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大观园雪景”我之愚见

在《红楼梦》第49回和第50回中,有着大量篇幅的对大观园雪景的描写。那样细腻的描绘,让人如在画中,当真是“精妙一时言不出”,只能看得,却说不得。

    记得一篇短文说,好的书是可以下饭的。就雪景而言,能让人下饭的,也有许多。譬如红楼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水浒的“风雪山神庙”,还有鲁迅的《在酒楼上》。红楼雪景,要配甜而不腻的细点(我私心其实是惦记那块“鹿肉”的);水浒雪景,要配大块牛肉;在酒楼上,要一壶花雕。这样好的雪,让人每年下雪时,都会忍不住去誊抄一遍“芦雪广即景句”,来填补一下没有“红梅”亦非“琉璃”的现实空缺。

      切入正题。三版的“雪景”都各有千秋。首先是八七版,据说是“三年只为等一场大雪”来拍摄这一片段(无考),人在雪中,十分真实。一零版得益于电脑合成雪,但也有弊端,雪有些浮而不真。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缺憾。

先看一零版,这一版侧重于整体景观,也有原著栊翠庵白雪红梅之景。

一零版《红楼梦》

这个场景,一零版宝玉的穿戴完全跟着原著走“披蓑戴笠而来”。


八七版《红楼梦》雪景细致镜头

说到这里,不得不赞当时的剧,在细节处如此认真。不仅是人在讲故事,连景也会说话。


宝玉开窗看雪

宝玉心里记挂着雪,生怕天晴,推窗看雪既从了原著,也丰满宝玉的形象。

宝玉暖手


宝玉捂耳

影视剧的好处就是做到书所不能做的,细细体会,雪天寒冷,观众如何得知呢?

暖手、捂耳朵合情合理,浑然天成。不再赘述。

来看儿童剧的雪景,担待一下,不做评价。只是有不合理之处,不说不快。

迎春探春分不清


注意看这里,一个小姑娘走来,喊了一句“二哥哥”,宝玉回了一句“三妹妹”。诸位看官道这是谁?自然是探春


镜头切到这里,小姑娘笑着赏雪梅,旁边字幕打上“迎春”。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原谅我的不厚道

来看“访妙玉乞红梅”,天真派未拍,这里只分析两版。

书中对于宝玉如何访妙玉乞红梅,一笔带过,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影视剧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拍。

这里不得不赞叹八七版的高明与精妙

吟诗到这里,八七版安排妙玉问道:“墙外吟诗莫不是怡红公子吧?”

宝玉答道:“是我,妙玉姐姐你也有兴致踏雪寻梅?”

妙玉:“不错。你到这里来做什么?”

宝玉:“我是来向你求一样东西。”

妙玉:“什么东西?请说来。”

宝玉低头一想,吟出一句诗,正是“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镜头转向院门内妙玉一边

这个镜头转的巧妙,这一问一答也十分巧妙。

大士是妙玉,嫦娥也是妙玉。这句诗十分贴合妙玉清高心理。如此,妙玉也才肯将一大枝赠与宝玉。也为下文妙玉赠众人红梅铺垫。

镜头到这里,妙玉心中欢喜,说了一句“山门外头怪冷的,快请进来吧。”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妙玉陪宝玉亲自挑选梅花。

两人相视,宝玉继续作诗。


“入世”一句镜头推向宝玉
“离尘”一句镜头推向妙玉

这也是宝玉对妙玉的“奉承”。来栊翠庵是“离尘”,出栊翠庵是“入世”。

折梅告辞后,妙玉同宝玉遥招手,神情有不舍,暗含对宝玉的“青睐”。


八七版这个片段很好的将《访妙玉乞红梅》一诗用镜头讲得淋漓尽致,观众也能借此更深入了解宝玉、妙玉性格。

一零版《红楼梦》和原著一致,走了一个过场,命宝玉吟出。据说也是特地去外地取景栊翠庵。


接下来是宝琴抱梅的景。

这个景,一零版得益于技术的原因,拍得很美。


一零版“观音兜”做得不错,只是李纨作为“孀妇”穿红有些不妥。


宝琴抱梅

真是一幅《艳雪图》美人和雪景相得益彰

宝玉宝琴

八七版技术有限,已经尽力,也很美。


只是这里贾母问像什么,原著和一零版是湘云回答“仇十洲《艳雪图》”,八七版用了鸳鸯来回答。不知,是不是为了突出鸳鸯对贾母事无巨细的上心。


布景虽不如原著中,但是有“脂粉香娃”踏雪寻梅的意趣。

最后再来说一下,天真派的一个小小的美中不足。虽说是儿童剧,但是也希望能稍尊重些原著,恰当改编。


注意看这里,天真派写了香菱向黛玉辞行。黛玉居然感叹自己即将冷清。要知道,黛玉是天性喜散不喜聚的。原著中有例证庚辰本《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有明确写

反倒是宝玉喜聚,宝玉只愿常聚。这句话如果让宝玉来说反而会更好一些。

再者,画面中,宝玉穿着雀金裘。原著中芦雪广联句在前,得雀金裘在后。

当然,天真派已经非常好了,美中不足也情有可原。

以上是我的一点愚见,诸君海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版“大观园雪景”我之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