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08_“不慌不忙”的辉煌

恰巧在端午小假期,和家人一起走进义乌,我们的主目的是义乌的国际商贸城,顺道在篁园市场逗留了一下午,试图记录和向大家呈现这个城市“不慌不忙”的辉煌。

尽管此前我曾去过义乌一次,那个时候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终于到达义乌站的时候,还是被这个城市的低调和朴素所震惊。

“刚毕业的时候每天都在搬东西呀,所以肉都紧实了,人也黑了” 土生土长的老张一边开车一边跟我们说道,“商贸城离火车站很近的,开车大概20分钟吧。”

义乌比起我5年前来这里的时候多了规范感,少了些破旧感。据说现在城里大部分都是“千万户”,城里房拆了赔钱,农村房拆了赔地。

去商贸城的路是一条宽大的马路,两边是2、3层的小矮房子,快到商贸城的时候,这一堆小矮房子承包了视野余光的左右两侧,以商贸城为中心的鳞次栉比的都市大楼突然从中间拔地而起,以纯蓝色无云的天空为背景,显得那么突出,如同疯狂动物城里当火车经过一个山洞后,突然引入眼帘的城市景象一样。

突然就觉得:义乌好像变样了。

义乌这个城市,改革开放前就开始了小买卖的生意之路。这里的人们一直在这里路上勤勤恳恳地走着,勤劳、能吃苦、又要求不多是他们的基本特质。

“一般来说,只要你在这里能吃苦愿意做事情,你就肯定能有口饭吃。” 老张说“但是如果想要买卖做大,还是需要商业头脑的”

在我看来,义乌有着全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的名头,从改革开放前道现在,这里一直有股“不慌不忙”的辉煌。

30年前,义乌还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不过江浙自来便有经商的经验,“鸡毛换糖”是那时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谋生手段。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又开始在我国一些地方复苏,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了集市。鸡毛换糖这种事情也只能说维持生计,在那个需要养活众多子女的年代,很多人提心吊胆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偷偷地摆地摊。但当时的大环境长途贩卖、摆地摊做小生意仍被当作投机倒把行为加以打击(城管追查小贩摆地摊在哪个地方都不少见吧)。但历史改变总是需要一些小契机的,当时有个货物屡次被没收的女子鼓足勇气站在了义乌县委门前,据理力争,最后由义乌县委、县政府在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后,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随即,简陋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了。

这里的人们靠着小商品的买卖养家糊口,稳稳当当、不紧不慢、按部就班地做着父辈们一直做的活,不对好的收益炫耀,也不会因为生意淡季而过分懊恼,一切都是那么地顺其又自然。

这里还和我5年前来的时候一样,每个店铺都很小,人们的时髦程度还是和5年前一样, 没什么大改观。但是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订单,样品都非常齐全。区域的规划都是差不多的,有时候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即使一直往前走,走过了一个片区,下一个片区又是望不到头的。

大部分的店子,里面的老板和老板娘,在客人路过的时候,都会热心又礼貌地跟客人大招呼:“需要看什么?我们这里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差得很多哦”。一些年轻老板会沉浸在电脑的世界里

但也有一些店子,有些年长一点的老板则会警惕的打量你,用一种很不高兴的口吻来招待你,一听到你可能没那么多钱去一次性进货那么多批,他们就不太愿意搭理你,或者以一种瞧不起的口味来同你讲话,“拿不到的拿不到的,就是任何一个省的人到这里都不能拿那么少量。”

在全国日益攀升的物价,篁园市场的衣服却拥有着与世隔绝的亲民价格。

“卖150啦”。“30卖不卖啦”。“不行不行,拿不到的。” 当你转身准备走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店主都会着急地叫住你“拿去拿去,不要大声说哦”

在义乌第四代市场——篁园市场里,你能看到很多年轻时髦的姑娘拧着一个与之不符的大麻袋,里面装满她们挑好准备去卖的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的挑完了,去六楼吃饭的时候,就在没人的走廊空白墙地方,一件一件拿出来试穿拍照。

你可能感兴趣的:(Vol.008_“不慌不忙”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