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没有“精神病,为什么要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小感

很早以前,我自己在带团队的时候,有一个父母离异的员工,在和我聊工作的时候准备了解了他的童年经历,我深知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解释她成人后的各种行为、思想。

这个员工的具体童年经历就不细讲了,我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她可能需要去看看心理医生。

当我吧这个想法告诉她后,她跟她父亲通了个电话,结果是,第二天,她说她父亲要找我“理论理论”!他姑娘好好的,又不是神经病,为什么要看心理医生?!

这就是当下很多人的观念,心理咨询=看精神科大夫。

上次的文章里面已经简单讲述了一下这本书的概要。而这本心理学入门级读物和另一本书有很多一致的观点。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在生命开始的第五个年头,儿童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待问题和工作的模式。

罗伯特·戴博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我们的一生。

很多时候,原来我们都是在与自己玩游戏。

是我想成为那个可怜的自己,这个是我给自己的制定的人生剧本。

那到底是怎么样的原因让我们选择了如此的模式呢?

那就是人生的四大坐标:

你好,我不好: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最严重的情况,有些人会竭尽所能的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时光,而忘记或忽略好的时光。

你不好,我好:这个坐标的人总需要谴责与斥责别人,加强个人优越感,时常“挑剔型父母状态“”,有时“养育性父母状态”。

他们一般都不会抑郁,因为愤怒是抵抗抑郁的良药。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的内在的恐惧投射到他人身上。

其他两个坐标作者没有详解,那我在这里个人猜想一下

你不好,我不好:厌世。对自己不满意,对外界强烈批判,难于满足,生活缺乏希望。

你好,我好:最理想的状态了吧?大家互相信任、互相遵守,共同合作完成社会生活。

以上四大坐标,会在我们童年的时候,生命就对我们进行了发文:我好吗?其他人好嘛?

从此根据坐标,我们就拿到了人生的剧本,自证预言一般上演自己的剧情。

世界能伤害自己的只有自己

是我们决定了自己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又没有“精神病,为什么要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小感)