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个失败的求职者

孔子,是一个坚定的复古派

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值春秋末期。周王室威望扫地,日渐式微,诸侯国君不再敬重周天子,而各封国内部,也同样是大夫们常常僭越礼制,攻伐君主,礼崩乐坏甚嚣尘上,已是不争的实事。

孔子无法忍受这样的政治生态,他认为这样不堪的结果,都是因为礼崩乐坏导致的。所以他不断捡拾起周朝以来的残破礼法碎片,进行整理和修复,然后大声疾呼当政的国君,恢复周礼治国。

他坚定认为,只要各诸侯国恢复周礼制度,国家就会秩序井然,稳定繁荣。

孔子,是一个失败的求职者

然而,孔子整理并推崇的礼法思想,现实中不断碰壁,诸侯国都不愿采纳。偶然有国君欣赏他想要重用,却很快又发生变故而重回原点。

孔子在鲁国不被重用,只好到周边各国去求职。他带着一群弟子转了一圈,花了十四年时间,历史上称他的这一圈为“周游列国”。他的境遇正如当时一位无名氏所说的“如丧家之狗”。

求职失败,孔子身心疲惫的返回了鲁国。

也许因为年事已高,他不再追求出仕以实践自己的治国理想,剩下的日子他潜心整理古籍,研究《易经》,讲学授课,传承他开创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孔子认为,应该以“仁”思想治国。“仁者爱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礼法制度,是治理国家不二之选,每个人都在礼法中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这样就能回到周朝初期的理想国度。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他或是为了从这位学识最渊博的“周守藏室之史”学习更多礼法,或从老子处确认“礼”与“仁”的重要。而老子的回答却与孔子的期望相反。

孔子显然没能理解老子的自然之道,他与弟子说道:“……⾄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上天。吾今⽇见⽼⼦,其犹龙邪!”

他只是不明觉厉。

在孔子的有生之年,其礼法治国理想,一直不被现实接纳,他却“知其不可而为之”,理想主义者都不免孤苦而执着。

孔子,是第一个开创私学的大教育家

晚年的孔子,只能把他的政治理想寄希望于后代弟子。也许他已经认识到老子所说的“顺其自然”。

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终于遇到了随风而起的时机和正确的君王,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儒家思想被历代帝王用来治理国家已有两千多年。他成了“至圣先师”,“万代师表”。

正如老子所说:“且君⼦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此生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就传授给弟子,让更多的人学习,接受儒家思想,把思想的种子种在三千多弟子的心里,让它们继续成长延续,以待天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一个失败的求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