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疫情期间的日子(续)2022年5月6日

封控第二天,确保疫情期间足不出户的政策,但吃喝问题如何上楼,垃圾废料如何下楼,特殊就医需求如何保障等问题还待落实。

理解,疫情期间,如此巨大的压力都落在了街道、社区、“大白”们的肩头,人手问题、需求问题、所谓:“百姓利益无小事。”理解。

从昨天紧急封控,到今天不足36小时,落实政策,紧急布控,落实每三层一个“大白”负责居民的生活基础保障以及物资的上下流通,并设立突发事件的紧急联系人,确保突发就医等紧急情况。

挺好,在家,闭关,练级,打怪……

“但有一点,我不理解,为什么不配备个机器人,负责物资的传递呢?就居民楼而言,每层每户的规划布局与酒店也没什么差别,大白们本就辛苦,人手本就紧张,又不是没这种技术?”

“就算可以的话,也不一定来得及啊。”

“这次用不上,以后也可以啊,减少接触,重复跑腿,疫情期间能用,疫情过后也能用。而且就价值而言,比人力成本可划算多了。”

今天开始看何帆老师的《变量4》,还没看完,感觉就是在讲一个“局”,如何破局。用何帆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腾挪,不硬碰,巧转身,换思路,开新局。

这也和罗振宇2022年跨年演讲上一直说的那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行就行,不行,我在想想办法。”

有问题的时候就多想想,但有时你绞尽脑汁也无法找到一个令你满意的答案的时候,那你就应该暂时停止思考,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要么就干点别的事情,不要担心那个进入死角的问题,要知道,当你转换场景的时候,虽然你开始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但你的潜意识还在继续工作,往往就在不经意间,那个曾让你冥思苦想又求之不得的答案,就会像一颗彗星一样划过你的脑海。这时候,你最应该做的,就是马上记录下那个“答案”。别让他只在你脑海里留下美好的印象而忘记了他的模样。

我也是这样,脑子里经常不断闪现着各种的“奇思妙想”、“解决方案”,因为,我一直有个“自认为”——脑子是越用越好,不用就停了,就废了。我可不希望我这个小脑袋离那个阿尔兹海默症的距离越来越近。还有一个因为,是之前曾经被梁宁的一句话戳中了胸口:“现在,很多传统行业都值得被在做一遍。”

哪些传统行业?

怎么能重新再做一遍?

我所处的会展行业算是废了,能重新再做一遍吗?

我认为,能的。

这些只在于心,平时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什么答案了。但脑子倒是没停过,一直在不停的思考,就当是给自己的一个长期的课题吧,有时的灵光一闪也挺有意思的,马上就记录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记得今年春节期间,我和爱人曾谈过一个设想,就当下疫情而言的居家办公来说(昨天的文章中也提过),应该是很多上班族的一个“痛点”,就居家而言,很难营造出一个相对适合办公的场景和氛围,更别提那些也“居家上课”的神兽们了。这些“痛点”应该就是一个大大的商机啊。为什么疫情两年了,还没有一家企业在这个领域中站出来呢?

爱人的说法是:“现在已经有一些咖啡厅,开始主打这个旗号了。还有那些共享办公空间的,不也是这种吗?”

“一般咖啡厅的位置与居家二字还是有些距离的,并且其环境、人流都相对嘈杂,但也不是为一种“应急”的选择。共享办公空间就更是了,这与直接上班的感觉好像更近一些。”我的观点则是,居家办公应以“居家”为核心,挖掘新的商机,最好能以社区为基础单位,打通办公与居家之间的那一堵墙。我倒是觉得,链家在这块儿可以上。

很开心,最近已经开始看到有一些企业开始在这个领域布局了,还是有咖啡厅,不仅有办公空间的理念,还有会议室的理念;还是有共享办公空间,还是出租临时工位和会议桌,只是由中长期改短期了。最亮眼的一个就是利用社区(进社区了)一些犄角旮旯的角落空间,设立“办公盒子”供有需求的人有偿使用。但这也有弊端,就是使用空间的天花板可能比预想的要低,就好像当下最火的电动车充电桩一样,搞成了饥饿营销,一栋上百户的居民楼的楼下只有10个充电桩,真心是抢不过那些风里来雨里去外卖小哥啊。

明天继续,继续重播今天的故事。

在家,闭关,练级,打怪……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疫情期间的日子(续)202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