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冬至”


今年12月22日,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气。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这个节气是所有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来的一个节气。据传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而测定出“冬至”。冬至这天,太阳黄经达270°。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交节。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中说,“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意思是说,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凛冽到了极致,蚯蚓蜷缩着身体,互相缠绕交结像绳子一般,躲在土里过冬。二候麋角解。意即麋鹿感阳气而解角。三候水泉动。是指冬至节气,由于阳气初生,深埋于地底的水泉,感阳气而流动且温热。

冬至,是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在气象上,“冬至”这一天的温度并不是最低的。实际上,由于地表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而真正的严寒是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

冬至是“数九寒冬”的开始。从“冬至”起,每九天算为一个“九”,而其中的“三九”“四九”最为寒冷。以此类推,只要数够九九八十一天,便会来到春暖花开之时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自古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

《帝京岁时纪胜·冬至》载:“长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古代帝王在“冬至”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宫内百官有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祝贺,百姓在这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所谓“年终有所归宿”,是指古代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冬至期间,都要回家过冬节。在我们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惯。人们在这天会烹饪“三牲福礼”(指羊头、牛头、猪头)作为供品祭祀。待祭祀完毕,再大摆宴席招待亲友,一起享用汤锅、汤圆、年糕等美味佳肴。

而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自古就有着“冬至吃饺子”的消寒习俗。早在东汉时期,河南邓州籍的“医圣”张仲景,便指导人们将面皮包裹上一些袪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防冻。后世经人加工烹煮,遂成为中国民间传统美食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节气 || “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