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

昨晚正餐以后又去小龙虾馆宵夜,酒自然就喝高了。怎么离开小龙虾馆的,怎么回家的,回家做了什么,都似是而非。对我来说,酒后的昨晚,真实而虚幻。

今早,人是醒来了,但脑袋还在酒精的麻醉下混沌着。下意识拿起手机看微信,其中有一位老友发了一个今日头条的文章链接:《70岁开始写作晚吗?听听他们怎么说》。文章是作家叶伟民在中国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写作公开课”上的分享摘录,意思就是,世间梦想大多过期不候,而写作是少有不会背叛你的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我同意这个观点,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人知识和阅历积累的结果。写作者就像老农对待一块土地,如果一直在耕种,自然收获颇丰;但如果一直荒置,也是在积淀肥沃。

一直以来,我对待写作的态度像是对待房后的一角闲地,兴致来了,撒几粒种子,但从没有收获的好奇与期盼;没兴致了,几个月也可能都不去看一眼。当然,自己也不是不想系统地耕耘,而是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没有构建完成,积累不够丰厚。作品与其说是给别人看的,倒不如说是给自己看的,自己都心虚的东西,写出来也是浪费纸张。每一个读过两天书的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情节。躬身而行,去“立德”“立功”,德、功成处,“立言”自成。所以,写作,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晚了的,是知识、阅历和思考的积淀。

虽说写作这回事啥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自然是越早越好。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也在为自己寻找一个可能的写作方向:

写跟自己工作有关系的应用性题材,工作与作品相得益彰?

像“浮生六记”那样写生活随笔,在宏大中窥探市井细末?

对东西方哲学作一探讨,一慰所好?

还是像余华老师那样去写“活着”?

好像都下不了决心,写作之于我,也就在犹豫中随波而逐。

老友在发完链接后,紧接着又发了一个当当书城的购书链接,是“创意写作书系列”,包括4本书:《成为作家》《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虽然关于写作的书我已经买了好多,但在中国,读书的成本是相当低的,没有任何犹豫,果断下单。

书虽然还在路上,但我对其中《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这本书已情有独钟。因为我自知,我应该不具备像余华、莫言那样大师级虚构文学写作的禀赋,说白了,就是笨,资质平平。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说:“坏写手怎么也不可能改造成称职的作家,同样,好作家再怎么也成不了伟大的大师。但是经过辛勤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得到及时的帮助,有了这些,一个勉强称职的作家就能进步成一个好作家。”我自信不是一个坏写手,但也确定不是大师的料,所以很现实地先给自己树立一个小目标:成为一个勉强称职的作家。

而“非虚构文学”也许适合这样的起步。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创作。这一概念,首先被西方文学界所使用,亦被称之为“第四类写作”,这种文学形式因其特殊的叙事特征被誉为新的文学可能性。

昨晚到今晨,我不就是在用眼耳口鼻身在写一短篇“非虚构小说”吗?

“非虚构小说”鼻祖,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在写“非虚构小说”开山之作《冷血》时的成书过程,像极了我们搞工程人的做派:外业调研,内业整理、加工;再调研,再整理加工……。

这活咱能干。

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杜鲁门•卡波特在写“非虚构小说”开山之作《冷血》时的成书过程。

《冷血》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小说的内容是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的一起真实的凶杀案。1959年11月14日晚,两个凶手闯进农场主赫伯特•克拉特的家里,捆绑抢劫并最终开枪打死了这对夫妻以及他们两个还没成年的儿女。

这桩凶杀案很快登上报纸。卡波特看到报道后,立即决定要去写这个故事。卡波特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因为他想写一本书,开创一种新文体:像新闻一样真实,像电影那样有画面感,像散文体那样自由又有深度,又像诗一样精准,他把这种文体叫作“非虚构小说”。他觉得,这桩凶杀案合适写成这种文体。

卡波特为了写这个故事,深入到霍尔科姆村采访,跟当地的警察、农民长时间打交道。卡波特还想方设法进入死囚牢,用各种手段撬开了凶手佩里的嘴,让他说出那天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卡波特在采访中记下了两千页笔记,随后几年,他很多时间都呆在西班牙写作。此间,他还跟负责这个案件的杜威警探频繁通信,追问细节上的问题。

从死囚犯嘴里挖出这些有价值的材料,卡波特并没有用第一人称转述凶手的话,而是把它安排成凶手与来探监的朋友、家人的对话,安排成警察审讯时的问答。因为只有放在那样的语境下,有些语言才会显得特别有力量。这也是“非虚构小说”的精髓,真人真事,说的话也是真的,这是“非虚构”,但跟谁说的,在什么场景下说的,是“小说”。

卡波特通过这部作品,开创了“非虚构小说”这个文体。真人真事,采访扎实,但写作时,卡波特用了小说的手法,也虚构了一些场景。这种手法后来也被许多作家运用,但现在的“非虚构作品”都不再允许作者用小说手法来篡改事实。

在中国,早在2011年4月,实力派调查记者纪许光(又名:纪旭光;记者通缉门(仇子明)事件”第一揭露记者,供职于南方都市报深度新闻部)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一批学者就共同倡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非虚构文学创作(应用写作技巧优化)教育工作室。

纪许光认为,一切以“事实”、“亲历”为写作背景,并秉承“诚实原则”为基础的写作行为(包括调查类新闻、解析性报道、特稿、回忆录等)均可被视为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作)。他首次提出“应用写作技巧优化论”;并指出,这是在中国推广非虚构文学写作教育的核心意义所在。

对了,《冷血》作者卡波特其实也是一名记者,看来,非虚构文学这个活,记者做起来比较有优势啊。无巧不巧,我的一个行长好基友是中国某盟杂志社社长,我是不是该贿赂他一下,去他们杂志社谋个兼职记者干干呢?

为了梦想,现在就找瓶老酒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虚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