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肆意落笔,一人一体,岂只花中第一流

公元1084年3月13日,齐州济南李格非府邸。

伴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女婴呱呱落地。谁也没想到,这个女孩,日后会在正值黄金时代的词坛,凭一已之力,自成一体,傲然群雄。她,便是有“一代词宗”之美誉的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其词风清新,别出心裁,是婉约词派集大成者,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宋人王灼称其“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明人杨慎称“宋人填词中,李易安亦称冠绝”。李清照的词,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真挚感情;构思方面,则自辟途径,新奇巧妙;语言浅俗、精美;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诸如比兴、用典、叠字等等;其音律悠扬典雅,节拍铿锵,自成一家之风,被人誉为“易安体”。

南宋词人侯寘《眼儿媚》词的题序为:“效易安体。”这是现存记载中“易安体”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其后,辛弃疾在闲居带湖期间作《丑奴儿近》题序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这意味着“易安体”这个名称已经流传开来,并且南宋词坛已经公认李清照的独特风格的存在。侯、辛二家的拟作,则表明当时的文人不仅正视“易安体”这一存在,而且以自己的行动,对其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我们在分析归纳文人作品的风格时,一般都是就一定时期,或者某一地域的一个作家团体而言。比如,诗有永明体、元和体、元佑体等;诗词文章有唐宋八大家、公安派、竟睦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豪放派,婉约派等等。在这”派别林立“的文坛之中,李清照能打破常规,以一人之力,独立一体,号“易安体”,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正所谓:此花不与群花比,岂只花中第一流。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南渡前的李清照,家庭富裕,父母开明,生活的无忧无虑。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汴京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这段时间,受生活环境、年龄特征等因素影响,其词格调清丽别致、委婉细腻,欢快怡人,细腻之中不落俗套,充满了对生活、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的赞美。即便部分词作写“愁”,也大多是写离愁别恨,闲愁、闺愁、岁月流逝之愁,愁中有爱、有希望、有甜蜜,愁得明媚,愁得温暖。这些“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清照早年生活的幸福甜蜜。比如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说,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据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记载:“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论: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这首小令,短短六句三十三字,却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李清照的语言表现能力。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如梦令二首

十八岁时,嫁与赵明诚,又甚得丈夫怜爱。夫妻二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甚笃。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明诚“每朔望渴告出,质衣取半千钱人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赵明诚每月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水果零食,然后夫妻二人一起边欣赏碑文字帖,边吃水果零食,日子过得非常地自由快乐。有一次,赵明诚外出远游,李清照思念不已,在一锦帕上书《一剪梅》词寄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佳作。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我特别中意词中下阕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由己及人,她在思念丈夫的同时,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是有情人之间的心灵感应,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

明代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卷二评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清代陈廷焯《云韶集》卷十记载:“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其又在《白雨斋词话》卷二中评论道:“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南渡以后,因家国巨变,李清照过着无所依靠、流离失所的生活,饱受人世的凄苦悲怆。因此,她后期的作品多抒发亡夫、亡国后的孤独之痛,表现出来的愁绪充满了绝望、泪水和深沉的痛楚,其词风情调凄凉,哀婉愁怨。

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李清照被迫随夫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逃难于各地。两年后,丈夫赵明诚在外任途中中暑热,感疟疾、误服药病故。不久,夫妇俩视如生命的金石著作、大批书籍毁于战火,这些都给了李清照以沉重地打击。李清照有感于心,在这段时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原无题,张端义《贵耳集》称其为“秋词”,但和其他文人创作的“秋思”作品又不一样。它着重表达了李清照在面对国亡、家破、夫逝的痛苦时,那种孤愁无助的感受,以及生活凄凉的处境。词篇起头三句,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出手不凡,历来为评论家所激赏。这种写法在词史中前无古人,匪夷所思。明人茅映在《词的》中就评论道:这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清人徐釚在《词苑丛谈》中说此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但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发出的声音,应是清脆纯净悦耳之声,而这十四个字带给我们的却是无言的悲哀与压抑,更似李清照孤独无依时,腮旁黯然滑落的滴滴泪珠。

声声慢·寻寻觅觅

这十四个叠字似劈空而来,拔地而起,如平地一声雷响。其中“寻寻觅觅”,是外在的动作,具体寻觅的是什么,没有明说,似乎也无须明说。对于此时此刻地词人而言,也许是在寻觅失去的故国山河、爱人伴侣,也许是在寻觅未来的期盼,甚至可能连李清照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寻觅什么,只是下意识地在寻觅着。但不管寻觅的是什么,结果都是寻而不得,于是“冷冷清清”,这种冷清既是寻而不得的外在表现,也是李清照内心的情绪。进而表现李清照内心抒感的第三句“凄凄惨惨戚戚”便水到渠成了。这三句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一层逼进一层,在造语和句法上都是极为精巧而自然。

紧接着,李清照用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画面,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凄苦氛围,让人浮想联翩。全词只为最后一句感叹,“怎一个愁字了得”。正如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云:“一个愁字不能了,故有十四叠字,十四个叠字不能了,故有全首。总由生活痛苦,不得不吐而出之,绝非无此生活而凭空想写作可比也。”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后期的词,不仅抒发了对丈夫和过往幸福生活的怀念之情,还寄寓了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感情。比如这首《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农,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州盛时元宵佳节欢乐情景的缅怀追亿,抚今思昔,在个人怀感的抒写中寄寓了对故国深切的眷念。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的这种对昔日幸福生活的怀念,眼前孤寂生活的苦闷,以及对未来的担忧等等复杂的心情,在词中娓娓道来,语调平缓,既不高亢,也不低沉。这种平静,不是冷漠,而是对人生有了更深更彻悟的理解之后所持的豁然态度,让读者既感到心酸又有一丝超脱。南宋末年刘辰翁,作《永遇乐》词,题序曰:“余自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在刘词中象这样标明效防前人的仅此一见,可见这首词的爱国思想感人之深了。

武陵春·春晚

公元1135年,李清照52岁,避居浙江金华。此时距靖康之耻已过去九年,距她丈夫离世也已六年。但是国破家亡之痛,夫死孤处之悲,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半分。李清照在这种哀痛欲绝的情感支撑下,填写了这首同样是抒发身世之感及亡国之恨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舫锰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中,李清照表现的情感核心却为“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在飘零中悲愁难消,从晚春景致落笔,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后两句词气颇似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清代学者俞正燮在《癸已类移·易安居士事辑》中评价《武陵春》“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阁文笔自记者莫能知”。愁,本是只可感受而不可秤量的,然而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早已让人“欲语泪先流”,这样的愁,双溪舫锰舟又怎么载得动呢?我们读罢,对其愁之深,愁之重,立刻就有了形象的感知。

约公元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悄然辞世,词坛上一颗最闪耀的巨星就此陨落。

参考资料:
1.郭冬梅《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差异》
2.王绪代《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
3.王京《博采众长,独成一家——李清照词风散论》
4.邓魁英《李清照的“易安体”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5.中华书局《重辑李清照集》6.百度百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清照:肆意落笔,一人一体,岂只花中第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