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接模式(Bridge模式)详解

桥接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桥接(Bridge)模式的定义如下: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它是用组合关系代替继承关系来实现,从而降低了抽象和实现这两个可变维度的耦合度。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能很好的感觉到桥接模式遵循了里氏替换原则和依赖倒置原则,最终实现了开闭原则,对修改关闭,对扩展开放。这里将桥接模式的优缺点总结如下。

桥接(Bridge)模式的优点是:
抽象与实现分离,扩展能力强
符合开闭原则
符合合成复用原则
其实现细节对客户透明

缺点是:由于聚合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针对抽象化进行设计与编程,能正确地识别出系统中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这增加了系统的理解与设计难度。
桥接模式的结构与实现
可以将抽象化部分与实现化部分分开,取消二者的继承关系,改用组合关系。

  1. 模式的结构
    桥接(Bridge)模式包含以下主要角色。
    抽象化(Abstraction)角色:定义抽象类,并包含一个对实现化对象的引用。
    扩展抽象化(Refined Abstraction)角色:是抽象化角色的子类,实现父类中的业务方法,并通过组合关系调用实现化角色中的业务方法。
    实现化(Implementor)角色:定义实现化角色的接口,供扩展抽象化角色调用。
    具体实现化(Concrete Implementor)角色:给出实现化角色接口的具体实现。
  2. 模式的实现
    桥接模式的代码如下:
    纯文本复制
    pac

你可能感兴趣的:(桥接模式(Bridge模式)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