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释疑解惑时间,共同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读了书却不见成长?”
有这样一个问题:“学了很多知识,了解很多人生哲理,但工作还是会做不好,话还是会说不明白,生活还是止步不前,读了很多书,却过好过不好这一生。所以读书是无用的。
关于读了书去不见成长,会有很多的原因。例如比较常见的是:读书质量太差、阅读层次不够、方法不恰当、或者没有及时作出总结,实践等。
(一)在我个人看来,读书无用,是因为读书无用(不用)。
我们在上一讲《人生的三大乐事》里讲过:“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也就是说学习了,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反思,得到成长,才能够真正获得快乐,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在过往的教师培训课堂中,我常常会举这样一个无逻辑但很有趣的例子:
A、B同学二人,都非常好学,他们都很喜欢读书。
问题1:假设一个人知识的储备量满分是10分,A同学得分是8分,B同学得分是6分,哪位同学厉害点?
答:A同学
问题2:假设一个人的践行力满分是10分,A同学得分是5分,B同学得分也是5分,哪位同学厉害点?
答:一样厉害!
问题3:你觉得,哪位同学生活会过得好些?
答:······这什么问题,毫无联系······
对于这个数学题似的问题,我有个用语文来解答的答案,不妨一起来听一听。
一个人,要把一生过好,需要做到身心灵和谐统一。如果感觉这中种说法很空无,那我们就用大家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讨论。理论如下:
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马斯洛在人生的两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所以我们在一些书上只能看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五个层次(今天只探讨到此):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回到我们的问题,一个人,要把一生过好,或者说过的更好,就要往金字塔的顶层攀登。五个层次需求虽然不同,但要实现目标,都离不开: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无限循环。
那我们勉强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人生快乐值=践行力得分—知识储备得分
A同学得分=5-8=-3
B同学得分=6-5=-1
结论1:B同学比A同学快乐。
结论2:人生都不完满,但我们仍要乐观前行。
结论3:人生的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的多,做得少。
人生道理:我们坚决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前面我所提出的:读书无用是因为读书不用的话题上来。读书,相当于知识储备,不用,相当于不实践,不采取实际行动。
(二)读书不用也就是知行不合一,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1、读书不用会让傲慢与偏见日益见长,而成长却越来越缓慢。
道理很简单,因为知道的多了,傲慢心自然就滋生了。
曾经有一位高僧说过:“傲慢的高山顶上,留不住知识与功德之水。”
道理我们都懂,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很难察觉到自己的傲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自己时刻能清醒的自我觉察,我喜欢讲下面这个例子给我自己听:
一个喜欢抽烟但不喝酒的男人,他在一个喜欢喝酒但不喜欢抽烟的男人那里会特别有自己是个好男人的成就感,因为他傲慢的觉得对方是个酒鬼。
一个喜欢喝酒但不抽烟的男人,他在一个喜欢抽烟但不喜欢喝酒的男人那里会特别有自己是个好男人的成就感,因为他傲慢的觉得对方是个烟鬼。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在一个不喜欢抽烟的男人,也不喜欢喝酒的男人的女人那里,他们两个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臭男人。
同理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笑话,放到读书上,也是足够乐一乐的。
一个看了很多书拥有很多知识的人,在一个看书比他少的人那里很容易会获得自己是人上人的傲慢心,即便实际上他没比让人家多做过什么。
一个看过一些书自认为自己还是有点文化的人,在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那里会很容易滋生分别心,即便他知道人家也不比自己过得差。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对于社会而言,我们很有可能都知识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对于世界而言,他们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那对于自然而言因该就更加渺小了吧。为了避免绕到有关“有无”探讨的深渊里,此话题到此。
所以即便你我学富五车,车内哪怕还装着傲慢和偏见这个定时炸弹,你也随时有翻车的可能。
2、读书不用会成为一个让人嫌弃的人,会比没读过书的人更让人讨厌。
你问为什么?因为傲慢啊!傲慢心有了,分别心就来了。分别心来了,就会有很多这个应该,那个不应该;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喜欢,那个不喜欢。是是非非之心如此之多,如何对人事物能仁慈宽容对待?
不仅不能宽容,还会比知识少的人更苛刻,更缺乏耐心。我们时常会把自己跟他们的冲突,用”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蒙混过去。这层高尚的外衣里藏着的是自己的傲慢心和对生命的不敬畏。
前几日,我妈跟我探讨“特朗普关于‘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的言论”时,听到她表达的一些观点(实际事后想想时她的疑问)时,就情绪激动的教训一番。谈话很快就不愉快的终止。
我妈叨叨了一句:“不就是看你多点知识,可以帮忙解答下吗?至于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指责我吗?另外你说的一套一套的,你又比我多做了什么罗?”
听到此话,如雷贯耳。顿时觉察到自己的傲慢之心,赶紧忏悔并警醒自己避免再犯。事后感慨:你爸妈拼死拼活省吃俭用的送你读好书,不是让你回来抱着手机有事没事的取笑他们的无知和跟不上时代的。还有,忠言逆耳,特别是老人家的话还是要乖乖听的。哈哈。
3、读书不用会让人焦虑。
开篇一起解答的那个题目已论证过,这里做些补充。
喜欢读书的朋友,一定有体会,读书的感觉是很好的,但也同样会带来焦虑
我自己有几点的体验:
内容上:不用为了考试而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结果就是基本选择自己熟悉的,不愿意接触新的领域的知识,一直在重复学习。比如我自己20-28岁读的最多的就是心灵鸡汤类。因为读起来不费劲,读的自己感觉自己是个仙女,回到现实生活,啥也不是。信不信,年轻时浪漫的女孩子,到了50岁,枕边书还是言情小说。看看妈妈们看现在偶像剧的花痴的样子就可以很快得出结论。
重复做自己一直说服自己不能再去的事情后,那种茫然感和愧疚感,我想我们都经历过,此处,自己带入下。这个真的是读书无用。
时间上:无规划,无安排,有读总比没读的好。反正也没有老师管着。也不急着用。明明当下的工作生活需要你具备此项能力,你偏偏不安排学习时间,或者是安排极少的时间。这点上,孩子们做的比我们好。数学不好,就多花时间。哪里不会,补哪里。单单从这点来说,我们一定比有计划的学习的孩子们成长来的慢。我们之所以还能“教育”他们,无非就比他们多吃了几十年饭罢了。这点如果还不焦虑,那只能说是心太大了。
心态上:书中自有的黄金屋,书中自有《悲惨世界》,书中也自有《平凡的世界》。看多了,觉得世俗世界索然无味。借此逃避不去去体验人生,抱怨人世。若如此,还不如不读。因为,生而为人,我们就必须《活着》,并在平凡的世界中去体味《人间至味是清欢》。
4、读书不用会让人变得不值得被信任。
读的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知道的多了,就忍不住说的多,说的多了就难免傲慢,傲慢多了,就难与人相处,难相处,就事事难做,事事难做,就事事不做。
懂得多,说的多,又事事做不好,或事事不做的人,因该是人人敬而远之吧。
好了关于读书不用的坏处,就暂且说这些吧。你问我怎么会这么多感悟,因为我曾经甚至当下都还在犯着这些毛病,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而已了。
(三)到底如何做到读书有用,或者说如何让读了书促进成长。
那就是去用它,让理论指导你的实践,让生活和自己每天都在发生改变。当然,这个的方向的前提是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1、我是谁——是前提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一生(估计也不够)去思考的问题,任何问题的讨论都逃不开这个话题。我们今天先简单思考,以后有机会拓展探讨。
想明白或者稍微明白了这个问题,你都会更有方向。
2、为啥读——目标要纯粹
在《如何读好一本书》提到的关于读书的目标:
(1)娱乐消遣
(2)获取资讯
(3)增进自己的理解力
这里也要问问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如果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有几个炫耀的资本,获得一些人际交往的谈资,或着加入“集邮式读书”的浪潮,或着活成:你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的话,那宁可不读书。
所以,我们就要让自己的读书目的变得纯粹一点,及时纠正,坚持第三种目标,坚持主动性阅读,只有这样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3、读什么——能用到的就是合适的
我以我自己的教师职业为例。
我自己在什么成长阶段,该用多少时间读什么内容的书籍来提升自己,我自己会有答案。在神墨成长平台上,我们讲到的“长宽高成长理论”也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帮助。
长:作为一个刚入职的老师,专业的知识——够不够,需不需要继续提升,你自己衡量
宽:作为有几年经验的老教师,除了专业教育行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需补充哪些,你自己要评估。
高:不想只停留在做教书匠,而想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思维层面的知识——文史哲也要拓展。
读什么,真的只有你自己能综合分析出比较科学的答案。当然,如果能坚定目标,适当搭配着阅读,综合性的茁壮成长那就再好不过了。
4、怎么读——回归原点
我们在说教育要回归原点,读书也要回归原点。我的读书方法就是传统的几点,跟大家共享。
(1)输入——定时定点定量,方式适合就好
固定时间(打卡模式,不容易放弃和偷懒),固定地点(熟悉容易静下来),基本的阅读量要保障(可以更多,不要更少)。至于纸质、电子、听书、视频公开课,大家的学习和接收频道不同,各自选择。例如我,如果没有摸到书,没有涂涂画画,就好先没看过一样。
(2)保持思考——为学日增,为道日减
学多了容易阻碍成长(修行),要把书阅读越薄,成为自己的思想,才会真正爱上读书。
杨绛先生在讲钱钟书的读书方法的时候,说钱钟书先生有一个习惯,说他读完书如果是借的,他就拿去还掉,那如果是买的,他就送给别人,只有笔记他才永远保存。
我也是一样要记录,每次搬家,书都可以送掉,手抄笔记本都要带着。你可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记录思考的方式。手机记事本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读了,去悟,悟出自己的道道来。这样的道道在自己的世界里就通俗易通,也容易运用。
(3)努力输出——能输出,才能真正的内化
像我尝试给大家讲线上课,活着每天坚持写2000字以上,都是输出的过程。很多说过的话写过的字到第二天看起来都会有想赶快销毁的冲动。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正说明了自己在成长吗?
你可能会说,我不会说,不擅长写。那就去用,更好了。今天学了情绪管理,就是记录下每天自己说话有没有比昨天更有觉知了。今天听了这个课,那就马上抽时间思考下上面提出的几个跟自己的人生息息相关的问题,自己给自己答案。答案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比昨天的答案更接近真理。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回到《论语》“学而时习之”中就能找到智慧。
读书了,要想成长,就是读了——思考——实践——再思考——再读——再实践······无限循环。
亲爱的各位同学们,生而有涯,知无涯,懂得越多,便发现自己越无知,越发现想要探索答案,让我们一起试图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和成长吧。我想这个过程一定会非常的有挑战,也非常的有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起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