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极简史上

中国散文的起源是先秦散文,先秦散文的大概可以分为记事和说理两个派别,记事的文章大体就是经史,说理的文章就是子集,他们都知道经史子集是中国这个图书的四部分类,经就是指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史就是24史,子就是诸子百家,比如墨子,庄子,集是指那些文学的诗集、散文集。但这个集出现的比较后,所以在早期的先秦散文里面,分类就是记事和说理。而记事就是经部和史部,说理就是子部。

在先秦时代的文学、历史、哲学是融汇在一起的,没有单独的分裂开来。所以,虽然这里面的很多内容并不属于文学创作,但是他是后代很多文体和写作方法的起源,真正的源头全部都在先秦的散文里边儿。所以想了解后世整个文学的变化,特别是散文、杂文这种文体的变化,一定追根寻源,到最后就是要来看先秦的,经史部的内容文章。

在中国古代,和诗歌相比,散文是一个起源,非常早,但是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的样式。而且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文学样式,在当时就是在先秦时代,他要承担的责任几乎是一个机械的单纯的记录作用,他的文学技巧,美学价值等等,都是在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中慢慢成熟的,所以当我们去读先秦散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好像。通常会有这种印象,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学性,都是在讲事情。甚至有些事情还讲得非常的枯燥,蛋蛋,这个就是源头,这个源头,抓住了之后,才有可能去理解后面是怎么样变得不枯燥。

四书五经里讲的这个春秋在早期是上古各种历史典籍的通用名称,后来变成了专为特指孔子依据鲁国的旧史春秋所修编而成的一本史书,记录的是从鲁颖公到鲁哀公大约240年左右的事情。春秋主要纯粹是记事为主,而且是极为简略的编年体,在这个春秋当中呢孔子笔法非常严谨,书写有专门的体力。诸成败之际,实褒贬之意,所谓的春秋大义,一字褒贬就是从这儿来的。

后世的很多文章都学了这一招就是微言大义,我用一个字就可以说明褒贬,并不是加什么评论,而是用简单的一个字,最多俩三个字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最清楚的就是古代皇帝的谥号。如汉武帝,汉文帝,这就是好的。如果说鲁哀公有这个悲哀的哀字就是不好的,仅仅从现代汉语字义上来判断,这也好不到哪里去。那这就是极其简单的一个理解微言大义的切入点,去看这些皇帝的年号,而不谥号庙号。

那春秋呢,在孔子之后的学者里面传播。由于师承和理解的不同,就分成了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的主要就是解经,解释这些微言大义究竟在说什么,是褒还是贬。而左转的是以叙事为主,这里面的这个散文的痕迹就重起来了,换句话说,他不再是那么枯燥的叙事,有相对来说比较华丽的语言和形象,描写。人物的这个性格,做事,行动等等都有一种跃然纸上的感觉,就是像像文学迈进了。

和左传相似的,还有国语和战国策。这里面描写人物性格,讲述事情,记载言论等等,都相当的表现出文学的倾向。既使你只阅读文字,不去做其他的深入研究,也会发现。似乎好像挺夸张,似乎好像不是情景在记录一个事情,对他确实不再是一个机械单纯的记录事情的文本了,它里面有了各种各样的描写,实际上这就是文学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结果。

以上是记事。说理是子部,通常分为九家如道、阴阳、法、明、墨、纵、横、杂、农,这九家。这里面最早出现子书是老子,也就是道德经,还有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的言论,论语在早期是被视为子书的,到后来才被尊为了经书,这中间是有一个变化的。所以我们在这儿谈到先秦散文的时候,仍然把论语作为一个子书来看待。

那比较单纯的来考虑,我们会认为老子是一个诗体的哲学笔记,现在我们看,老子觉得好像是散文,但是在当年他是诗体,她的很多句子实际上是用韵,后来的出土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是能够有韵的,读起来就像诗经那种读法。但是因为太多时间,太长的时间段内都被当作了散文来看待。所以当你要研究他究竟说了什么内容的时候呢,说了什么思想的时候,仍然是从散文的角度去考虑,更容易一些。而研究语音学,音韵学的人才会更多地从押韵,实体的角度来。解读,他这个诗体是指诗歌的诗,题材的体。

除勒老子和论语这两部之外,子书里比较有名的是墨子和庄子,这个里面滴,尤其是庄子,在我文学发展道路,庄子几乎是一个标杆。就是说在庄子之前的这些字,比如墨子,老子论语都可以说他还在讲道理,居然带了一点点小故事,甚至有了一点人物描写,但主要他是要讲道理,庄子呢,也要讲道理,但是它里面这个故事,用了等等的各种手法,是非常纯粹的,文学史的手法。所以他是一个巨大的标杆。

此外呢,还有孟子,荀子,韩非子,以及杂家的吕氏春秋,这几部也是比较重要的,那从。散文集简史的角度上来讲,先秦散文知道这些。并且去选读一些其中的主要篇章,就已经完全合格了,

虽然听起来这像是在讲大学语文,是在讲古代汉语,但实际上真的写作是非常相关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儿没有过分的去强调要阅读大量的作品的,强调了选择特别重点特别重要的文章展开细读。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的意思都搞清楚,采取了这样一个方面,这是整个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一体,两面。一个是要大量的阅读,一个是要抓住一些特别重点经典的内容,进行,精度。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对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了解你。所用到的很多成语啊,原来都是从先秦散文里出来的,这些成语原来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故事等等。

这些理解,如果能够加深对于你使用尤其是准确地使用成语歇后语,固定用法的时候,都是加分的,因为你使用的更加准确,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事,在使用这个成语,而这种方面滴提高,就需要你对早期的经典,选择特别重要的那个部分,进入比较精细化的阅读。

先秦散文之后就是汉赋,和楚辞一样,都是属于中国文学史里面最难掌握的部分,里面男子难句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对于只要知道汉魏六朝赋比较盛行,比较著名的。是班固,张衡以及司马相如这几位写的,赋身不需要做太多的了解,因为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太大,而且往往不太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这和赋本身的形式有关系,赋本身是一个极其华丽的问题,讲究声律,讲究对偶。

我们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特别形式化,夸一个宫殿、夸一个亭台楼阁之美,要写上百字,用词极其华丽雍容富贵,但是所陈述的实际内容和思想而言,相对来说是略略显得贫乏的,尤其适合在后面滴一些文学形式相比,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呢,汉赋通常是被作为是一个基本知识点,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精力投入进去,除非你打算专门研究汉赋。楚辞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楚辞本身具有高的文学朔源性,就是有很多现成的词是从楚辞里出去的。

那楚辞汉赋加在一起,对同时存在的汉魏的这个乐府诗歌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汉代散文的另外有一个重要的标记就是史记。史记以前是专门讲过的,要展开来讲,足够讲十次课,24课的。所以这次我们只提到有一个实际就不展开讲了。

读史记,推荐两种方式,一个你就心无旁骛的只是读史记,其他的书暂时不要看了,因为史记很长,你要从头到尾一次性把它。读一遍,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另一种呢,就是找史记选,甚至于就是比如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这一类。文科教材上选到的和实际相关的内容,就读那一小部分。管中窥豹一下也是可以的,那这样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并且能够抓住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

在接下来是和文学批评有关的一些文章内容,比如文赋,文心雕龙,文选,甚至诗品。这些内容也只要知道一个大概就足够了,甚至选取其中的一些段落,能够去看一下已经就非常好了。因为这些对于后世的影响,它主要存在于文学批评史当中,对于文学本身的影响,没有那么明显。他不像先秦散文的影响,就是你很明显的发现,现在用了这么多成语,几乎有一半甚至80%都是从先秦散文里截取出来的。你直接可以找到四个字对应到书里去。

汉赋,包括文学,批评史里的这些东西,文心雕龙,文选,这些等等,明显的应用性就少了,而且少了相当多。如果不专门点名专门做出一个注释的话,很可能就会被忽略掉,不会注意到这些,当然,这不是说他们不重要,而是指当我们用一个比较粗的线条来。考虑和研究中国散文集简史这样一个。题目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们的重要性是比较低的,最高的最重要的就是先秦散文,而恰恰他和经史子这些东西是混杂在一起的,文史哲是不分家的。所以它包含的信息量也是最大的。

在此之后呢,就进入到唐代。唐代除了我们特别了解的唐诗是中国整个文学的巅峰之外,唐代的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巅峰,这里面主要是两个人物,韩愈和柳宗元,这两个是唐代古文运动最重要的两个人,也是唐宋八大家八个人里面最重要的两个人,其他六个人相对这两个人来讲都是属于后备了,这两个人是荜路蓝缕走在前面滴,最早披荆斩棘的两位前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散文极简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