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妈妈

01

                         

今年的春节档甚是热闹,刚看完《你好,李焕英》,又安排上了《唐人街探案3》。那一边,《刺杀小说家》也在不遗余力地勾动我的心魂。

在各个评分软件上,《你好,李焕英》都表现不菲,说是口碑爆棚都不为过,上映两天豆瓣评分达到了8.2分,猫眼评分更是高达9.6分,足以看出影片的质量。

先不提沈腾、贾玲这般笑果实力扛把子的演员阵容,光是电影的剧情和立意,也足够赚取诸多人的笑声和眼泪。

电影中贾玲饰演的晓玲从小是个胖姑娘,她的旁白是这样的:“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我可能是我妈的貂。”

而且还是一件让妈妈不省心的貂。

她从小到大除了在吃上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天赋外,再无其他突出的地方,成绩也永远是班里垫底的那一个。妈妈因为她而受班主任的训斥时抬不起头的样子,令她记忆犹深。

高考的时候,她也只考上了成人教育学校,为了哄妈妈高兴,骗她说自己考上了本科。

结果却是,妈妈以一种极为难堪的方式得知了真相,又在骑车回家的路上突遇车祸,妈妈躺进了医院,生死未卜。

在病床边照顾妈妈的晓玲,意外地穿越到了妈妈的少女时代,与妈妈成为了好朋友。

影片以此展开,讲述了一个笑中带泪的故事。

                   

02




看完电影,我不由得想到我的妈妈,也不得不想到自己的母亲身份。

在我幼年时的记忆中,关于妈妈的片段都是零碎的,需要拼凑的。

五岁的时候开始去上学,我记得妈妈给我缝的花书包,开学的那天,我挎着书包,拉着妈妈的手,嫌她走得太慢,嫌她跟邻居寒暄而耽搁了赶路,而实际上,学校距我家不足300米。

后来在家门口上学的几年里,有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放学回家走向家门口时的那份忐忑不安,我好怕,怕爸爸妈妈有没有吵架,怕回到家妈妈会朝我发脾气,更怕推开门发现妈妈丢下我们走了。

跟电影中的晓玲比较相似的一点,我小时候也是个胖姑娘,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吧,跟妈妈一起走路去外婆家,跟不上妈妈的步伐,妈妈说我跟她不亲近,不愿意跟她一起走路。委屈,又无处可诉,我只是走不了那么快啊。

11岁时,我到离家略远的地方上学,开始了住校生活,每周回家一次。自此,跟妈妈相处的时间开始急剧减少。

但是,叛逆的青春期也来了。

那个时候我与妈妈的关系恶化到相看两生厌,有两年的暑假吧,我找各种理由去各个能收留我的同学家住,那时候还没有打暑期工的条件,我就像个黏皮糖一样,黏住每一个愿意给我提供两三天住宿的同学。

再后来我考上了县城的高中,离妈妈又远了一大段距离,一个月回家两次,与妈妈相处的时间更少了。

我不再像前两年那样叛逆了,但是与妈妈还是无法很好地相处。

我妈妈常常会说,别人家的女儿为何都能跟妈妈挽胳膊手牵手有说有笑,可是,我真的做不来。

再后来上了大学,离家数百公里。

这一路,始终在离妈妈越来越远,但是,我不知道妈妈是否目送了我,或者说是我自己希望妈妈用充满爱的目光目送我一路越走越远。

03

曾经叛逆的时候,我也曾暗暗下定决心,我不要成为妈妈那样的女人。我深信我可以做到,我离她有那么远的物理距离,我读过那么多她不曾读过的书,我走着与她完全不同的路,我学习心理学,我做各种功课,我一定会成为与她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温和的、沉静的、乐观的人。

30岁之前,我深信自己做到了。

可是,幻象还是在某一天轰然破碎了。

当我发现自己又卑又亢,当我在亲密关系中哭哭啼啼只为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对方时,当我总是对未来充满了忧虑与悲观,当我总是焦虑不安……

天哪,这不是另一个我妈妈还是谁?

代际的轮回,我最终还是未能逃过,我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我一直不想成为的我妈妈的模样。

有几年,心理学上有一个特别热的东西:与父母和解。

你问我现在和解了吗?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不再执着于不要成为妈妈这件事了。

毕竟我已经不再是小孩,我可以选择我要走的路,我也应该去选择我要走的路,并,为之负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