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教育部完善来华留学政策法规

今日看到一则新闻:为维护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教育部日前修订出台《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严格国际学生进入我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申请资格。《通知》中明确,除符合学校的其他报名资格外,申请者还须满足最近4年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

咋一看,还以为教育部真正发现高校接受来华留学生的问题症结呢?结果仔细一看,原来是杜绝中国学生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冒充外国人进入本国高校学习的漏洞。这事儿怎么想起来都有些像个笑话,但是却是的的确确现实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为什么仅仅采取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呢。

之所以说它治标不治本,说穿了,对付这些规定只要是提前未雨绸缪一下,提前将外国国籍的中国学生提前送出去带上两年就万事ok了,这样是不是可以拉动一下国外的消费就不得而知了。

出现这样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中国的大学把留学生看的太高。这些高高在上的“洋老爷”们不但近乎于没有任何门槛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享受着包括各种变相奖学金的生活优待,一度还爆出“陪读”的网络新闻(对于它的真实性我不想置喙)。

我的大学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不过学校里或多或少也有几个留学生,主要以黑人和印巴人为主。可以说他们的大学生涯可以用生活在天堂来形容了。因为他们不但可以轻松的通过各种考试无虞挂科的危险,而且最少也拥有超出我们普通学生生活费一倍的补贴。每每看到这些家伙陪着校花漫步校园时那种张扬的身姿,说不羡慕那可真是假的了。

当时我就在想,这或许是在当年西方的坚船利炮下养成的“奴性”,也或者是开放以后面对西方飞速发展的经济科技而带来的崇拜吧。但是,那也应该是类似于日耳曼人、不列颠人这种“高大上”的人种吧,什么时候轮到这些“昆仑奴”也有了这种超越国民的待遇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大染坊》中六子在济南开厂前商量开业庆典时的对话:

赵东初说:“六哥,自庚子以来,中国人一听见洋鬼子就害怕,要是来上几个洋鬼子,那就给咱壮了门面。我厂里那两个安装印花机的捷克人还没走,要是不行,让他俩也扮上,反正到了那里就是吃饭,也不让他说话。”

陈寿亭忙摆手:“不行,不行。不管是哪国人,这干什么的一眼就能看出来。那俩毛子我见过,太老实,没有那股子趾高气扬的劲儿。不行,不行。”

就连民国时期的企业家陈六子都知道洋人和洋人是有区别的,为什么我们的高等教育在面对所有的外国人都会采取这种“普惠”的制度或者是“双标”的待遇,难道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吗?其实只要是回答好好这个问题,这种“冒充”国际学生的行为即使不管不问也应该是不会发生的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谈教育部完善来华留学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