件事展开:经常上夜班的护士妈妈因为无法与“我”朝夕相处,便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我”的关爱。

“她总是在上班之前给我写一封信,上面有她的叮咛、嘱咐、牵挂和思念。天冷了,妈妈写:明天上学多穿衣服;天热了,妈妈写:晚上睡觉开风扇;我生病了,她会写:记得吃药;我要考试了,她会写:祝你考试顺利。” ——选自 陈善渊《妈妈的信》

“有时候,我真想让妈妈从医院回来陪我。可我知道,妈妈工作的地方有很多刚做完手术的小朋友,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他们离不开妈妈的照顾。妈妈和其他白衣天使们给他们喂药、打针,帮他们治病,让他们早日回到爸爸妈妈身边。见字如面,这时候我会再读一遍妈妈的信,读着读着,就会觉得妈妈在我旁边。”——选自 陈善渊《妈妈的信》

读完文章,我感慨万千。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晚上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的人,何止只有白衣天使?

警察、教师、出租车司机、代驾工、外卖员、大厨师、小老板……不胜枚举。

晚上工作实在司空见惯。

只是,别忘了,有多少夜班工作者,就有多少独守空房黯然神伤等爹盼妈速速回家的可怜孩子。

曾在一位高中老师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过这样的发文:

“晚自习结束后回到家,女儿已熟睡,枕边放着一本《妈妈爱讲的睡前故事》。我鼻子一酸,为了班里的47个孩子,委屈了自家的1个孩子,真于心不忍。”

于心不忍的,又何止只有高中老师?

只是,于心不忍者众多,尽力补救者稀少。

陈善渊的妈妈,属于后者。她用一封封书信,让儿子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在之在”,真可谓智慧过人。

翌日,我给陈善渊写了封信,并寄到他所在的学校。一来恭喜他的文章获奖,二来邀请他跟我做笔友,一起聊生活、谈学习、论未来。

说来也巧,信寄出后的第二天,我跟陈善渊竟然偶遇了!

那天,我去报社找主任谈点儿事。就在我们谈事儿的卡座隔壁的会议室里,有一群孩子正在为征文比赛的颁奖典礼录制VCR,其中就有陈善渊。

谈完事儿,我随主任走进会议室,见到了正在踩着椅子录制VCR的陈善渊以及他的爸妈。

待录制完毕,我对陈善渊说:“你好呀,陈善渊,我读过你那篇获奖的文章,写的真感人。我能问你个问题吗?”

“嗯。”陈善渊仿佛被我这突如其来的陌生人吓着了,声音有点儿低。

“我特别想知道,到现在为止,你妈妈一共给你写过几封信呢?”

“七封!”这回答,干脆、利索、脱口而出,分明透露着一股自豪与骄傲。

“那……除了你妈妈之外,还有其他人给你写过信吗?”

“没有了。”

“真没有了?”

“嗯!”陈善渊说完,看了一眼旁边的爸爸。

这一看不要紧,差点让我笑出声来。

这个眼神代表什么?失落?期待?还是有所暗示?

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有时用一个眼神就能完成。

“一定还有人给你写过信!”我笑着对陈善渊说。

“啊?谁呀?”

“我!”

陈善渊一脸的茫然,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我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给他讲了一遍。

从陈善渊的表情看得出来,他对我这个陌生人给自己写信这件事,还是有点儿半信半疑。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事情赶得也太巧了。

我昨天刚把信寄出,今天就与他碰面。

这样的巧合加偶遇,也只有在琼瑶阿姨的小说里才能见到了。

因天气骤变,我们互留微信后便各自回家了。

三天后,陈善渊的妈妈在微信上告诉我,信已收到,她和孩子一起从头至尾读了好几遍,并跟我要了通信地址,准备回信。

就这样,我跟陈善渊开启了鸿雁传情的序幕。

或许有人要问,你给孩子写信,图啥?

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非闲来无事,也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几经探索去粗取精后形成的一个创业项目。

我要以书信为载体,陪孩子练笔。

目的也很明确——引导孩子多读勤写。当然,若能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绩,再好不过。

为何要选择书信?

因为写作的本质是交流,而书信体则是最接近写作本质的一种文体。

在现实生活中,不愿写作的孩子或许不少,不会写信的孩子几乎没有。

用写信练习写作,对初学者来讲,是特别容易找到感觉的事。

而且,相比写作文,写信好处多多:没有题目的限制,没有体裁的束缚,没有字数的要求,也没有等级的评判。自由发挥的空间大了,孩子的思绪更容易如脱缰的野马,自由驰骋。

在不少人看来,写信这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沟通方式,或许有些落后。

但,落后的东西,不代表没有效果。

有些“落后”,终将被淘汰;而有些“落后”,注定被再次拾起。

陈善渊的妈妈收到信后,发了一条朋友圈:

“参加了一次征文活动,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第一次获奖,第一次走进传媒大厦,第一次接受采访,第一次录制VCR,第一次收到一位陌生的大朋友的来信……在这个手机至上的时代,书信往来勾起了我们儿时的回忆……希望这种见字如面、质朴纯真的交流形式,能够在他们00后、10后那里得到传承……”

“传承”二字,极妙!

瞬间觉得,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竟如此高大上。

这条路,值得自信满满地坚持走下去。

与陈善渊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下回再讲给你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回 护士妈见字如面 少年郎鸿雁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