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小社会

        母亲上周做了个小手术,我也因此认识了她的一些病友。第一次见面,她们亲热地给我寒暄,就像是久未相见的故交突然重逢,丝毫没有初次相见的矜持。

图片发自App

        这些天每次去母亲所住的病房,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那里热烈的氛围,几个年龄相仿的阿姨聚在一起东扯葫芦西扯瓢,说说笑笑,很是融洽。母亲并不是每天晚上都住在医院里,有时候,她会来我家住。这时候,她总要给我聊起在病房里的见闻,我怀疑她们已经彼此坦露了自己的前世今生,上至父母、公婆、兄弟姐妹,下及儿孙。

        她们聊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媳妇,不管喜不喜欢,对这个话题都是一往情深、滔滔不绝,从第一眼见到媳妇,一桩桩、一件件,令我很是佩服这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的阿姨们良好的记忆力。我从来没有见过她们的儿媳妇在医院里出现过,不过听说,有一家的儿媳妇也来病房里晃了晃,手插到兜里,脸沉得能拧下水来。她们几个一致认为:媳妇与婆婆两张皮,即便是露面,也不是真心,还是不来的好。

        话是这样说,她们每天念叨的还是儿子的家,一位日日来给她母亲送饭的姐姐嗔怪道:“俺妈光想着她儿,才不管俺们过的啥日子,不叫她儿回来伺候,让他在外面挣钱呢。”西床上的阿姨说起前尘往事,嗓门高八度,据说“她的老伴当年一看她生下来的又是一个女儿,转脸就走,随后又说要送人,她执意不肯。女儿小的时候,她的老伴从来没有拿过正眼看她,更别说抱一抱了,现在吃的、用的都是这个女儿的”,想想小女儿曾经遭受的“冷遇”,而今她却以德报怨,阿姨心里有些不落忍,忍不住给女儿诉说当年她的父亲是怎样“嫌弃”她的,小女儿却笑着打断她“您别说了,妈,我也不听您的。”听到此处病房里笑作一团,邻床的阿姨说“我也不向闺女”,接着如数家珍自己如何为儿子的家庭立下了汗马功劳。好像是领导发言,最后她总结了一下,“还是沾闺女的光,跟着闺女享福,儿子就是传宗接代,没有儿子在农村就是绝户头,低人一等。再说没有儿子以后也没脸去见老祖宗。”

        在她们的育龄期,正赶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严,为了要一个儿子,可能要冒着房屋被拆,家中值钱东西被搬走、耕牛被牵的风险,还要在亲戚朋友家东躲西藏,甚至住进烟炕里。一有风吹草动,如同惊弓之鸟一样惶惶不可终日,吃尽了苦头。而今她们一面津津乐道女儿们的孝顺,一面继续为儿子们操劳,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农民。

        提着保温饭盒从医院里出来,耳边还回响着她们的“真知灼见”,脚下一滑把我摔了个四仰八叉,疼得好一会儿才硬撑着站起来,慢慢走回家。儿子正在看《熊出没》,听我说摔倒了,赶忙跑到我跟前问我“疼不疼,妈妈是不是伤心了”,这个小暖男顷刻间融化了我的五脏六腑。

        病房里的情况也许并没有代表性,只是一叶障目而已,据我所知,我的很多男同事对父母都是关爱有加,我的弟弟在外地工作后已开始给父母邮寄“爱心礼物”。但这些天在这里耳闻目睹的现状却足以让我产生危机感了,因为我只有一个儿子。

      莫非“养儿防老”的古训要改为“养女防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病房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