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被玩儿垮了不能怪崇祯?对不起,他还真得担这个责任

崇祯17年(1644年),朱由检同志在煤山一颗歪脖子树下,自缢身亡,死前他痛斥“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而他死时,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一人陪同。崇祯皇帝身边是不是奸佞当道不太确定,但是他死时是个孤家寡人这点倒是实锤了。早年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一度因为作者观点的影响,认为崇祯皇帝并不是昏庸的皇帝,明朝的覆灭也并不能全怪崇祯,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作者将明朝的灭亡归因于任何事物都有会保质期,恰好崇祯赶上了保质期到期的那天。换句话来说,崇祯之所以成为亡国之君,主要还是命不好。

      那么崇祯是不是真的命不好呢?答案非常确定,是真不好。因为他赶上了在彼时还不能理解的全球范围内的小冰河时期,基本上自从用了崇祯这个年号之后,就年年有旱灾。不仅如此,在崇祯自缢身亡前的5年开始,明朝又遇上了大规模的瘟疫,一直到他去世,灾难都没有过去。但是,当我搜索了一下明朝小冰河时期的含义时,却发现这个时期是从元朝一直持续到清末的。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差不多持续了800多年,共经历了40多位皇帝,其中仅有3位把国家玩儿没了,这还包括了退位时不满6岁的溥仪。在这样的对比下,说朱由检同志是因为命不好才当了亡国之君,总感觉挺草率和随意的。

      那么崇祯身边是不是奸佞当道呢?魏忠贤在的时候,确实算奸佞当道,但是崇祯把魏忠贤赶跑之后,阉党一派基本上就算是消停了。然后文官那边虽然有东林党,但是也未曾听过有如严嵩一样的奸相,大部分文官最多也就是个口嗨党+怼人狂。那难道奸佞在武官那边?是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杨嗣昌,孙传庭还是吴三桂呢?都不是,相反,崇祯在位时,反而是明朝除朱元璋和朱棣之外,将星最璀璨的朝代。所以朱由检同志在干掉魏忠贤之后的真实场景是,国家确实满地疮痍,但他手里也有一手并不算烂的牌,但最终他的严苛,猜忌,多疑,犹豫,一次次的错杀忠臣,又一次次的错过战机,最终导致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其实朱由检和杨广有点类似,都是开局高光(一个搞掉了魏忠贤,一个带队灭了陈朝),然后一度让人眼前一亮,以为要开创新的局面,打造万世基业的开端,然后就是开始多线作战(一个是同时打后金和起义军,一个是同时修运河和征高丽),再接着就是多线溃败,最后就是一地鸡毛,国破家亡。二者虽然能力和性格不完全一致,但是其实最终都是毁在了多线作战上,而这个其实就是战略上的严重失误。本来方向上的错误就容易导致失败,二位大神又都喜欢微操,一个疑神疑鬼,不断换帅,一个刚愎自用,屡战屡败,最终都加速了他们的失败以及王朝的灭亡。

      说到这里,其实可以总结出来一个规律,一件事情的成功,其实主要就是看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为什么多线作战容易导致败亡,就是因为把资源分配的难度调到了最高级,以封建王朝为例,劳动力和粮草的总量是固定的,每年的补给量也是固定的,如果一上来就把存量玩儿没了,那可不是就完蛋了,古代最吃存量的事情就是战争,水利工程和修皇宫,一旦这几个事情同时做,大概率都是要出问题的。

      同理,企业也是一样,企业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如果盲目的多元化,进行多线作战,那么就非常容易出现资源的调配问题。钱花出去了,人能否招到?人招到了,业务能否顺利开展?业务开展了何时能够有正向现金流?有正向现金流了,何时能收回成本?欠的钱能等到收回成本的那天吗?更可怕的是,如果没有正向现金流,还要不要继续投钱呢?一旦遇到一个无底洞,可能就会让企业元气大伤,如果同时遇到多个无底洞,可能断臂求生的机会都没有了。

      再同理,其实人也是一样的。有句老话叫一心不可二用,其实说的就是不要过度分散本来就有限的资源。对于个人来讲,有限的资源不仅仅是指钱,更指的是时间和精力。千万不要试图把时间用来同时做十件事情上,更千万不要试图在每个领域都取得成功,一个人不太可能即是企业家,又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以及艺术家,但却非常有可能除了宅在家之外,什么家都不是。

      集中优势资源,先把一件事情搞定,把胜利的果实拿稳了,再去做另一件事情,一点点地扩大成就,最终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对人,对企业,都是一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朝被玩儿垮了不能怪崇祯?对不起,他还真得担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