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活动,你做到位了吗?

课堂上教师为了跳脱“满堂灌”的传统讲述式教学模式,经常采取的策略是开展小组活动,因为有了小组活动就会让课堂“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样貌。典型的小组活动大致上是把四到八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然后老师会说:“给你们3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3分钟后各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

如果仔细去观察小组活动时间里每一个学生都在做些什么你会发现,大部分情况是在讨论过程中,小组长或是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主导着整个讨论或对话的内容,其他学生有的听着频频点头称是,有的则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最后的汇报则由小组长或是绩优生来负责。小组活动时间里,老师会做行间巡视,并视情况介入到个别小组的讨论中。

但这是小组活动这个环节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吗?

小组活动的目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说:“大多数思考的过程都是跟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分享想法,从别人那里得到回馈,相互借鉴彼此的灵感。”在学习过程中安排小组活动,使学生彼此间有了分享、回馈和借鉴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能够促进他们深度思考。长销超过七十年的《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作者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Adler)说:“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当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想法的时候,必须经过思考并重新组织对于问题的理解,唯有能够清楚说明这些理解,我们才能确定他想的是什么,思考过程和内容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所以进行小组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学习

如果是要让学生倾听、思考和表达,不分组也可以啊。老师提出问题,再挑几个学生来回答,同样地他们都能倾听和思考,回答的人也表达了呀。但请注意,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这三件事,而不是只有少数人能表达,其他多数人只能倾听而已。“倾听”也是日本佐藤学教授“学习共同体”特别注重的能力,而学习共同体正是基于小组活动所开展的课堂教学型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唯有将学生分成小群体,才能真正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做到“倾听”、“思考”和“表达”这三件事。

小组活动的必备“工具”

进行小组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可能地确保全员参与,这其实也是小组活动的主要意义所在。小组活动不是学生彼此之间的较量场,而是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新样态。此外,活动时尽可能地使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机会均等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只有某一人能说、会做,也不是说或做的时间有的人充足有的人短促。结合一些必备“工具”和长时间的训练,使学生养成小组合作的习惯,不仅是养成他们的社会互动习惯,也能培养个人自学和彼此协作的能力。这些工具至少包括:

① 活动流程与规范:小组活动时,每一组由多少学生组成,应该视教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定,不应该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无论是几人一组,教师都应该让学生知道小组活动进行的流程和每个人应该遵守的规范。例如下面这张课件投影片便将TPS(思考—配对—分享)活动的进行顺序、人员安排和时间分配都清楚地让学生明了,这样活动进行下来便会更加顺畅、有效。

小组活动流程与规范

② 发言牌:创造仪式感是一个特别有效的习惯养成手段。为了避免活动时小组成员七嘴八舌,随意打断他人的表达,每一组可以发给一支发言牌,要说话的人必须手举发言牌,当有人端举发言牌说话的时候,其他人都不能任意发话。也许有人会说,只要跟学生们说清楚了他们就会做了,或是讲话时还拿个牌子多别扭啊。但当仪式感被创造出来后,个人行为就很容易在仪式的感召下,遵循仪式的要求来表现。使用发言牌时请注意,必须要求学生将牌举在所有人都能清楚看到的位置,例如平举在胸前,或是靠立在桌面上,图片和文字向着大家,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仪式感。而因为有了发言牌,老师扫瞄一眼就能清楚看到每一个小组中是不是真的有人在发言,所有人是不是倾听了。

手举发言牌的学生才能发言

③ 便利贴+手机拍照:小组活动的一开始,通常会有一小段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例如教师给定一个问题,学生先想一想之后,再和小组成员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够呈现在所有成员面前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呈现”单单只是说出来而已是不够的。一个好的策略是让学生思考过之后先写下来,这时一张便利贴就非常有用了。学生将他思考后的结果,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便利贴上,这时他的第一时间的思考便被保留下来了。接下来将这些便利贴黏贴在一起,交流时每个人进一步说明自己在便利贴上所书写关键词背后的想法,还可以在听过其他同学的说明后,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自己的便利贴上修改,或是圈选小组达成共识的关键词。交流结束后,教师用手机拍摄便利贴照片发到教学大屏幕上,这时一张照片就能具体呈现小组内每一个人的原始思考和交流过后的小组结论或思考变更过程。同时,书写关键词辅以口头发表,也在训练学生组织自己想法的能力。

手机拍摄学生在便利贴上书写的内容

④ 计分板:配合小组活动,教师经常需要根据小组表现来计分的工具,这时计分板就派得上用场。但以计分激励学习表现的这项策略上,多数教师却常常指鹿为马,划错重点。例如教师向全班提问,一位同学答对了,教师为他所属的小组加上一分。然而,这个同学答对了只代表他个人,除非他的这个答对是来自于小组共同研讨所得,否则加分应该加给个人。将个人得分计给小组会养成学习落后者依赖学习较佳者的习惯,因为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就会帮小组得分,自己不需要认真思考与学习也能得到好的分数。因此计分应该采双轨制,也就是个人和小组分开计分,再视情况看是否要将分开的计分合并起来。

双轨制计分板兼顾个人和小组表现

有了清晰的小组活动步骤,辅以帮助达成目标的好用工具,还有最重要,但却最容易被疏忽的一点就是,所有动作请一定要“做到位”:发言牌一定要求学生举好、小组轮流发言的时间长度与顺序、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便利贴上书写和修正、确实计分等等,只要稍微留心一下,课堂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而当学生的好习惯被培养了,对他们学习和行为的影响则是深远的。就如同福州中山小学黄小海老师在落实几次的小组活动要求后说:“学生的状态真的不一样了!”甚至是“今天下午一个考倒数第五的教倒数第一,把倒数第一的都教会了,我要给倒数第五的加分,他说应该小组加分,因为是我这个小组教会了我,我才会教别人。”是不是听着很令人感动呢?


注:感谢福州金山中学陈蕾老师提供课堂记录、中山小学黄小海老师提供学生作品图片和活动照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组活动,你做到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