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年我终于学会了怎么选课

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我在这股浪潮中买了第一门网课,是“孤独的阅读者”推出的《西方文明简史》。

自此不可收拾。


我是知识付费的重度消费者,也是知识付费的重度受益者。

以往遥不可及的知识,变成一门门网课,遍地开花,只要你愿意付出钱和精力,总是可以掌握许多技能,在职场和生活中加速跃迁。

要选你不能通过市场经济快速购买到的技能,比如如果你支付得起设计费,就不必自己去学广告设计。反而像演讲这些无法外包、难以购买的技能,就很值得学。

要选符合你目前职业阶段的课程,比如职场新鲜人应该学office,度过了生存期以后却要学项目管理。有的阶段需要把PPT做得漂亮,有的阶段却需要把PPT讲得漂亮。

屈指一数,光是过去一年我就学了那么多的好课——

【1】李海峰的DISC行为风格课程,提升人际敏感度,对世界更加接纳和包容,也更知道应该怎么说对方才更容易接受。

【2】师北宸的21天写作训练营,连报3期,反复打磨同一个写作法。

【3】友邻优课的每日新闻,每天通勤好伴侣,知道世界每天在发生什么。

【4】阿文的《我懂个P》PPT制作课程,懂得先审丑再审美,几个简单的设计原则就可以快速提升PPT逼格。

【5】秋叶IP大本营/私房课。彻底打开我的狭窄思维,帮助我实现工作创新。秋叶大叔为我赋能良,我的第一篇访谈文章、第一个标杆项目,第一本编辑书稿,都从这里诞生。

【6】夏鹏英语发音课,是技能暴击和美学享受的完美融合。学院派的初心,教育家的框架,实战派的方法——对发音提升很大,我学完就现学现卖做了一个发音工作坊,还拿了头马小区英语演讲冠军。

【7】孤独的阅读者《西方文明简史》《西方艺术史》。必须承认人类最瑰丽的想象力也没有突破祖先给我们划定的范围。比如《冰与火之歌》几乎所有人物和桥段都取材于欧洲中世纪史,看剧的时候仿佛看到想象力的大手把过去掰开、揉碎又重组。

……

太多了,如果把我浅尝辄止的其他一些网课、分享、打卡营、在行约见写上来,我还可以一口气写上10条20条。

这些课程,升级了我的操作系统,帮我输出了产品,构建了人脉。我在职场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生活中获得的许多愉悦,都与这些好课好老师有关。

那怎么样选好、用好一门课程呢?

一、 头部老师

基本你想学的东西,都有人开课了。

不要因为课程大纲看起来差不多,就选一个便宜的课程。

要学,就拜在高手门下,跟最厉害的人学。

必须要先做一个调研,找到这个赛道上的头部老师,看他有没有开课。如果没有,至少你要把已经开课的老师中的头部找出来。

市场上现在很多课卖的老师人设是“小白逆袭,你也可以”,卖点是“探索出了一个小白也可以复制的高手之路”。

这种课我是不买的。

这个观点可能有点伤人,但事实是,一个小白都可以短期获得的技能,是很容易被后来者赶上的,是很容易通过市场低价购买获得的,几乎没有被掌握的价值。

一个小白逆袭的案例,很可能不具备复刻的方法论,因为没有经过教学设计与反复推演。

如果你学了3个月思维导图就出来开课,那我派个实习生跟你学就可以了。我自己要学,就跟创始人安东尼博赞学去。

如果你只开始写作1年就出来开课教怎么写10万+,你可能是天生文字敏感度比较好,也可能是一台踩准机器分发算法的打字机。

如果你只开始投资2年就出来开课,你可能是股神,更可能是风口上的猪。

只要我支付得起,我总是更愿意跟更头部的老师学习。开山宗师,门派掌门,他们江湖地位不是浪得虚名的。(著名的DISC社群就深谙这个道理,专门为同门开包班,都请头部老师来讲经典课程,所以社群黏合度极高。)

我更愿意为那些在同一个领域耕耘10年以上的人付费。我知道他们在无人看见的漫长岁月里做过深深的积淀,他们掉过坑、试过错、总结出一套可以复制的方法论。他们可能推广弱一点,可能收费贵一点,但两个字:

值得。


二、 头次开课

北宸老师很任性。因为他头次招生的推文写了6000字,而且每一段都很长,几乎违反了卖课文案的一切规律。(文章链接:买了很多课,还是没学好?我帮你找到了答案)

夏鹏老师也很任性。他头次开课的推文开头连常规的抓痛点都没抓,标题是:我要开一个面授的语音班啦,第一句是:“1.时间地点”,一幅慵懒的样子,哦我开了个课,你们有兴趣就来吧。

这两个老师我都是在网上关注了很久的头部老师,所以我第一时间就报了他们的头次开课。和我一样想法的人竟然很多,这两个任性的老师,第一期课都很快爆满。

PS:好老师即使开始任性一点,课程也是经得起考验的,北宸老师准备开写作营第4期,夏鹏老师开到了发音班20期,战胜了“第2期魔咒”,相当不错。

初次开课的学生总是最让人惦记的,初次开张的周边配套总是最不计成本的,所以你最好争取报头一次开课,成为“开山弟子”。

以后的课程,

也许更靠近你的城市,

也许体系迭代得更科学,

也许讲授课内容更精华,

也许配套服务更加成熟。

但第一次开课是口碑容器,老师一定会all in——

一对一地给你反馈,

响应你的大部分需求,

生怕你学不会学不懂,

特别认真地听取你的建议,

甚至从第一批学员中物色合作伙伴。

比如阳米科技的CEO邻三月,就是秋叶IP大本营第1期的营员。

如果这个课程继续开下去,主讲老师的参与度会逐渐降低,因为市场规律要求他开发新课、标准化老课、培养团队,他会把部分内容交给助教来讲,他会用标准化答案回复你——他看你的眼光更像“用户”而不是“学生”。

你和老师产生最有温度的链接,最可能发生在最开始。所以如果是你心仪已久的头部老师头次开课,去吧!


三、刷存在感,刷价值感

不管报的是老师哪个课,你都要积极参与进去,不要做旁观者。

音频课、视频课其实是线上出版物,如果只听不参与,那我们只是在“阅读”,不是在“上课”。

尽管提供一样的知识点,课程之所以比出版物普遍卖得更贵,因为出版物在付费那一刻完成交付,学到多少是你的事;课程在付费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服务,老师负有帮助你学习的合同责任。

知道你的钱是付在服务而非知识点上,你就应该索取——练习的机会,获得反馈的机会,暴露错误的机会。

你应该坦荡荡地暴露你的无知和缺陷,暴露得越多,你得到的改正机会就越多。线下课,举起你的手,线上课,抛出你的问题。

千万不要因为牛人大咖多,不好意思发问,不好意思回答——他们跟你花了一样的钱,大家霸占课堂的权利是一样的。甚至,交了一门课的钱,强迫十个大咖听你发表意见,不是很划算吗?

再告诉你一个秘密,无论是讲过多少年课的老师,他都喜欢认真做作业和认真做笔记的学生。

如果有畏难情绪,从最简单的任务开始,完成比完美重要。我也是先做了几个拆解作业,才有勇气做写作作业的。

如果有余力的话,你可以去点评别人的作业。我参加头马演讲会议时发现,点评比做演讲容易,却能产生不亚于演讲的影响力。你的角度、阅历、专业,能给别的小伙伴崭新的启发,你能因此链接到更多的小伙伴,甚至还能引起老师的注意力。

对于老师讲的课程,你可以整理成一个逻辑清晰的笔记,帮助自己吸收,也发到群里和大家共享。整理笔记的人就像班里的学习委员,大家都喜欢TA。(这是我整理的一篇笔记:这份6000字点评,值得所有文字工作者收藏)

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去把同一个老师的课多上几遍。吃透一家方法论,比杂学百家的效果可能更好。我跟了3期师北宸写作课、3期秋叶IP营、2期夏鹏发音课、2次DISC、2轮西方文明简史,每一次重新听都有新的收获。

大部分课程死于第2期。主创老师的老粉被透支完了,课程产生的口碑又没有吸引到足够的新粉。

如果你能陪伴一个课程从第1期走到第2期,就等于你看到了一个课程最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看到了初生的海龟奔向大海那一段短暂又险象迭生的路程,你对教育和运营的理解会超越其他人。

做作业、互动、点评、整理笔记、返场学习,做好这五点,你就把别人浅浅囤的课,变成你深深的内功和链接。


基因给我们内设好了不断迭代的底层系统,我们就开始精进吧。

大学读《牡丹亭》,有一段是父亲得知丽娘在睡觉,训斥她道:

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

这一句话惊住了我很久。那是封建时代的封建家长对女儿说的话呀!光阴甚好,不要把青春埋葬在被窝里,起来读书!

何况是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呢。学习,是我们通往更高质量人生的一条路径。

过去一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学会了怎么在知识井喷年代选课,怎么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怎么学以致用,怎么让投注在学习上的注意力获得尽可能高的回报。

不为无涯之学,何以遣有涯之生。

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花了三年我终于学会了怎么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